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屈紹金有什麼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屈紹金老人,邳州跑竹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屈紹金,邳州跑竹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這裡是屈紹金出生的地方、這裡也是屈紹金與跑竹馬結緣一生的地方。邳州跑竹馬岸邊的、是屈紹金跑竹馬分布在江蘇省邳州市境内的大運河兩岸,其中灘上跑竹馬最具代表性,是為邳州跑竹馬的源頭。跑竹馬、在屈紹金這個家族,已經傳續了好幾代。那時自己祖父,自己祖父叫屈裕嶺,自己的曾祖父叫屈寶成,那朝上自己就不知道了,下面屈裕盛是自己的父親,以前自己祖父、這個也跨鞑子,跨鞑子、他給我們灘上街西村那個姓梅、叫梅芳菊,他兩人要比賽,東頭竹馬會 西頭一個,都是、我們自己祖父都擱東邊跑,他擱西邊跑,跑的很好的。受家族的影響,屈紹金從打記事起、就羨慕那些穿着漂亮的服裝、搖着鮮豔的龍鳳彩旗的跑竹馬,那時候、一聽到跑竹馬的唢呐、鑼鼓響,屈紹金即使正在吃飯、也要立刻扔下碗就往外跑。聽說從十二歲的時候,就随着他家的祖父參加了這個跑竹馬演出,他本人愛好、從小就愛好這個,并且、家裡祖輩是搞這個的活動。但是今天、已事過境遷,相習成風,可令萬人空巷的邳州跑竹馬隻能成為邳州人殘存的映像。你看你人都睡覺了都十二點,人群衆起來、一聽喇叭号一響,吹喇叭那個号一響,我們會來了、趕緊起來看。張吉桂說:“是以說俺這個演的牽扯太大,有十幾個鄉,到八集這邊到宿羊山西擱,這邊朝北、到山東這片,你牽扯四方、牽扯大。牽扯四方,牽扯大、是說當今的跑炮竹影響廣泛,如今老藝人的描述已成為一種曆史景觀。但今年、屈紹金覺得機會來了,因為疫情的原因、這一年灘上村的很多年輕人沒有外出打工,對跑竹馬的衰落心有不甘的屈紹金覺得、這倒是一個讓跑竹馬再火一把的大好時機。為此,屈紹金一家家的跑,希望把跑竹馬的隊伍重新招呼到一起。屈紹金登門的第一家就是他的老夥計,曾經當過會頭的張瑞。找人那個主要勞力、都上外打工的,在家的隻有幹建築的、還有這個搞電焊的、開超市的,這些人還能在家。張瑞言:“每年的吃不上喝不上,他還都能跟着弄弄,自己報名,好比說我不是一上來就擱莊上就是帶個會頭,那不就是上我家裡去,俺小孩能去、你得叫去,那到點了你去選。”盡管心存疑慮,但張瑞還是對屈紹金的想法全力配合,因為、他知道屈紹金的性格倔強,他想辦的事情總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實作。屈站長他有耐力,旁人他搞不成這個。古心說:“自己特别佩服這位傳承人,就是跑竹馬這位,他這麼敬業,自己從頭看了一下、因為這個東西它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它是必須是一個團隊,而且團隊的話、還必須還要有一個敬業精神,你要能堅持下來。”張吉桂講:“文化大革命後期,屈站長找自己商量這個事,就是、意思什麼,先把人才得選出來,你這二百多口子人、分兩三個組,這老鞑子好幾個,一下跑不開、得勻三下跑,然後站長就托付給自己。”屈紹金、張瑞、張吉桂這一代老藝人滿懷重振跑竹馬雄風的心願,但是、他們也清楚地看到,年輕人離鄉背井地去追夢,不僅意味着觀衆的流失、也意味着演員隊伍的斷層,更意味着經過經濟大潮的滌蕩、年輕人價值觀的改變,而這、也是屈紹金他們這批老藝人最大的苦惱。找不到人了,找不到人、你找人就得給多少多少錢,我要上外打工,人擱外打工、你喊人也不來。重新排練跑竹馬要花錢,重新置辦服裝道具要花錢,錢從哪裡來、最應急的辦法隻有兩個,一個是借、第二個辦法是拿自己的錢墊上。張瑞講:“找人家、人家都不去,都嫌錢少,然後就說是、我另外再給你加錢,這很苦惱。”自己家裡還有點積蓄,能拿十萬八萬的,那會想給小孩蓋房子的、給他們蓋房子的。家裡準備蓋房子,就轉出來,先把這個竹馬搞起來、以後再蓋房子。當時,自己拿三萬塊錢、到蘇州、買服裝道具。屈站長接着呢就上蘇州去買東西,帶三萬塊錢自己拿出來的錢,到蘇州頭一趟買一部分,第二趟、又去買一部分,第三趟才買全,後來我們打那開始就沒斷了。郭銳講:“好在呢這個後期、我們把這個跑竹馬資金來了以後、我們把這個屈站長原來墊付的一些資金,我們都一一兌現了。”屈軒慶言:“自己爺爺開始做這個東西的時候,他不是為了錢,為了錢的話、他也不會出來做這個事情,按照現在的話、自己爺爺可以在家裡面對不對,領個退休工資在家裡面,很開心、我們家裡面現在是四世同堂,非常非常的安逸,但他現在每天都要東跑西拉的,每天都要走”。但是一些旁觀者,包括屈紹金的老夥計們還是不明白,屈紹金舍家抛财、不顧一切的要促成跑竹馬這件事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呀,你自己甘情願啥的,對吧,把這個錢花給這個跑竹馬。張瑞講:“自己就說的、自己說咱這個歲數了,你看你做嘛的,能、成嗎,他說咱這個、這非物質文化遺産咱不能扔了。”我們跑竹馬、這個道具呢,就是馬殼馬頭,這個馬頭也是我們跑竹馬當中最主要的道具,這馬頭的制作、也都是相當複雜。但凡民俗,他都是一個面向一個地區的群眾行為的一種活動,它其實是一個地方的私生活,那麼在這個私生活裡面、他們分别在講述自己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的跑竹馬、但是他們所内在孕育的文化系統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有機的生長模式并不是統一的,那麼、邳州的跑竹馬,他形成的内在機理是什麼呢,就是戰争。談到灘上跑竹馬,它是有曆史根源的。《邳州志》載,紹興十年(1140年)八月,韓世忠圍淮陽、金人來救,世忠迎擊于泇口鎮,南宋名将韓世忠即在泇口 灘上抗金,這一事迹自然在邳州帶廣為傳頌,并由此而演化出的跑出馬。在楊乃喬看來:“自己覺得這個曆史的追問很有意思,因為曆史呢、它是一種記憶性的文化承傳,它作為這個民間的一種藝術現象、它具有很悠久的曆史、曆史時傳性,那麼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如果說這項活動他在曆史的早期的軍事文化中承存下來 一部分元素,而且把它民間化,把它娛樂,把它帶入到就是農祀的這樣的活動中,表達一種特定節日的這樣一種歡慶,同時呢、又給出自己一種信仰的表達。”顯然,在屈紹金看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就不是簡單的技藝的傳承,而是在技藝的幫助下、使地方性知識進行最有效的傳遞。雖然你年齡、你看屈老師七十多歲高齡了,他并不是像有些部分老年人那樣、好像什麼很保守了、思想很保守了,對這些、不能接受新思想了、新觀念了,他不是這樣。任何事情,你不能老是停留在一個水準上,自己就給文化館商議,自己說咱得創新,怎麼創新,自己說根據在原來的基礎上、跑竹馬原來的基礎上,這十個人呢、我們變成二十個人、變成三十個人,我們陣勢跑着,老陣勢是傳承下來、不能丢失,一定要按照陣勢跑。另外,你為了迎合現代人民思想、沒法成全,你必須得創新,你還是老一套,打鑼鼓、還是那十個人跑,沒有人看、沒人看,那不新鮮。你人員多,人員多你三十多人、二十多人,萬馬奔騰、那個氣氛渲染的好。馬多跑起來,氣勢比較壯觀一點,然後就是說、陣容也比較龐大,讓人、讓觀衆看起來呢,也比較有那種場景,賞心悅目的感覺。時間方面,也得有削短,你要按原來的那個跑陣勢,那你擱那晃晃,跑一圈繞一圈繞、那很時間長,要是到哪比賽以後、哪叫你弄那麼長時間,給你三分鐘五分鐘,那你是真沒一點法,不管你參加比賽那不行,都得、都得創新,創新。屈紹金,首先壯大了跑竹馬的演員陣容,同時、壓縮了表演時間,更重要的、是對傳統陣法進行重新整理、篩選,即把原來的十六種陣法整合為十種,進而使其象征意義更明确、也更具觀賞性。我們跑這個,以前呢、有十五六種,後來自己從2006年、彩排練舞自己給總結了,這十六種呢、有的是重複的,有的呢很短、橫那溜一圈就是一個陣法,那不叫陣法,你像一個烏龍擺尾啦、狗尾巴圈子啦,像排成陣也是一個陣法,那都不行,現在自己給歸納、十個陣勢,從一到十,一遛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仙誘敵陣、四門兜底陣、五虎尋羊陣,六神陣、七星陣、八卦連環陣,還有這個九宮陣,這個十字梅花陣。接着,屈紹金在對兒童跑竹馬的教育訓練中,大膽地對伴奏音樂進行了改變,使之成人跑竹馬有一個明确的反差,這最大差別呢就是音樂方面,音樂方面不用鑼鼓了,都用那交響音樂,很好的、很美的。不僅在跑竹馬的外在形式上,屈紹金竭力使它更具時代特點、更便利地方性知識的傳遞,而且,在對跑竹馬表演的觀念态度上,屈紹金更是打破了傳統的固有觀念,進而、使跑竹馬這門源自農耕時期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時代的色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