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作者:李滿

“一把血刀,三條人命”,兇手張扣扣卻被部分人稱為“英雄”?有人甚至論定:百年後,新的遊俠列傳裡,将有他“張扣扣”的名字。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

張扣扣究竟是英雄還是罪犯?他在母親被殺二十年後複仇,真的就隻是複仇這麼簡單嗎?從心理學角度打開張扣扣事件,一切都将被找到答案。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PTSD,中文名叫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人遭受重大自然災害、交通事故、親人的突然離世等意外事故後,出現的異常強烈的應激相關障礙。

通常,如果意外事故發生在人的童年、少年時期,那麼,這種應激障礙将會更加強烈。

從後來的種種來看,張扣扣親眼目睹母親被人打死那天,即1996年8月27日,年僅13歲的他,就注定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日,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再度與鄰居王校軍一家起了争執,之是以說是“再度”,乃是因為在這之前,兩家就一直有過節。此前,他們的關系本不錯,可因為宅基地糾紛中,張家吃了虧,兩家遂水火不容。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根據事後還原,最初引發争端的是汪秀萍,她在見到王家二兒子王富軍後,對着他吐了一口唾沫,還大聲說了幾句話。感覺受到侮辱的王富軍對汪秀萍進行了辱罵,雙方争執間,王家三子王正軍也加入進來。

雙方發生争執後,周圍村民前往圍觀,張扣扣也在其中。

因為周圍人都知道兩家有過節,遂并不敢勸阻,隻是圍觀。雙方越吵越火大,雙方都抄起家夥準備動手。張扣扣母親從家裡拿出了扁擔,王家兩兄弟拿起了木棍。

一邊是兩個年輕氣盛的男子,一邊是一個女子,強弱之分非常明顯。打鬥間,兩個身強力壯的男子很快就占了上風,突然,不知是王家老二還是老三,一棍子打在了汪秀萍頭上,汪秀萍當即應聲倒地不起。

周圍人這才反應過來:出了大事了。完全懵了的張扣扣趕忙抱住母親,他驚恐地發現母親的鼻子、口裡全是血,鮮血還在她的喉嚨裡“咕咕咕咕”地作響。張扣扣不停地喊“媽”,他手足無措地瞪着眼,大腦已經完全被恐懼和仇恨占據。

張扣扣親眼看着母親在自己懷裡咽氣,巨大的刺激下,他竟然不知道哭了,全程,他一聲都沒有哭。

情緒最需要的是“疏”,尤其是在巨大的意外發生時,情緒若無法“疏”,就會引發巨大堵塞。而堵塞的結果,将是誘發創傷後應激障礙。張扣扣在目睹母親死後,一直未哭,這一反常現象,正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典型特征。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警方抵達了現場,他們确定了張扣扣母親死亡的事實。為了進一步求證汪秀萍的死亡原因,警方安排法醫當場對遺體進行了屍檢。

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的屍檢現場被安排在村子不遠處,張扣扣一直寸步不離地跟着母親,自然也目睹了全過程。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

這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孩子,一直瞪着眼看着母親在大庭廣衆之下被扒衣、切開頭顱……之後,又親眼看到法醫将母親的身體縫合好,他的眼睛逐漸變成血紅色。

周圍人都未察覺到張扣扣的境況,他們都齊刷刷地盯着汪秀萍的屍體。在如此情境下,居然也沒有人留意到要将張扣扣帶離現場,畢竟,當時人太多、場面太過複雜。

當日的殘忍一幕幕,如一根鋼釘一般紮在了張扣扣的心裡,再也沒有被拔除。

事後,王家未滿十八歲的三兒子王正軍被作為殺人兇手處置。因他是未成年,他最終僅被判了七年有期徒刑。此外,王家支付了張家喪葬費8000元,賠償1500元。張家沒有選擇上訴或者申訴。

張家沒有選擇上訴或申訴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張扣扣父親太老實。對于這個判決結果,張扣扣本人是極為不滿的,可他畢竟是孩子,再不滿也不知該如何做。

張扣扣後來聽說:當日使用木棒打死母親的并不是王家的三兒子王正軍,而是已成年的二兒子王富軍。可因為王家長子王校軍在當地鄉政府任黨務辦主任,村民懼怕他,于是為王家做了假證。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王富軍

如此一來,張扣扣便不可避免地認為:張家并沒有真正受到懲罰。

王正軍後來僅坐了三年牢,就被提前釋放。一條人命,三年牢飯。這樣的結果,張扣扣如何能想得通。

親眼目睹母親被人活活打死、解剖的張扣扣,性情大變,他變得冷漠了。他與父親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少,與姐姐更是很多天都不說一句話。

正值青春期時遭遇如此變故,張扣扣理應接受心理幹預,可在幾十年前的農村,聽過“心理”二字的人都極少,又有誰會想到給予張扣扣心理上的幫助呢?

更為可怕的是,當時對事件的不實新聞報道比比皆是,在輿論的影響下,周圍人對張扣扣的不了解和排斥,也加深了他的心理創傷。

張扣扣已無心讀書,對于一個長期被噩夢困擾的少年來說,沉下心讀書,簡直比登天還難。國中畢業後,因家貧,加上張扣扣成績并不拔尖,父親不再送他上學。

此時的張扣扣感覺天已經陰了下來,他與父親的隔閡,也随着他不再供自己上學,而更加深重。母親去世後,本就不細心的父親幾乎沒有給予過張扣扣關愛。如此一來,他也越發思念母親了。

張扣扣慢慢将自己的不幸原因,歸結到了失去母親上,他常在黑夜裡想:“如果媽媽沒有被打死……”

越這樣想,他越發想不通了,他那被堵住的部分越來越大。

2001年,18歲的張扣扣應征入伍,在新疆某武警部隊服役兩年。此時的張扣扣,臉上已經提前褪去了普通18少年應有的稚嫩感,他的臉孔看起來有些冷峻。他極少笑,就算笑,也抿着嘴。或許,在他的内心深處,他傾向于認為:自己笑,就會給人好欺負的感覺。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當兵時留影

張扣扣在部隊進行了長達兩年時間的特訓,他的體能一天比一天強。和部隊裡的戰友一樣,閑下來時,他也會想自己将來該怎麼辦。

服役并未給他帶來命運的轉變,兩年後,複員的他重新變成了那個無業的張扣扣。為了活下去,他曾外出務工。他也想混出個人模人樣,可一無技能,二無人幫襯,結果可想而知。

務工這些年,一直如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着他。他換了很多地方,可相同的噩夢,始終未曾遠離。

張扣扣已被噩夢折磨夠了,他确定:若不複仇,自己再怎樣也不會心安,噩夢始終會纏着他。打定心思複仇後,張扣扣開始做複仇前的準備了。

他先是用賺到的錢将家裡進行了翻修,接着又存了一筆錢給父親養老。沒錯,要複仇,便意味着父親後半生将無人照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為父親留夠錢。

2017年底,做好一切準備的張扣扣回到了家鄉。此時的張扣扣已經34歲了,他有了女友但卻始終未與她談婚,他清楚自己還有未完之事。

再回到家鄉的那一刻,二十年前母親被打死、解剖的景象再次重制,巨大的傷痛包裹着他。他早已經夠強大了,他也已經經曆了很多,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在踏上家鄉的那一刻,重新變成了當年那個13歲的無助孩子。

也是這次回家,張扣扣那麼明顯地感覺到父親老了,他依舊穿着二十年前常穿的深色中山裝,但他臉已經變了,他臉上有如刀刻的皺紋,滿頭黑發已變成了白發。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父親

看到父親的瞬間,張扣扣的複仇心有了動搖,他應該給父親養老,他隻剩下父親了。可一想到父親這些年所忍受的痛苦和孤獨,他的複仇心再次堅定了。

自從母親死後,父親再也沒有另娶,二十年裡,女兒嫁了人,兒子也出外務工,他一直一個人孤獨地生活着。張扣扣知道,他一個人嫌做飯麻煩,就經常不吃。生病發燒了,身邊沒人照顧,他都是硬扛過去。

父親所承受的這些痛苦,張扣扣也一并算到了王家身上。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老家

張扣扣回來這年的年關很難過,因為他總能聽到鄰居家傳來的說笑聲。王家的笑聲,對張扣扣而言是刺耳的,母親被他們打死了,可他們卻不用受懲罰,反而過得如此紅火,擱誰,能接受呢?

張扣扣感受到了巨大的不公,他看着昏暗屋子裡長籲短歎的父親,心裡更不是滋味了。

2018年2月15日,是除夕,這個日子,正是張扣扣精心標明的複仇日。他事先并未告訴父親,他并不想讓他擔心。

張扣扣所在地村子有除夕祭祖的習俗,這一天,家裡的男丁,都必須到祖墳前祭拜。王家的祖墳就在村子邊上,他們祭祖的路線,張扣扣早已摸清楚。

中午十一點左右,張扣扣将一把尖刀别在腰間出了門,他已經聽鞭炮聲估算好了他們祭祖傳回的時間。張扣扣戴着“長沿沿的帽子”與黑口罩,手上戴着黑手套。這副打扮,一看就是有備而來。

張扣扣頭一個殺的是王家的老大王校軍,他确定:若不是他,法院不可能将殺母兇手輕判。王校軍被張扣扣捅了以後,當即滾到了路邊的旱溝裡,張扣扣擔心人沒死,便跳進溝裡補刀。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案發後,張扣扣指認現場

随後,張扣扣在進村的路上堵住了王正軍,他就是王家老三,他正是自認是殺人兇手的“未成年”。張扣扣對他恨之入骨,下刀自然是極其狠辣。王正軍被捅後臉朝下躺倒在地,迅速咽了氣。

王正軍倒下後,張扣扣對着他的背上補刀時,被王家的表兄弟王漢娃撞見,他趕緊喊:“快報110!”有人随即打了報警電話。

張扣扣意識到時間緊迫,他加快了複仇的腳步。他徑直朝着王自新家走去,走進王自新家後,他紅着眼捅死了王自新,他正是王家兄弟的父親。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家

殺完王自新後,在逃離現場前,他指着王自新妻子楊桂英道:“楊桂英,你是個女的,我今天不殺你。”

随後,他燒了王校軍的車,因為時間過于緊迫,他沒有殺掉王家的老二王富軍,便離開了現場。之是以不用“逃離”,而用“離開”,是因為,他離開現場時,是大搖大擺走的,而且,他還一邊走一邊說:

“22年前的仇終于報了!殺了三口人,今年過年可熱鬧了。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抓住老二。”

張扣扣殺了人,卻跟沒事人一樣,這一特征,也恰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展現。在世人眼裡,他母親被殺的事早已過去,可當日的種種場景卻一直不斷在他腦海裡重制,這就意味着:在他這裡,這事一直沒有過去。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

創傷後應激障礙之是以可怕,就因為:他們的創傷無法過去。患有應激障礙的患者,他們的主要表現通常是創傷再體驗、警覺性增高以及回避或麻木三聯征。

這三個主要表現,張扣扣身上都有,尤其“創傷後再體驗”,這幾乎伴随着張扣扣終生。

張扣扣自首後,他的辯護律師去看他時,他曾說:這幾十年來,他的腦子裡始終有三個場景不斷浮現,第一是王正軍打他媽媽的那一棒;第二是媽媽在他懷裡斷氣的時候,鼻子、口裡都是血,鮮血在喉嚨裡面“咕咕咕咕”地作響;第三是媽媽的屍體在馬路上被公開解剖,現場幾百人圍觀。張扣扣親眼看到媽媽的頭皮被人割開,頭骨被人鋸開。

尤其在面對與事件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物件時,他都會感受到痛苦。而這,也是他此後極少回家的原因,母親就是在家裡被人打死的……

從心理學角度看去,張扣扣雖是兇手,卻也是病人。他的病人屬性注定:他殺害王家三口,隻能是複仇的目的。

張扣扣不怕死,但他怕被人冤枉。當法庭上,對方的辯護律師指責張扣扣殺人是因為自己混得不好,産生仇視社會心理繼而殺人時,他的反應極其激烈,他為自己辯解說:

“說我給我媽報仇是幌子,我是對這個社會不滿對生活不滿,我把人家殺了,對這個社會對生活不滿的人多了,那每個人都去把人殺了嗎?每個人殺人都(必須)有自己的理由,對不對,我又不是個神經病。”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張扣扣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

當時,負責審判張扣扣案的法官是曹建國,他最終給張扣扣的判決是:因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财物罪被判處死刑。

曹建國判張扣扣死刑地一個重要依據是,張扣扣在法庭上“不後悔殺人”,并說:“從未放棄報仇”。

2019年7月17日,是36歲的張扣扣被執行槍決的日子。當日,他被押送到法場時,臉上一臉的視死如歸,沒錯,他把“不後悔殺人”寫在了臉上。

他被行刑後,輿論一片嘩然,很多人都認為他不該被處死。畢竟,他殺人是為了為母複仇。他被執行槍決5年後,當日審判他的法官曹建國因A錢落網。也是以,張扣扣案再度引發了熱議。

心理學打開張扣扣事件:三場景腦中反複重演,是導緻複仇犯罪主因

但無論張扣扣事件如何被熱議,始終沒有人關注到他身上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可歎,社會對“創傷後應激障礙”人群的“關注缺失”,極有可能會導緻類似悲劇重演。

回頭看,張扣扣若在事發後得到了必要的心理醫治和關愛,他還會最終成“被害人家屬”成為二十年後的“殺人兇手”嗎?

為了避免類似張扣扣案件的發生,建立完善的心理幹預機制,對重大創傷事件的被害人近親屬進行心理救助,太有必要。

它不僅能讓被害人近親屬摒棄樸素正義觀,不再用私力求正義,還能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當然,回到張扣扣事件本身,未成年人保護法一直在保護人渣的事實,也值得全社會的關注。這樣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無疑還會造就更多類似悲劇!

結論:“張扣扣事件警醒我們,社會的心理救助機制該完善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該改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