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校教師評職稱,高層上司批示可替代頂刊論文,甚至能折抵數篇

作者:中國新聞網

在大陸,高校“非升即走”已形成趨勢,其目的是優選出符合高校需求的學術産出高的教師。然而,一些高校的“非升即走”逐漸“變異”,如同一柄利劍指向高校教師。有的“廣進廣出”,堪稱“不升隻走”;有的“非升即轉”,做不成副教授,就去做行政、後勤、保安;有的讓教授也加入殘酷競争,不通過就降職甚至解聘……

一系列社會事件,讓關于“非升即走”的争議,從未停止。

清華大學教授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些關于高校學術和考核的觀察與思考。

學術上不出成果

不意味教學上不行,更不代表就是懶人

看到有高校的年輕老師因為非升即走/即降的制度而自殺的消息,挺痛心的。國内高校目前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學者普遍很焦慮。我一直懷疑,創造性的工作,在一個焦慮的環境中,怎麼可能出高品質的成果?對學術創作來說,大學自身把土壤搞豐厚了,有了水草豐美的土壤,自然就能長出茁壯的大樹。

可能有人會認為大學不應該養懶人,但本來就不能指望每位大學老師都成為出色的學者。更何況,大學主要還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地方吧,學術上不出成果,不意味教學上不行,更不代表就是懶人。目前的這種考核制度,隻會造成大學老師在科研上投入更多,而在教學上投入更少。制度設定上的“既要又要還要”,最後隻會導緻不僅原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又帶來很多新的問題。指望在科研與課題申請上投入更多,同時又不影響教學方面的投入,怎麼可能呢?

很多學生吐槽導師對自己的學業管得太少,包括論文指導方面。不排除有少數不負責任的導師,但從普遍情況來看,導師這邊也有挺多的無奈之處,尤其是還沒解決職稱問題的導師。在科研壓力之下,再加上客觀上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又有各類開會,還必須申請課題,再要擠出大量的時間放在學生培養上,也委實有難度。老實說,在現今的高校,教學基本上就是良心活了。在教學上投入多少,是否願意付出時間給學生,主要還是依靠導師個人的良心與責任感。

制度改來改去,往往到最後就是各方都更加不滿,因為進一步惡化了原先的處境。當然,要說根子就出在大學管理層,可能也有些不公,因為大學自己也被各種考評名額指揮着。但凡在雙一流與學科評比上排名落後,大學管理層就會有巨大壓力。這應該就是當年外賣騎手困于系統中的文章,讓那麼多人産生共鳴的緣由吧。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相對于普通老師,大學管理層需要盡可能多地承擔與消解一些壓力,而相對于學生,老師這邊應該更多地承擔與消解壓力,而不是層層傳遞壓力,甚至變本加厲。理由很簡單,能力越大,責任應該越大。變本加厲地向下傳遞壓力,隻會使情勢惡化,并與當初制度變革的初衷越來越漸行漸遠。什麼時候,能試着把壓力向上傳遞而不是向下傳遞呢?

高層上司的批示

可替代頂刊論文,甚至能折抵數篇

目前國内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與教師職稱晉升,考評時主要看論文發表、課題申請(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與上司批示。

論文發表方面,對論文發表的刊物有特别的限定,必須發表在本專業權威或核心刊物上。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對專業刊物影響力也有專門的評價排名體系,刊物更喜歡發有知名度的大牌教授的論文,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引用率與刊物的影響因子,而不怎麼情願發年輕學者的論文。這使得年輕學者很難在專業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

課題申請方面,大學教師為了完成非升即走與職稱評定的名額,必須要有國家級或省部級的課題。國家級的課題,在自然科學領域主要是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在人文社科領域則主要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的課題總量也相當有限。全國這麼多高校教師,幾乎人人都需要手頭有課題,僧多粥少之下難免競争激烈。課題能不能申請成功又有很大的偶然性,不一定取決于自身的學術實力。

上司批示方面,級别越高的上司所做出的批示,對在高校的留任與職稱晉升的幫助就越大。當然,各個高校具體做法不一,賦予的權重會有所不同。一位姊妹校的同行曾與我提起,在其所在的大學,高層上司的批示可以替代頂級刊物的論文,甚至還能折抵數篇。這樣的考評名額之下,就難免會有一些大學教師把精力花在如何擷取上司批示上。

在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考評體系之下,大學教師放在教學與指導學生上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大受影響。為了防止教師在教學方面投入不足,有的大學又會設定相應的名額進行倒逼,提教學方面的要求,甚至搞一票否決。這樣的層層捆綁之下,大學青年教師群體怎麼可能不焦慮?

關于該教授提到的“高層上司的批示可以替代頂級刊物的論文,甚至還能折抵數篇”,有知乎網友也分享了類似情況:

橫向課題更容易進行成果轉化和以批示、采納的形式出現,江浙滬現在大興批示采納之風,一個省部上司批示抵一篇top期刊還不止。

高校教師評職稱,高層上司批示可替代頂刊論文,甚至能折抵數篇

作為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重要學府,中國人民大學在近年來的人事人才評價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其中也提到了教師評聘方面成果折抵相關政策及執行個體。

衆多優秀成果經過嚴格程式被認定為一流成果,如某教授二級崗位申報人送出的決策咨詢報告被重要摘編收錄,獲得肯定性批示,折抵為1篇A類學術論文;某副教授一級崗位申報人在德國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由學院學術委員會認定為A類論文。

在人事人才評價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積極轉變觀念,從單一的學術成果評價向全面多元評價轉變,有效解決了職稱評審和崗位聘用工作中不同時期核心期刊目錄的适用問題、期刊級别與論文水準不比對問題以及論文作者排序與貢獻認定問題、多元成果無法使用問題等困擾多年且反複出現政策調整的疑難問題。

但也如上述教授擔心的一樣,若級别越高的上司所做出的批示,對在高校的留任與職稱晉升的幫助就越大。高層上司的批示可以替代頂級刊物的論文,甚至還能折抵數篇的考評名額之下,難免會有一些大學教師把精力花在如何擷取上司批示上,而失了精力去安心教學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