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普 | 金屬氫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存在?

作者:锂電百科

氫在地球上不是一種金屬,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在高壓下制造金屬氫,以解鎖一種新的超導體。

什麼東西又發光又導電?

答案通常是金屬。

而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至少乍一看,它不是一種具有金屬性質的元素。然而,自19世紀後期以來,實體學家提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産生金屬氫的理論。

這些理論獲得了支援,部分原因是在整個太陽系中都發現了金屬氫。例如,木星的内部被認為是金屬氫——巨型氣态行星内部的高壓将氫擠壓成超導金屬,進而産生了行星的強磁場。但在地球上,實驗上的困難使得金屬氫在近一個世紀裡都難以捉摸。

1935年,固态實體學的領軍人物、實體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和希拉德·貝爾·亨廷頓(Hillard Bell Huntington)在《化學實體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氫在高壓下可能是金屬。他們假設這将發生在25千兆帕斯卡(GPa)——海平面大氣壓力的25萬倍。

科普 | 金屬氫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存在?

實體學家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

  愛丁堡大學研究極端條件的實體學教授尤金·格雷戈裡揚茨告訴《LiveScience》雜志:“在現實中,這個壓力可能要高得多。”

  他說,維格納和亨廷頓的預測是實作氫金屬态所需高壓的下限。

  多年來,幾個研究小組聲稱已經創造了金屬氫,但他們的結果隻能通過糟糕的測量來解釋。2017年哈佛大學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聲稱,他們以495GPa的壓力制造了金屬氫,但由于人們擔心他們如何校準壓力測量、他們将觀察結果與之比較的模型、以及缺乏可重複性,這一研究引發了懷疑和争論。格雷戈裡揚茨說:“唯一的測量資料是用iPhone拍攝的四張照片。”

  2019年發表在《自然實體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制造半金屬氫的壓力為350GPa。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高壓實體、化學和材料科學實驗科學家米哈伊爾·埃雷米茨告訴《LiveScience》雜志:“我們把它擠得很大,體積幾乎是原來的20倍。”

  這些高壓實驗隻有在金剛石壓腔(diamond anvil cell)發明後才成為可能。

科普 | 金屬氫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存在?

金剛石壓腔(diamond anvil cell)結構示意圖

  通過這種技術,緻密的氫氣或液态氫被裝入一個小罐中,并被擠在兩顆鑽石(已知最硬的物質)之間。雖然氫隻有一個電子,但當兩個氫原子被兩個不成對的電子結合在一起,形成共價鍵時,它自然形成氫分子。當氫分子被壓縮時,兩個原子之間的力就像彈簧一樣開始振動。随着這些振動的頻率上升,意味着原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在這一點上,原子之間的距離非常小,氫分子将轉變成固體氫。1979年,在5.5GPa的壓力和略高于室溫的條件下,固态氫得到了實作。

  但是,如果科學家們加大壓力,一旦壓力超過33GPa,就會發生奇怪的事情:振動頻率開始降低,這意味着原子正在遠離彼此。

科普 | 金屬氫是什麼?它是否真的存在?

閃閃發光的金屬(鋁)

  1980年發表在《實體評論快報》上的一項研究觀察到了這種效應。研究人員計算出,如果壓力繼續增加,氫原子之間的鍵最終會斷裂,産生具有單價或最外層電子的純堿金屬。堿金屬結合成固體,共用它們的價電子來導電。另一方面,氫原子自然形成氫分子(H2),這是化學中最強的鍵之一,格雷戈裡揚茨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 Science。隻有高壓(比如超過33GPa)或低溫才能打破這種鍵,生成堿金屬。堿金屬,如锂和鈉,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族,就在氫的正下方。它們會與水反應形成強堿。

  40多年過去了,這項工作進展緩慢。“實驗真的非常困難,”埃雷米茨說,因為鑽石有時會破裂,無法達到最高壓力,或者無法對隻有幾微米的微小樣本進行測量。

  格雷戈裡揚茨說,即使如此,固态金屬氫可能也不遠了。他的研究小組和其他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氫樣本變暗,這表明“帶隙”正在縮小。帶隙是導電帶和價帶之間的空間。

  在金屬中,導電帶和價帶之間的空間重疊并産生導電性。

  格雷戈裡揚茨說:“我認為這種金屬狀态的特性比金屬本身更有趣。”有一種觀點預測氫在金屬形态下是液态的,可能是超導體。

  新的超導體很重要,因為目前的選擇很有限,它們通常隻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埃雷米茨說。超導體對計算機晶片和核磁共振成像儀等現代技術至關重要。

  但格雷戈裡揚茨認為氫超導體短期内不會在工業上得到應用,因為獲得純金屬氫超出了目前的技術能力。

  相反,包括格雷戈裡揚茨在内的許多科學家都把精力集中在氫化物上,氫化物是由金屬和氫組成的。這些樣品仍然很小,但氫化物實際上可以形成超導體,能夠在比純氫低得多的壓力下工作。然而,格雷戈裡揚茨說,這些壓力仍然太高,無法在工業上使用。“但作為一種實體現象,這絕對是令人着迷的,”他說。

文章來源:新能源技術與裝備

注:本站轉載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網際網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中觀點僅供分享交流,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您告知,我将及時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