天天看點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作者:溫房網

若論哪個國家的教育内卷最嚴重,孩子們的學業壓力最大,相信華人都會說“非我們中國莫屬”。即便移民到了海外,華人還是想持續卷娃,不讓孩子在異國他鄉也輸在起跑線上。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然而,有一位在美國生活了很久的華人,卻語出驚人:“說實話,美國比中國内卷還要嚴重,因為卷的方式不一樣。”

先說個事實:美國是公認的全球教育中心,每年QS世界百大大學排名中,上榜最多的一定是美國的,每年名列前茅的,同樣是美國大學居多,比如麻省理工、哈佛等。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如果美國不是一個教育内卷嚴重的國家,又怎麼能誕生如此多的名校、如此多諾貝爾獎得主、如此多的華爾街精英呢?

除了這些事實外,還有哪些地方能證明美國教育内卷更甚中國?

看看網友的觀點。

進了名校,還需要加倍努力

這名網友認為,中國的卷主要集中在中學,隻要費盡千辛萬苦擠進名校,那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在985院校,隻要你能保持住,不要太“拉跨”,不要“放飛自我”,哪怕不算努力,畢業後還是比那些普通院校努力的學生更有優勢。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這名網友的原話是:國内如果聯考讀了一個名校,那你幾乎會全方面碾壓去了雙非的高中同學。哪怕大學期間你均分80,而雙非的同學均分90+,你也能保持優勢,畢竟名校畢業生是金字招牌。

但在美國,包括在加拿大,進了名校之後才是壓力最大的時刻:在校期間必須要確定在沒有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加倍努力。因為名校GPA3.0的學生,在職場可能不如普校GPA 4.0的學生!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這名網友表示:“工作後也一樣,在美國,普校的同學有多次機會追上名校出身的你。很多人都說美國容錯率高,但在我看來,這實際上是鼓勵你一直卷。”

好學校多,随便進?

可能有人會說:美國頂級名校比中國多,美國人口又隻有中國的四分之一,那美國孩子上名校的難度豈不是中國孩子上清華北大複旦要小的多?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這其實是假象。

一方面,美國名校的錄取極為嚴格,哪怕在一些頂級私立高中,一個班也隻有兩三個學生進“大藤”;另一方面,美國名校學費昂貴、且有一些潛規則,比如“有錢能使鬼推磨”,不是人人能承受。

有美國華人笑言:“在中國想讓孩子讀名校,隻要一門心思卷娃,在美國還得卷自己,因為自己有錢有地位有影響力,也能為孩子進名校添磚加瓦。”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别忘了,有美國夢的其他國家的人何其之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彙聚美國,搶占美國本地人的名校名額,不去“卷”,如何脫穎而出?

工作之後,有時還要“回爐重造”

在美國、加拿大留學,尤其讀研究所學生、博士生的留學生,會發現一個現象:班裡的一些同學已經是不惑之年,有的甚至已經白發蒼蒼。為什麼這麼大的年紀還要回歸校園?答案是:職場内卷。

在這名網友看來,雖然歐美看起來已經發展到位一成不變,但歐美的職場卻更主張終身學習 —— 如果你的理念、你的技術已經不适應這個時代,無法和年輕人競争,那必須要回爐重造。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于是,很多為了更好就業機會的人,會選擇重新申請某所名校的研究所學生、博士生,然後花上一兩年,甚至三四年耐心鑽研。要知道,人到中老年,學習效率肯定不如年輕人,更何況還要養家。

可為了自己的職場未來,為了自己能長期跟上時代潮流,當大齡的學生也是有必要的。這名網友認為“在國内隻要畢業找到好工作,很多就是金飯碗,但在美國卻要時刻面臨被淘汰。”

華人的“帶頭作用”推動内卷氛圍

之前有一篇報道引發華人熱議,說美國加州的Irvine爾灣市,已經俨然是另一個北京海澱區,因為華人精英家長在這裡“激情卷娃”,希望孩子将來是矽谷精英、商界大咖。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華人們這麼努力,擠占了本地人的空間,那本地人豈會坐以待斃?洛杉矶們可不是“躺平型”城市。在華人的教育内卷推動下,美國本地人會加入競争。

某種程度上來說,華人在美國卷娃比在國内更難,雖然國内競争人數更多,但畢竟是自己的主場;而在美國,則是别人的地盤、别人的主場,要以外來者的身份去對抗本地人。

正因如此,華人在美國卷娃會加倍努力、加倍“打雞血”,将内卷氛圍帶起來後,其激烈程度确實有可能超過國内。

老華僑坦言:美國的“教育内卷”,比中國還要嚴重!

這些道理聽起來确實沒錯,但在評論區裡,人們的觀點還是比較分裂。在國内經曆過卷娃的人,認為這名網友在“坐井觀天”,但更多的人并沒有既經曆過國内卷娃、也經曆過美國卷娃,是以很難給出結論。

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其實大家想想也明白 —— 太佛、太“躺平”,怎麼可能能在這兩個國家過上好日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