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作者:伊蝶社

開完民宿後,李孝利又要帶媽媽去公路旅行了。在最近的新綜藝《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中,這對相處超過40年的母女,有生以來首次結伴出行。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海報

聚光燈下,李孝利是南韓top1的人氣巨星,又是憑一己之力掀翻白幼瘦審美的“國民妖精”;是從90年代起便沖出亞洲,至今光環依然毫不褪色的亞洲舞後。她的美麗标簽有很多,但當遇上媽媽,再迷人的姐姐似乎都會變成“為關系頭疼的女兒”。

節目在開篇便點出了天後與母親的問題。李孝利說,在20歲後,與母親共處的回憶就變得少之又少了。在她的心中,母親與自己是完全相反的形象,“她一直緻力于成為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兩人二十年來的關系,相比起能胡亂開玩笑的熟人,更像是“陌生人一樣”。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李孝利在片頭介紹媽媽,《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當代年輕人與母親的“戰争”叙事,觀衆已經非常熟悉了。但這對母女,一個是已經品嘗過人生辛酸苦辣的中年亞洲頂流,一個是當了一輩子家庭主婦的近80歲的母親,擁有完全不同屬性的身份和人生的她們,是否會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說實話,節目的前半部分并不那麼松弛。往日在綜藝領域大放異彩的耿直女王李孝利,首先表現出了難得的拘謹。她想主動與母親靠近“破冰”,卻很快遇到了橫在她們之間的第一道關卡——代際間的“觀念不合”。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李孝利和母親關于化妝觀念不同,《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李孝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父母靠經營一家小小的理發屋養活六口人,生活費很緊張。窮苦的生活裡沒有和諧的婚姻,李孝利的父親總用暴力解決争執,動辄就掀桌子、責罵孩子,這成了她和母親生活裡最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李孝利媽媽對李孝利的介紹,《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她很想與母親重回“過去”,去解開痛苦記憶的症結。但聊起過往,母親不是沉默就是轉移話題。而談及生育,盡管李孝利再三表示身體機能已經跟不上,也不想嘗試人工受孕,但生活習性更為“傳統”的媽媽總會強調“再試試吧”。

為了不影響旅途的氣氛,兩人都在極力逃避“争吵”,就像在維系着一種虛浮的平衡。就算媽媽拍照技術不好,心直口快的李孝利也會有意壓抑想吐槽的心情,反倒暗自羨慕起旁邊能肆無忌憚地向自己媽媽發脾氣的女孩。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李孝利和母親互相拍照,李孝利吐槽媽媽給自己拍的照片,《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如果說過往的母女綜藝都在試圖用激烈的眼淚、呐喊和咆哮來宣洩憤怒,讓女兒以下位者的姿态向作為上位者的媽媽發起拷問,那麼李孝利與母親的“平衡”,則呈現出了另一種代際生活的常态。

随着經濟能力的攀升,當子女與父母在家庭中的權力關系發生反轉之後,我們還能如何與母親相處?除了憤怒地宣洩不滿,以及教育、改造對方等極端的方式,還有沒有更好的相處方式?

節目提供的其中一種答案,是傾聽與提問。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曾經,物質的貧瘠一度讓李孝利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她總說,因為年紀最小,是以小時候喝的湯裡不會有鱿魚;她沒有買過新衣服,甚至沒有擁有過一瓶酸奶。

成名後,早年的李孝利曾說“從小害怕爸爸,但現在我是家裡的王”。她變成家裡的經濟支柱後,獲得的待遇也變了。她回家時,媽媽會做專屬于她的好吃的飯菜,連爸爸都被排在第二位。因為她聽着電視聲無法入睡,是以她在家休息時,父母連電視都不開。

但權力所帶來的“被重視”,依然沒能抹去李孝利的傷痕。在節目中,40歲的她仍舊會害怕母親給出“不愛”的答案。

旅行中,她第一次了解母親的過去。這位一直緻力于當好家庭主婦的女人,其實喜歡唱歌、愛扮靓,也愛玩刺激的遊戲。媽媽的母親在她童年時就去世,十幾歲時父親也離開了。但在那個年代,媽媽不僅靠本事攢下了自己的嫁妝,即使結婚後,也依靠雙手撐起了一個家。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李孝利和母親在出門吃晚飯前一起化妝,《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母親并非不愛她,而是母親自己也沒能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在節目中,李孝利的母親說:“因為媽媽去世得早,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後能給孩子全部的愛。”但家庭的貧困與丈夫的暴力,早已使得這位充滿憧憬的母親分身乏術,難以全心傾注母愛。她覺得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做母親。

在這場旅行中,李孝利于30年後通過不斷地重回“現場”,來完成與媽媽的“和解”。李孝利說,她發現自己逃避母親,并非因為讨厭對方,而是想躲開童年傷口。但她和母親的創傷是共通的。當她明白母親的想法後,她也終于放下内心的芥蒂,一步步與媽媽親近。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媽媽,要和我單獨去旅行嗎?》

這幾年,随着女性意識崛起,越來越多的親子綜藝湧現。而看母女綜藝,就像是一場“找藥”行動。對于女性來說,從孩子出生到自身生命的終結,母親都将是一個長久的角色,她或許需要面對“母親”,又或是成為“母親”。

母女綜藝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鏡子的形式,讓觀衆得以窺見被折射的自身。它既呈現了當下年輕人對親密關系的困惑,也彌補了成年人在情感教育方面的需求。

如何讓長輩懂得“檢討”,是綜藝提出的最隐晦又相當重要的議題。在早前的《是女兒是媽媽》中,面對“女兒考98分為什麼也要打”的提問,陶昕然媽媽就非常坦白地說是因為“虛榮”。因為自己是老師,如果女兒考不過别人,便覺得臉上無光。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是女兒是媽媽》

她們與兒女的表達,同時形成了彼此呼應的切面。面對母親的控制欲,陶昕然會說“把愛和控制分開一點”。她推翻了母親的教育方式,在安撫趙小棠的情緒時,一句“愛比優秀更重要”,也讓觀衆看到了母女關系中,兩種個體的感受。

當媽媽、女兒,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對話,當家庭的權力關系被解構,媽媽的自我檢討便不再是一種“被貶低的尊嚴”,女兒的憤怒也不再是一種“冒犯”。某種意義上,她們完成了一種情感教育中最基礎的意識修補——我們都能平等地表達好與不好。

“帶媽旅遊”,李孝利在演我

▲陶昕然在節目中平等的對待女兒的想法,《是女兒是媽媽》

從無法親密到試圖親密,從新一代的年輕人到中年女性,現代人似乎都在尋求重新調整母女關系的機會。其實,母女綜藝之是以好哭,就在于在母女關系中,媽媽和女兒都在跌跌撞撞地長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