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儲賀軍:台灣地區的“戰”與“治”的思考

作者:昆侖策研究院頭條号
儲賀軍:台灣地區的“戰”與“治”的思考

兩院三部公布的懲治“台獨”22條新規,雖然隻是一個部頒法規,但卻意義極為重大。在法律層面上,說明在事實上已經啟動了《反分裂國家法》的第八條,即“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接下來,就是發起解放台灣戰役和台灣地區的戰後治理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需要“肉食者謀之”,布衣草民、閑雲野鶴也可以貢獻自己的思考。

從李登輝上台起算,台灣經過幾十年的“隐性台獨”,直到賴清德的《5·20台獨宣言》,“台獨”勢力已經在台島的意識形态範疇,徹底占了上風。他們在台灣頑固推行的“台獨”文化,已經造成了“台獨”政治生态。主張統一的聲音還有,但很弱很邊緣化。根據《反獨22條》的定義與精神,已經可以将目前台灣地區的政(第2條)商(第21條)兩界的掌權派,一網打盡了。在《反獨22條》面前,“台獨”分子落入了進退維谷的“catch 22”絕境。

“台獨”分子大多是血緣或精神上的日裔,目前他們依然追随日本的哈美文化,要麼有大量的資産在美國,要麼全家都在美國。在與大陸死扛到底和放棄“台獨”之間,無論選哪一項,這批人都是死路一條。死不改悔的“台獨”分子,已經牢牢地關閉了曆史給予台灣人民的“和平統一”大門,使得大陸隻能選擇采取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才能實作國家統一。故此,我們需要聚焦對于台灣地區打擊步驟和戰後治理的問題。“戰”與“治”是兩個互相緊密連接配接的問題,甚至是同一個問題。要在打的過程中,僅僅在于文治方面,而且也在于實體層面,為将來的治理方式,做出全面和關鍵性的鋪墊。

攻台戰役的總體戰略安排面臨着許多重大挑戰,考驗着大陸軍民的智慧和膽略,在完成全面軍事控制台島前提下,既要讓“台獨”分子感到震懾,又要盡量減少乃至避免平民損失。攻台戰役當然要做到十面埋伏,将全島團團圍住,每一個方向都要有主攻能力,但是,台灣東南部應當成為重點考慮的主攻方向。台灣島的防禦設施經過了70多年的經營,可能已經是全世界人類曆史中最完善的島嶼防禦體系。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體系的初衷和基礎,建立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軍事技術條件之上。現在,軍事技術特别是大陸的軍事裝備,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以,台東南成為台島整體防禦體系中的命門。台島東南方向居民甚少,而且是“台獨”分子的大學營,是他們的老家,主攻這個區域,會取得頗似當年衛青打擊匈奴的龍城之戰的效果。

對于台島其它區域,在戰争初期,用最猛烈的火力,集中打擊台軍的各個靶場,讓“台獨”分子和他們背後的美國大老闆,見識到超出其想象力和認知力的火力攻擊。在解放軍登陸前後,如果台軍進行反抗或者表現出反抗迹象時,再增加其它早已鎖定的目标的打擊,包括飛機跑道和飛彈基地。在發起第一波攻擊的同時,解放軍同時占領位于福建周邊的離島和台島南部的外島。登島之後,迅速包圍和封鎖台北、高雄,占領台北故宮等極有價值的目标,以及要迅速控制所有軍事目标。

從台東海岸山至台西濁水溪劃為永久軍事管制區,以備在台島局面穩定之後,發揮我們基建狂魔的威力,打通中央山脈,同時将台灣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分别建立新的行政區域。控制住台島之後,在台東及周邊外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軍事基地,屆時,台灣島的外島當中,澎湖列島的軍事意義将會大大降低了,成為一個航運中轉站乃至文旅熱點,而琉球嶼、綠島、大小蘭嶼等重要外島的軍事意義會大大提升,成為海岸山軍事基地的前哨陣地。這種全新的布局将是管控台灣本島和太平洋西部地區的重要基礎。

解除台灣軍事力量,建立軍事管控區和控制包圍主要城市之後,就要開始對于台灣島進行新的政治收複和管理了。在2023年4月24日,作者曾發表《武統台灣後“一國兩制”治理原則适用探讨》。不少人質疑武統之後完全沒有必要再考慮“一國兩制”,不希望重複在香港犯過的錯誤。其實,這種觀點是對“一國兩制”觀念上的誤解。“一國兩制”這一概念,因香港問題而聞名于世,但這一概念的産生與實踐由來已久。在新中國剛剛基本上控制大陸地區的時候,毛主席就運用“一國兩制”的概念,解決了西藏問題。

現在很多人在談論解放台灣的北平模式、天津模式、長春模式,但當時産生的西藏模式,對我們今天讨論台灣未來的治理,更有現實的借鑒意義。比較正式的“一國兩制”概念,是毛主席最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為台灣量身定做的。後來,在解決香港問題時,借鑒了毛主席最初的思想。當然,情況在變化,并不主張不顧現實情況的“兩個凡是”,但是,回歸毛主席最初的思想非常重要,也非常切合實際。針對解放台灣之後的“一國兩制”設想,是一種過渡性安排,與香港版的“一國兩制”具有根本性的差別,其初衷完全不再是對于資本主義制度存有任何向往,而是給予台灣人民完成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學習期。

為了實作台灣的穩定,在初步控制台灣島之後,立即成立中共台灣省委,負責全台灣的所有最高事務,實施全新的回歸毛主席最終理念的“一國兩制”。主要達到兩個目标,近期目标是協助建立台灣島内的若幹個地方政權,鼓勵分區域自治,凡是支援統一的地區,都可以建立臨時地方政府。在台灣島全面穩定下來之後,視情況而定進行逐漸的地區合并,最終形成若幹個大區域,分别向中共台灣省委負責。遠期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的時間内,在台灣島上完成思想教育過程與改造工作,建立遍布全島的中共基層組織,徹底改變台灣的意識形态,牢固建立台灣人民的統一意識。

在基層實施“一國兩制”,以台治台,是針對台灣具體情況的最佳思路。從《馬關條約》起算,台灣人長期脫離大陸,中間由中央政府管轄的時間,隻有白駒過隙的幾年而已。而就在這段時間内,發生了“2·28”事件,足見台灣的特殊性。中央政府對于台灣地區的直接管理,還是應當有步驟地進行。在解放軍登陸之後,用“一國兩制”來交換分區域的和平解放,事半功倍,是争取普通台灣百姓民心的有效手段。不要把台灣人民看成鐵闆一塊,要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民還是把和平看得重于泰山、壓到一切的。自從蔣經國盲目推行西式民主制度之後,“台獨”分子的勢力固然有了迅猛的擴張,但也為台灣地區留下了大量的不可調和的内部社會沖突,這也為新型“一國兩制”的以台治台思路,留下了充分的實施基礎。

總之,台灣的“打”要猛要快;台灣的“治”要緩要慢。

【相關閱讀】

儲賀軍:武統台灣後“一國兩制”治理原則适用探讨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商務律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