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源轉型的路徑和挑戰:“系統思維”與“效率原則”引領轉型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董曙光 北京報道

6月29日,由經濟管理出版社主辦、國内能源轉型知名研究團隊“朱彤能源轉型研究”提供學術支援的第一屆“國家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此次論壇會聚了衆多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讨國家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的路徑和挑戰,并同步釋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朱彤研究員主編的“國家能源轉型與碳中和”叢書第一本專著《轉型中的電力系統——認識論與本體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在論壇緻辭中強調:“新能源不僅是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新能源推動多領域變革與融合

史丹指出,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目前市場最具活力的部分,從曆史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進步和産業變革都與能源的轉型緊密相連。從煤炭到油氣,再到電力,能源變革始終與科技革命同行。目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興起,能源革命同樣同行且處于領先地位,風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産業呈現全球爆發式增長,顯示了新能源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巨大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

史丹表示:“這一論斷的深層原因在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涵蓋了能源的革命。缺乏能源低碳轉型,就無法實作真正的綠色發展,更無法了解新的生産力就是綠色生産。能源革命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促進作用不僅涉及到新能源産業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更新變革,還包含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時也伴随着能源體制的創新與改變。”

史丹認為,如今,生産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資本和勞動力,數字要素也逐漸融入生産函數之中。此外,史丹指出:“在探讨新質生産力時,我們不可能忽視新能源也是重要的新要素。”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有着本質的差別,其特質、特性以及帶來的社會效益也是不一樣的。是以,在探讨新質生産力時,應對新能源這一新要素進行深入的研究。

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不僅加速了新能源産業本身的快速成長,而且新能源與其他産業的融合促進了新的業态。例如,農業光伏、建築光伏等創新應用,以及在工業領域分布式光伏的大量運用,催生了新的業态和商業模式。

在談到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影響時,史丹表示,新能源在減少碳排放和提高效率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當我們走進油田或煤礦,會看到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在生産現場的使用,随着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逐漸成為主導能源,它将深刻影響并推動能源體制的變革。目前業内經常讨論的新能源市場消納問題,其實質并非市場不消納和不接受,而是傳統能源輸配體系對新能源可接受程度。”史丹表示,換言之,我們要思考如何提高傳統電網對新能源的相容性,進而提升整個能源系統的綠色效率和可持續性。

“目前,大陸新能源發電占比隻有15%—20%,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為了實作雙碳目标,我們要将新能源的比例提高到60%—80%。如果我們仍然以傳統電網無法接受更多新能源為借口而不去發展新能源,那我們就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上,無法實作真正的能源轉型。”史丹表示,是以,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抱怨市場無法消化更多的新能源。

能源革命堅持先立後破

在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發表了題為“關于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的若幹思考”的演講。他指出,2023年大陸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7.2億噸标準煤,比上年增長5.7%。

面對能源消費超預期增長,必須建構新發展格局,抓緊抓實節能工作,優化國内消費環境和消費結構,擴大國内需求。

吳吟強調,推動能源革命要立足大陸能源資源禀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漸退出必須建立在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規範有序發展甲醇燃料的路徑,包括改造燃燒器和利用改性甲醇技術,以克服甲醇作為燃料的副作用。同時,他還探讨了煤炭資源的低碳化利用,提出探索發展煤炭地下氣化的思路。

吳吟指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移動通訊、區塊鍊等數字技術的應用,縮短了研發時間,降低了研發成本。他強調,能源技術革命在能源革命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擺在能源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必須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李政教授在演講中分享了關于大陸能源轉型的幾點思考。他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的廣泛共識,全球層面零碳承諾的政治共識和系統轉型的大趨勢已經非常清晰。

李政特别提到了阿聯酋共識,強調能源系統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使世界能夠在2050年之前實作淨零排放的重要性。

李政還分析了《歐洲綠色新政》等國際案例,指出提升國家競争力是各國碳中和戰略的重要追求。他提到,美國将在2030年之前将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并在2050年之前實作零排放的目标,這一轉變顯示了這些國家對氣候行動态度的根本性變化。

李政強調,大陸在推動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的過程中,必須同步實作雙碳目标與能源安全,處理好發展安全和綠色轉型之間的平衡。

“系統思維”與“效率原則”

在“雙碳”政策推動下,大陸能源轉型與減碳程序進一步提速,但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挑戰。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快速增長遭遇網絡瓶頸、應對“風光電”波動性和間歇性的政策措施面臨的經濟性困境,以及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高系統成本等問題。

朱彤認為,這些問題本質上反映了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程序中“效果”與“效率”實際和可能的沖突。其關鍵原因在于:第一,氣候變化倒逼的能源轉型決定了“效果”的地位重于“效率”。第二,目前能源轉型不僅僅是不同能源品種替代,更是能源系統的轉型。如果僅在“能源結構變化”層面來了解目前能源轉型,對現有能源系統及其背後的能源體制機制不做根本性變革的前提下來推動能源轉型,很容易導緻“低效率”能源轉型與脫碳“效果”。

是以,朱彤強調,将“系統思維”與“效率原則”貫穿于能源轉型實踐,對于緩解甚至避免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程序中“效果”與“效率”的沖突至關重要。他呼籲,通過加快能源系統根本變革、提高系統靈活性、按照系統思維與效率原則建構挖掘本地靈活性資源并實作其價值市場機制等措施,推動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标的高效實作。

華北電力大學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能源研究會配售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鵬在論壇上提出了“迎接使用者中心時代的到來——建構以使用者為中心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觀點。

他指出,曆史上電力使用者往往被忽視,但随着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入,使用者地位不斷提升,未來電力系統将回歸到以電力使用者為中心。

王鵬強調,使用者群體對電力系統的訴求越來越多樣化,從經濟性、可靠性到便捷性,使用者不再被動等待資源配置,而是主動争取資源配置,參與電網規劃和建設。他提出,新型電力系統應以新能源為主體,強調供應側的實體性變革,同時以使用者為中心,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能源需求。未來的電力系統将是一個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網際網路,通過技術創新和體制變革,解決能源利用中的各種問題,實作綠色低碳發展。

(編輯:吳可仲 稽核:李正豪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