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三角洲如何“建”出“鳥類的國際機場”?

作者:齊魯壹點

九曲黃河,萬裡奔流,東入海。

近日,記者随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4年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實地走訪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動黃河保護法全面實施”。

在保護區,可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鹳或立于水中,或駐守巢上,或低空翺翔,與濕地上蒼翠的蘆葦蕩相映成趣。

當地人說,這裡是“鳥類的國際機場”。

黃河三角洲如何“建”出“鳥類的國際機場”?

6月25日,中華環保世紀行2024年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乘車穿行保護區,可以看到濕地上鋪着成片蘆葦,一派水草豐茂之景。曾玥 攝

但在黃河三角洲生态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的記憶裡,這片水草豐茂之地也曾“為水所困”。

她說,黃河三角洲地區淡水資源先天不足,年均蒸發量遠遠高于降水量,遇到黃河斷流的年份,便會面臨濕地面積萎縮、品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威脅。

自2002年起,保護區先後實施了一系列濕地恢複和生态補水工程,建成科學生态補水體系,恢複黃河與海洋的水文連通。近年來,針對東方白鹳、黑嘴鷗、丹頂鶴等不同鳥類特點,保護區更打造繁殖島、人工招引巢等“居所”,為生物栖息繁育營造舒适安穩的生态環境。

目前,保護區内的野生動物、植被已分别增至1632種、685種。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3種。數百萬隻鳥兒在此停歇、越冬、繁殖,保護區也由此得名“鳥類的國際機場”。

在保護區工作10年來,趙亞傑還感受到,得益于建章立制的力量,濕地修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了更多科學依據和法律支撐。

去年,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山東省也由點到面建立起黃河保護法配套法規體系。

例如,《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條例》《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等專項法規明确,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監測體系,建設定位觀測站和觀測樣區,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監測水準和預警能力。

“以前我們都是坐着車‘跑野外’,用望遠鏡看、用照相機記錄,現在我們有新的觀測站點、監測平台、科普平台、研究中心和監控系統。”在黃河三角洲生态監測中心内,趙亞傑輕擊滑鼠,便可完成濕地水文、土壤、氣象等實時監測資料的調取與分析,散布在保護區内各類鳥兒的實時動态也随之躍進方寸螢幕之間。

黃河三角洲如何“建”出“鳥類的國際機場”?

6月25日,中華環保世紀行2024年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站在視野開闊的灘塗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科長周立城向記者介紹互花米草治理情況。曾玥 攝

而對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科長周立城來說,這片生機勃勃的大河之洲,則由“靜悄悄的綠色沙漠”蛻變而來。

前些年,入侵物種互花米草迅速蔓延擴散到黃河三角洲潮間帶,嚴重威脅黃河入海口濕地生态系統和海岸帶生态系統安全。

“它擠占了本土植被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間,導緻整個海岸帶看似綠油油一片,其實是一個‘靜悄悄的綠色沙漠’。所有的本土植被和底栖生物都死亡了,挖出根系來,泥土都是臭的。”憶及此,周立城仍曆曆在目。

2016年,東營市開始探索互花米草治理技術。兩年後,全國人大代表、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職工張金海帶着《關于加快對環渤海地區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議》,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

“我出生在黃河邊,喝着黃河水長大。”自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張金海先後送出了58條建議,其中有30多條與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相關。

在各方努力下,《東營市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方案》《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态保護與修複條例》等科學政策相繼出台,東營市正式啟動互花米草全域治理。周立城和同僚随即投入到刈割、圍淹等前線作業之中。

“現在那一片(互花米草)已經沒有了。”站在高台上遠眺,周立城用手指着曾經工作的方向,回憶道。

截至目前,黃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治理總面積13.1萬畝,清除率達到99%以上。為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來”,東營市因地制宜恢複鹽地堿蓬、海草床6.2萬畝,4年内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

黃河三角洲如何“建”出“鳥類的國際機場”?

6月25日,中華環保世紀行2024年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為互花米草被治理後的河灘。曾玥 攝

如今,保護區内的大片灘塗已被鹽地堿蓬所覆寫。夏至剛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古金魁便已開始憧憬金秋勝景——當鹽地堿蓬由綠變紅,數以萬計的候鳥便會“踏”着“紅地毯”,光臨“鳥類的國際機場”。

“到時候順着這個方向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濕地茫茫、陸地蒼蒼,鹳鶴起舞、鷗鹭吉祥……”傍晚時分,古金魁感慨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正在此徐徐展開。

在他身後,與落霞齊飛的,不再是孤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