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ASCO腹部惡性良性腫瘤放療進展第一篇丨跟着國家隊學前沿進展

作者:壹生
2024ASCO腹部惡性良性腫瘤放療進展第一篇丨跟着國家隊學前沿進展

2024年5月31日-6月4日,2024年美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ASCO)年會于美國芝加哥召開。ASCO年會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權威的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議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涵蓋各種惡性良性腫瘤的治療以及相關技術和基礎研究等内容,為業界提供了充分的學術交流平台。本屆年會的主題為“惡性良性腫瘤診療的科學和藝術:從關懷到治愈(The Art and Science of Cancer Care: From Comfort to Cure)”。

針對大會的海量學術内容,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王維虎教授團隊開辟【“放”眼看前沿之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2024年ASCO會後會系列報道】專欄,“國家隊”優選放療相關研究,帶您一起掌握放療領域最新進展,更好指導臨床實踐。本篇為專欄中的第一篇,由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王維虎教授帶隊領學。

2024ASCO腹部惡性良性腫瘤放療進展第一篇丨跟着國家隊學前沿進展

本期目錄

01: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聯合調強放療治療不可切除肝細胞癌的安全性和療效:一項Ⅱ期臨床研究

02:伴門脈癌栓不可切除肝細胞癌體部立體定向放療聯合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比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一項随機對照研究

03:替雷利珠單抗聯合調強放療治療伴大血管侵犯的可切除肝細胞癌:一項前瞻性、單臂、Ⅱ期研究

04:體部立體定向放療聯合系統化療治療局部晚期膽管細胞癌:一項Ⅱ期随機對照研究(ABC-07)的結果

05:新輔助卡鉑、紫杉醇、阿維魯單抗聯合放療治療可切除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Neo-CREATE研究

01

研究标題: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聯合調強放療治療不可切除肝細胞癌的安全性和療效:一項Ⅱ期臨床研究

摘要号:e16157

研究詳情

研究背景

研究旨在評估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聯合調強放療(IMRT)治療不可切除肝細胞癌(uHC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這項Ⅱ期臨床研究納入既往未接受系統治療或一線治療後失敗的uHCC患者。入組患者接受IMRT(50~60 Gy/25~30 f),靶區包括所有可見大體病竈。IMRT期間同步行卡瑞利珠單抗(200 mg靜脈注射,每三周一次)和阿帕替尼(250 mg口服,每天一次)治療,後持續用藥至最多2年或出現不可耐受的毒副反應或疾病進展。主要終點是無進展生存(PFS)期,次要終點包括客觀反應率(ORR)、局部控制(LC)率、總生存(OS)期和毒副反應。

研究結果

自2020年10月至2024年1月,初步分析納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93.9%),中位年齡為57歲。30例(90.9%)患者為巴塞羅那臨床肝癌分期(BCLC)C期。中位病竈個數為1個(範圍:1~5個),中位惡性良性腫瘤直徑為6.0 cm(範圍:2.6~16.0 cm)。22例(66.7%)患者合并癌栓,6例(18.2%)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标準(RECIST)1.1和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标準(mRECIST)評估的ORR分别為78.8%和90.9%,其中完全緩解(CR)率分别為12.1%和54.5%。2年的LC率為88.3%[95%置信區間(CI),68.1~96.1]。中位PFS期為17.5個月[95%CI,12.6~不适用(NA)],2年的PFS率為43.9%(95%CI,26.1~73.8)。中位OS期為25.9個月(95%CI,14.0~NA),2年的OS率為58.5%(95%CI,41.9~81.6)。根據不良事件常用術語評定标準(CTCAE)5.0,27例(81.8%)患者出現3~4級治療相關毒副反應,其中最常見的是血小闆減少(42.5%)、白細胞減少(33.3%)和高血壓(39.4%)。沒有發生治療相關的死亡病例。

研究結論

卡瑞利珠單抗和阿帕替尼聯合IMRT治療uHCC患者顯示出良好的療效,毒副反應可控。這些結果需要在3期前瞻性研究中進一步驗證。

一句話點評

雙艾方案是指南推薦的不可切除HCC的一線系統治療方案,放療聯合靶向免疫治療進一步提高了療效且毒副反應可控。系統治療聯合局部放療的綜合治療模式是未來局部晚期、甚至晚期肝癌治療的新模式。

研究标題:伴門脈癌栓不可切除肝細胞癌體部立體定向放療聯合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比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一項随機對照研究

摘要号:4102

研究詳情

研究背景

合并門脈癌栓(PVTT)患者通常預後較差,既往研究已證明放療在這部分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索體部立體定向放療(SBRT)聯合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伴PVTT的HC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這項單中心、随機對照研究納入年齡18歲以上,伴PVTT的HCC患者。其他入組标準包括:美國東部惡性良性腫瘤協作組的功能狀态評分0~1分、肝功能Child-Pugh評分≤B7、CT檢查無肝外轉移、正常肝髒體積≥700 cc。入組患者随機配置設定至SBRT+TACE+TKIs組(A組)或TACE+TKIs組(B組)。SBRT處方劑量為35-45 Gy/5 f,每周3次。在TACE治療(最多4次)前後暫停TKIs(索拉非尼0.4 g每日兩次;多納非尼0.2 g每日兩次;侖伐替尼8 mg/12 mg每日一次,劑量視體重确定)治療。主要終點是6個月的PFS期,次要終點包括ORR、OS期、疾病控制率(DCR)和治療相關毒副反應(TRAEs)。近期療效采用mRECIST進行評估。

研究結果

自2019年6月到2023年10月共納入90例uHCC患者。截至2024年1月5日,中位随訪時間為14.5個月。A組6個月PFS率較B組明顯提高(78%對36%,P=0.0245)。A組的中位PFS期[9.75個月對4.89個月,風險比(HR)=1.703(95%CI, 1.045~2.777),P=0.0245]和OS[17.93個月對9.61個月,HR=1.869(95%CI, 1.059~3.266),P=0.017]有所延長,ORR也有所提高(74.4%對40.5%,P=0.0015)。A組的DCR為81.4%,B組為66.7%(P=0.1211)。最常見的3/4級TRAEs為高血壓(A組:17.8%,B組:13.3%,P=0.5608)、谷丙轉氨酶升高(A組:26.7%,B組:22.2%,P=0.6237)和谷草轉氨酶升高(A組:22.2%,B組:15.6%,P=0.4191)。B組有1例因肝功能衰竭導緻的治療相關死亡。

研究結論

伴有PVTT的uHCC患者中,SBRT聯合TACE和TKIs較TACE和TKIs有顯著的生存獲益,且TRAEs相近。

一句話點評

不可切除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患者采用SBRT聯合TACE和TKIs可以改善其預後。

03

研究标題:替雷利珠單抗聯合調強放療治療伴大血管侵犯的可切除肝細胞癌:一項前瞻性、單臂、Ⅱ期研究

摘要号:4118

研究詳情

研究背景

伴大血管侵犯(MVI)的HCC患者預後差,圍手術期治療的證據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索圍手術期使用替雷利珠單抗聯合調強放療(IMRT)治療伴MVI的可切除HCC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研究方法

這項單臂Ⅱ期臨床研究納入術前評估可切除伴MVI的HCC患者。均為初治,東部惡性良性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0~1分。患者接受3周期替雷利珠單抗治療(200 mg,d1,q3w)和同步IMRT(45 Gy/15 f),評估手術可行性後行HCC切除術,術後替雷利珠單抗輔助治療至最多1年。主要終點包括ORR和OS期。次要終點包括顯著病理反應(存活惡性良性腫瘤細胞≤10%)、無複發生存(RFS)期和安全性。

研究結果

自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共納入30例患者,其中26例(86.7%)為男性,29例(96.7%)存在B肝病毒(HBV)感染,28例(93.3%)肝功能為Child-Pugh A級。其中門靜脈主幹受侵9例、門靜脈分支受侵15例、肝靜脈受侵2例、門靜脈和肝靜脈同時受侵(4例)。30例患者的ORR為30.0%(RECIST1.1),DCR為36.6%,中位OS期為18.7個月。15例(50%)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切除,後序貫替雷利珠單抗輔助治療,10例(66.7%)達到顯著病理反應。截至2023年9月30日,術後中位随訪時間為21.77個月,中位RFS期未達到。在接受手術的患者中,7例(46.7%)出現惡性良性腫瘤複發,1年RFS率為60%。4例患者(13.3%)出現3級TRAEs(白細胞減少、促甲狀腺激素升高和堿性磷酸酶升高)。探索性分析表明,接受手術患者的中位OS期更長(未達到對7.0個月,P=0.025)。

研究結論

替雷利珠單抗聯合IMRT作為伴MVI可切除HCC圍手術期治療手段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一句話點評

該研究為免疫治療聯合放療在伴MVI的可切除HCC圍手術期治療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04

研究标題:體部立體定向放療聯合系統化療治療局部晚期膽管細胞癌:一項Ⅱ期随機對照研究(ABC-07)的結果

摘要号:4006

研究詳情

研究背景

單臂Ⅱ期研究結果表明,SBRT可能改善不可手術、非轉移性膽管細胞癌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探索SBRT加入CisGem方案(順鉑+吉西他濱)化療在局部晚期不可手術膽管細胞癌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ABC-07是一項II期、多中心、随機對照研究,納入不可手術、組織學證明為局部晚期膽管細胞癌、世界衛生組織(WHO)功能狀态評分0~1分的患者。接受4周期CisGem治療後無進展的患者在完成6周期治療後,以2:1随機配置設定至行SBRT(處方劑量:50 Gy/5 f或67.5 Gy/15 f,根據惡性良性腫瘤大小而定)或繼續行2周期CisGem治療。該研究計劃随機入組65例患者。主要終點是PFS期,次要終點包括OS期、毒副反應和失敗模式。

研究結果

自2016年3月至2022年8月共納入16家英國醫學中心的69例患者(SBRT組45例;化療組24例)。中位年齡為66歲(範圍:38~83歲),58例(84.1%)患者惡性良性腫瘤位于肝門區域,中位惡性良性腫瘤大小為3.5 cm(範圍:0.6~10.5 cm)。中位随訪時間為20.7個月。SBRT組中,43例(96%)患者完成6周期CisGem治療,41例(91%)患者接受了SBRT治療。化療組中,18例(75%)患者完成8周期CisGem治療。從随機化開始,SBRT組和化療組的中位PFS期分别為8.6個月和9.0個月(HR:1.00;95%CI:0.58~1.70;P=0.989)。SBRT組7例(16%)患者的首次PFS事件為局部複發,24例(53%)為遠處轉移,化療組則分别為7例(29%)和7例(29%)。從入組時間計算,SBRT組的中位OS期為23.4個月(95%CI:14.6~27.7),化療組為17.2個月(95%CI:10.2~NA)。從随機分組時間計算,SBRT組的中位OS期為19.4 個月(95%CI:11.2~24.6),化療組為14.2 個月(95%CI:7.0~NA)(HR:0.79;95%CI:0.41~1.51;P= 0.47)。SBRT組和化療組分别有33例(73%)和21例(88%)患者出現≥3級TRAEs。SBRT組和化療組的主要死亡原因為惡性良性腫瘤(20例,44%對11例,46%)、敗血症(5例,11%對3例,13%)和肝功能衰竭(0例對3例,13%)。

研究結論

與化療組相比,SBRT組沒有顯示出PFS獲益,但中位OS時間更長,原發惡性良性腫瘤控制更好,且安全性良好。明确的結論仍需要從長期生存資料中獲得。

一句話點評

ABC-07研究提示在系統化療中加入SBRT可以提高局部晚期膽管細胞癌的局部控制,盡管PFS無顯著改善,但OS有獲益,這提示SBRT聯合化療是這部分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模式之一。

05

研究标題:新輔助卡鉑、紫杉醇、阿維魯單抗聯合放療治療可切除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Neo-CREATE研究

摘要号:4086

研究詳情

研究背景

對于可切除的食管/胃食管結合部(GEJ)腺癌患者,目前的标準治療是新輔助CROSS方案後序貫納武單抗輔助治療或圍手術期應用FLOT方案治療。我們假設,在術前新輔助放化療中加入阿維魯單抗(CRT-A)可進一步提高療效。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可根治性切除、分期為cT1-3N0-1M0的食管或GEJ腺癌患者。患者接受放射治療(41.4 Gy/23 f),同步每周一次的卡鉑和紫杉醇治療,以及每兩周一次的阿維魯單抗治療(共5個周期)。研究首先納入10例患者以評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計劃在15例患者接受手術後進行無效分析。主要終點是病理學完全緩解(pCR)率,次要終點包括主要病理反應(MHR)和生存結局。研究預計需納入47例患者。

研究結果

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澳洲7家診療中心納入48例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齡65歲(範圍:44~81歲),45例(95%)為男性,大多數為I型食管/GEJ癌(35例),II型GEJ癌占13例。47例(97%)患者完成了CRT-A,46例(95%)患者接受了手術。CRT-A的耐受性良好,有2例患者出現了>2級由阿維魯單抗引起的心肌炎。其他毒副反應包括2~4級心肌炎(4%)、吻合口漏(4%)、感染(6%)和腹瀉(6%)。在44例可評估的患者中,pCR率為23%。MHR率為58.3%(95%CI,43.3%~72.1%),完全或接近完全緩解率(惡性良性腫瘤退縮分級1~2級)為31%。1年無病生存率為83.8%,OS率為91.2%。達到MHR患者的1年無病生存率為91.7%,未達到MHR的患者為73.3%,P=0.20。

研究結論

對于局部晚期食管/GEJ腺癌患者,阿維魯單抗聯合新輔助CRT是可行的,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但與曆史對照相比并沒有顯著提高pCR率。探索性分析表明,新輔助CRT-A治療後惡性良性腫瘤退縮較好的患者預後可能更佳。

一句話點評

該研究探索了可切除食管和胃食管結合部腺癌在新輔助放化療的基礎上加入免疫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提示該方案安全可行,但pCR率無顯著提高。免疫治療在這部分患者新輔助治療中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探索。

領銜專家丨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 王維虎

校譯丨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 鄭宣

翻譯丨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 宋卓

通訊員丨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 鄭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