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一皇——秦始皇(六十五)

作者:東嶽松

西戎是周文王西伯地方武裝反王室

“戎”,甲骨文,金文中為人執戈、盾之形,或者人成戈與盾的合體字,用以表示兵器、軍旅、戰車等義;作為族稱,即指長于使用戈盾勇武善戰的人們。大陸古文獻中,泛稱東部的史前部族為“夷”,西部的史前部族為“戎”,是以有“東夷”、“西戎”之稱。一般認為,“西戎是指起源于陝西西部至甘、青地區的一些族源相同或相近的畜牧和遊牧部族的統稱。”“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說:“蜀之為國,肇于人皇(伏羲),與巴同囿(方四十裡為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與焉。其地東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遵流。”

據《史記·秦本紀》等記載,秦人先祖稱自己的居住地為“西”。《尚書·堯典》記載:“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宅西,意即居住“西”地。如,秦莊公《不其簋》銘文中就有“西”的地名。秦朝在此設立“西縣”,也取義于“西”,

在《史記·周本紀》《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的“西”不是指西方,而是指西縣、西這個地方。西指隴南市北,天水、隴西一部分。大禹生于西羌,羌水就是江水、姜水、白龍江。在古代氐羌是地名不是族名。《竹書紀年》:“成湯十九年,氐羌來賓。”又載“武丁三十四年,王克鬼方,氐羌來賓。”又載“是時(殷),與地東不過江河、黃,西不過氐、羌(古時是地名),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這說明商朝的疆界西不過氐、羌。羌水、羌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朝開國之君周文王為商西伯。

《史記·秦本紀》記載: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将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為豐王妻。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馀,複歸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緌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西戎犬戎姜戎與申侯伐周。是周朝統治者内部武裝權利之争。不是外族入侵。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的原因:一是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周幽王的王後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犬丘大駱嫡子成的嶽父,周幽王是犬丘大駱嫡子成的連襟。西戎犬戎與申侯能答應嗎?二是立襃姒子為適。三年(前779),幽王寵愛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後。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寵愛,就想廢掉申後,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後,讓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陽誦讀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三是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号稱“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從上可以看出西戎并不代表西部的外族

西戎犬戎姜戎是代表西周不同地區反對王室的武裝。西代表具體的地方。

據《史記·秦本紀》等記載,秦人先祖稱自己的居住地為“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西”,象形字意思為“鳥在巢上也”。秦人本為鳥部族,以鳥為圖騰,“鳥在巢上”,意思為鳥部族居住的地方。同時,還有另一層意義,《尚書·禹貢》記載了“和仲宅西”的史實,即堯帝時期就有一支族人稱“和仲之族”,擅長天文觀測技術,被堯帝派到西部來進行長期的天文觀測,他們所居之地稱為“西”,即後來的“西犬丘”、“西垂”,具體為今天的西和縣、禮縣北部的西漢水河谷。“和仲之族”就是西垂秦人的先祖之一。後來的秦人先祖一直稱自己的這塊祖地為“西”。這裡有他們的宗廟、陵園,以及都城。是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的第二年,首先來到隴右西垂的宗祖之地,目的就是祭拜先祖,接着,秦朝在這塊先祖之地設定“西縣”以管轄。“西縣”之地,又名“西犬丘”、“西垂”。正是追溯這些曆史,南宋朝廷将由岷州所改的“和州”前面加上一個“西”字,稱為“西和州”,與淮西“和州”相差別。這就是“西和”名稱的來曆。“西”、“西縣”與“西垂”、“犬丘”、“西犬丘”等名稱的關系

史籍當中,關于隴右西垂秦國故地的名稱,有多種叫法。如,西垂、犬丘、西犬丘、西、西縣等。同樣在《史記·秦本紀》之中,也不一緻,有時稱“西垂”,有時稱“犬丘”,也有時稱“西犬丘”,有的地方還稱為“西”,秦襄公在西垂設立的宗廟稱為“西畤”。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對史料進行分析之後認為,西垂這片地方本名為“西”。如,秦莊公《不其簋》銘文中就有“西”的地名。秦朝在此設立“西縣”,也取義于“西”,不稱“犬丘”或“西垂”。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時,大臣們給二世奏報時說:“先王宗廟或在西雍,或在鹹陽。”這裡的“西雍”,即“西”和“雍”兩個地方,西,即“西垂故地”,雍,即雍都。然而,到了漢代,司馬遷、班固等在史書中稱西縣之地為“西垂”或“犬丘、西犬丘”,不直接稱“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筆者推斷,“西”、“西縣”是秦人自己的地理名稱,“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族人對“西”地的稱謂。從上述例子可知,秦人從莊公到二世時,一直稱自己的西垂祖地為“西”、“西縣”,不稱“犬丘”和“西垂”。而别族卻稱“西”地為“西垂”,不僅漢代司馬遷和班固如此,其實早在西周孝王時就這樣。《史記·秦本紀》中記載,非子養馬有功,孝王要封賞,當時與犬丘大駱部族為鄰的申國國王“申侯”與孝王的談話中就直接說“保西垂,西垂以故和睦”。是以,可以肯定,“西”、“西縣”是秦人自己對祖地西垂的名稱,“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部族對這塊地方的名稱。

西垂、西都之地,作為秦人故裡和秦國故都,秦人在此活動的曆史,最早可上溯到“和仲宅西”。就從記述可靠的殷商時期“中潏”“保西垂”算起,到秦始皇帝統一天下,至少在八百年以上,基本上包括殷商後期和整個周朝(西周到東周)。西周前期(包括殷商後期),秦人先祖雖然沒有以“秦國”命名,但已經有嬴姓部落之國存在。西周中期非子始封為“秦”,到秦文公遷都之前,這裡就是名副其實的“秦國”國都。文公之後,這裡雖然不是都城,但仍是故都、陵園及宗廟之地。劉瑞先生《秦信宮考》一文中說:秦西都“一直到秦始皇時他的地位依然重要,原因與其地有先王宗廟和寝陵有關。”(按照《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直到二世紀時西都(西垂)故地仍有先祖宗廟,地位依然重要。關于“西都”的地理位置。祝中熹先生說:“西垂又名犬丘,即堯、舜時代肩負‘寅餞納日’使命的和仲一族西遷後所宅之‘西’。它的位置,漢晉至唐的學者們一緻認為就是漢代隴西郡的西縣。”《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徐廣曰:“以為西者,今天水之西縣也。”骃案:鄭玄曰:“西者,隴西之西,今人謂之兌山。”按《水經注》記載,“西縣故城”在今禮縣紅河鄉境内。《晉書道地記》又記載:“天水始昌縣,故西城也。”《水經注》中還載“始昌峽”和“始昌城”位置不在今紅河鄉,在今長道鎮和鹽官鎮之間。祝中熹先生經過大量考證說,“西縣城當在西和峽口與祁山之間,決不會在如《水經注》所說西北偏至陽廉川,即今禮縣紅河附近。”他認為今禮縣永興鄉古稱“店子上”,是古代“天嘉縣”位置,也就是秦漢時代的西縣城所在地。趙逵夫教授《略論“空城計”的有無與西城地望》一文認為秦漢至三國的“西縣城”治地在今長道鎮。張希仁先生《論長道地望與“空城計”西城》一文也認為,西縣(西城)位置在今長道鎮。(見西和縣文聯《仇池》雜志2012年2—3期合刊)上述觀點并不沖突,因為,禮縣永興鄉和西和縣長道鎮連為一體,分屬兩縣兩鎮,但實際為一個地方。

按照祝中熹先生觀點,秦人先祖居住隴右西地(西垂)的時間,還應該上溯到“和仲宅西”。《尚書·堯典》記載:“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宅西,意即居住“西”地。到夏初之際,秦族部落分布較廣,“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夷狄,就包括“西都”地區。商朝時期,秦人之祖中潏部落就“在西戎,保西垂”。 到西周時,大駱、非子居住犬丘。由此看來,秦人祖先在西部隴右地區的居住時間很早也很長。《水經注》記載:西漢水支流楊廉川水“東南流,經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大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西都故地之是以稱為“西”,是秦人鳥圖騰的反映。“西”,從字形字義分析,指秦人居住的地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說:“西,鳥在巢上也。”小篆字形為:,很像鳥兒栖息在巢上。這就是“西”的原始意義。作為地名意即“鳥兒栖息的地方。”西犬丘、西垂,怎麼是鳥兒栖息的地方呢?因為,秦民族為鳥夷、鳥民族。意思即這裡是鳥族秦人居住的地方。祝中熹先生認為,秦人為陽鳥部族,崇拜鳥或太陽。“西”或“西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于是後世“西”字又演變為“東西南北”的“西”。也有資料說,“西山”也叫“兌山”或“崦嵫山”,是太陽落的地方。秦人由于崇拜陽鳥(太陽),是以,他們的地名中喜歡用“陽”,如,平陽、栎陽、鹹陽,而且,有一個地名就叫“陽”。遠古時代關中及中原地區的居民對太陽在西部落山感到很神秘,于是産生“誇父逐日”等神話。史書記載,太陽落山的地方有“西”、“西山”、“兌山”、“崦嵫山”。《山海經》還說:“常羊之山,日月所入。”)據趙逵夫教授與其父子賢先生考證,常羊山即刑天葬首的仇池山,在隴南市西和縣南部,與秦人故地西都(西垂)毗鄰。西犬丘、西垂,後來作為秦國的都城,秦國人自己稱“西”。居住在秦國“西都”之地的嬴姓部族,是秦人的正宗之族,其它嬴姓部落,隻能算是旁系親族。秦人在隴右西垂(西都)居住時間長,而且,科技文化也發達。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編鐘等樂器和車馬,都非常精美。《詩經·秦風》前四首,據《毛詩序》解釋,就是西垂秦地的作品,也是隴右地區天水、隴南最早的文學作品。

由于時間太久遠,史料對秦在西都的曆史有記述,但實際地方又沒有建築遺迹可尋,隻有通過地下文物加以印證。《史記》記載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記》又載,文公“葬西山”,“甯(憲)公葬西山”,“憲(甯)公居西新邑,死,葬衙。”上述記載中,襄公葬西垂,無歧義;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這說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甯(憲)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說明“衙”與“西山”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駱、非子、秦仲和莊公等陵墓,無明确記述,但不會超出西都之地。根據以上情況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處,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宮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處。墓地名稱,按照上述《史記》所載也有幾個名稱,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們是一個地方的不同名稱,還是幾個不同地方的名稱,有待進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經注》的記載,秦國故都在西漢水上遊的紅河、鹽宮一帶,但是,近年來秦公墓地又在西漢水中遊的大堡子山一帶發現,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範圍較廣,包括大堡子山、圓頂山、趙坪、捷地、長道等多處,都有出土。此外,從嶓冢山、祁山、兌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來看,秦人墓地也不會限于一處,有可能分布在西漢水中上遊的大片地區,大堡子山秦公墓地隻是其中一處。“嶓冢”,按照字義,也是陵墓。

至于秦國在西都地區的宗廟,有記載者,隻有“西畤”,這是見諸史籍的西都之地的唯一宗廟。《史記·秦本紀》記載:“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骝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記·始皇本紀》中又載:“襄公立,享國十二年,初為西畤。”《史記·封禅書》也載:“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班固《漢書·郊祀志》:“秦襄公攻戎救周,列為諸侯,而居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從這些記載可以推斷,西畤,一定是秦西都之地的大型祭祀場所,規模不會太小。此外,《史記·封禅書》載:“西亦有數十祠。”唐代司馬遷《索隐》說:“西即隴西之西縣,秦之舊都,故有祠焉。”由此可知,秦在西都(西垂)的祭祀場所不止一處。近些年,五家聯合考古隊已在今禮縣城鸾亭山發現古代大型祭祀遺址;禮縣紅河流域天台山也有祭天遺址,其他地方是否再有呢?有待考古及研究。

隴南市宕昌縣是羌水(江水、宕昌河、岷江、乾江、強水(姜水)、白龍江)的源頭。源頭在宕昌縣阿塢鎮鼈竜溝,羌人、羌族的宗神是大禹,大禹的化名叫鼈竜。大禹治水岷山導江,岷山就是岷峩山、強(姜)台山、西陵、蜀山、巴山、羽山、毛羽山、崇山。大禹的父親叫鲧,鲧治水不力,被舜殛死在羽山(宕昌毛羽山),鲧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從腹中剖出了大禹,大禹治水,石鼓,化為石,化為熊(熊少一足為能),化為鼈竜。大禹出生在西羌石紐,秦朝在西羌設隴西羌道在宕昌縣南河鄉,宕就是石紐的意思。鲧原是夏族部落中姜姓族的宗神,居住在崇山(就是岷山、就是毛羽山),封地在崇國,也叫崇伯鲧。《呂氏春秋》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宕處空桑,乃登帝位。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據《山海經·海内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鲧(白馬即白馬氐羌)。”戰國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自隴西發兵滅西羌,定隴西郡。二十八年(前279)置隴西郡後,始置有羌道。隴西郡(治岷縣狄道)羌道,治所地在宕昌縣南河鎮路固村。

據《方與紀要》【都邑考】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骀即邰也。後稷始封、芮、岐、畢,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诰》。意思是說: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喾。帝喾曾經定都于亳,以後輾轉遷徙,到成湯時又回到亳。《史記·三代世表》中《譜記》記載:“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際,黃帝與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立,曆虞、夏、商。周衰,先稱王者蠶從。”蜀國開國王蠶從治在瞿(讀di氐)堆、瞿堆即仇池山。仇池山下就是洛峪。在隴西西縣

西伯昌為周文王,西伯的西不是方位,而是地方,指隴西郡西縣,在秦人陵宮西犬丘禮縣大堡山附近。纣囚西伯羑裡,羑裡在文縣,也叫天牢山,唐朝在文縣建文廟,設文壇,祭文王。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說明文王擁有洛地,并将洛西獻纣王。纣王之地在洛西。九侯即仇,九地方的侯,仇池山伏羲出生地。鄂侯,現湖北簡稱鄂

《穆天子傳》記載:周天子—滿,在昆侖山(在成縣)會西王母是西伯文王的母親。《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于昭宮”)。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天子遂驅升于弇山(弇山,弇茲山,日入所也),乃紀丌迹于弇山之石(銘題之)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史記封禅書》中說:“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祀白帝。”因西方主白,白帝即西方之帝,指秦人之祖。故劉邦取天下時造了斬白蛇的神話以惑衆,意思是他的天命是滅秦自代。西垂即西犬丘,禮縣大堡子山。大駱非子獻馬封秦邑。伏羲誕生在仇池山,也稱太皞、少皞,也叫少昊,姓嬴,名摯(也做鸷,是一種鳥),号金天氏,少昊也是一個部落稱謂,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都是白帝。

“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

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說:“蜀之為國,肇于人皇(伏羲),與巴同囿(方四十裡為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與焉。其地東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遵流。”

周、嬴、申都在西。而且互相聯姻。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西戎不是入侵周朝,而是西戎反王室。說明西戎是周朝的屬地。西戎反的是王室,而不是周朝。

厲王逃到彘(zhì,智)。開啟了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号稱“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說明西戎離王室近,或王室在西戎。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一個是犬丘在王室。犬丘有史記載是周的首都。東犬丘在陝西槐裡縣,以後叫廢丘縣。另一個就是犬丘大駱之族同周王室走的近。要麼就是犬丘大駱之族就和“夷王逝世後,兒子厲王胡繼位。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财好利,親近榮夷公。”有關。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滅犬丘大駱之族是指滅犬丘大駱之族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

而犬丘大駱之族。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号曰秦嬴。一族安然無恙。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号稱“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召公、周公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馀,複歸世父。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借)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谏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征兵。仲山甫勸谏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借)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說明千畝是周人的祖地。

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說明千畝是姜戎的地方。應該就在西戎。

有史表明:姜戎就是申侯。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馀,複歸世父。這些都在情理之中。

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征兵。說明姜戎就是申侯。活動地點在南方江、淮一帶。西犬丘就在白龍江(江水)、西漢水。

《史記·周本紀》記載: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兒子幽王宮湦(shēng,生。按又作“涅”)繼位。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是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群眾從事生産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群眾就會财用匮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幹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抛棄的,不會超過十年。”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寵愛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後。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寵愛,就想廢掉申後,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後,讓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陽誦讀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從前還是夏後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蔔,結果不吉利。又蔔占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于是擺設出币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着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匣子看了。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周厲王指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着唾液大聲呼叫。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後宮有一個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着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着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是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後,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定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國)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石父為人*詐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貪圖财利,周幽王卻重用他。幽王又廢掉了申後和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缯(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骊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财寶都拿走才離去。于是諸侯都*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并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