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加拿大與美國,這對北美"親兄弟"的關系,可以說是相愛相殺。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超級大國的上司人,你的後院裡有一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鄰居,而且軍事實力遠不如你,你會怎麼做?沒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占領它!
但是,美國到現在都沒有這麼做。是不想嗎?不是,實際上美國曆史上就曾3次入侵過加拿大,但能力不夠,就是拿不下來。
這對"表面和睦"的鄰居之間,到底經曆了怎樣的暗流湧動?
第一次入侵
18世紀中葉,北美大陸還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1756年,英法兩國為了争奪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七年戰争。這場戰争的結果,直接影響了今天北美大陸的版圖。
當時的北美大陸就像一盤巨大的棋局。英國和法國就是兩個下棋的大玩家,而加拿大和美國的前身十三州則是棋盤上的棋子。
七年戰争結束後,英國成為了這盤棋局的赢家,法國不得不将位于加拿大的大部分殖民地割讓給英國。
好戲才剛剛開始。1775年,美國獨立運動爆發了。十三個州的殖民者們受夠了英國的壓榨,決定要走上争取獨立的革命道路。這時候,美國人心裡打起了小算盤:既然我們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那加拿大兄弟們要不要一起來造反啊?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加拿大人竟然拒絕了!為什麼呢?原來,英國人早就看出了苗頭。為了穩住加拿大人的心,他們在加拿大地區出台了一系列寬松政策。
比如,允許加拿大人保留法語和天主教信仰,還給了他們一定的自治權。這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直接澆滅了加拿大人參加美國革命的熱情。
美國人可不甘心就這麼放棄。他們甚至兩次派兵向北進軍,試圖強迫加拿大加入。
但是,這兩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加拿大人不僅沒有歡迎美國"解放軍",反而和英國軍隊一起,把美國人趕了回去。
1775年9月,美國大陸軍在本尼迪克特·阿諾德和理查德·蒙哥馬利将軍的率領下發動了對加拿大的入侵。他們成功占領了蒙特利爾,并一度包圍了魁北克城。
然而,由于軍隊人數不足、補給匮乏,加上加拿大群眾的不配合,這次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1776年5月,美軍被迫撤退回美國境内。
這段曆史告訴我們,有時候,軟實力比硬實力更有效。英國人用政策赢得了加拿大人的心,這為日後美國難以占領加拿大埋下了伏筆。
華盛頓被焚
美國終于在1783年獲得了獨立,但是他們的野心并沒有就此停止。1803年,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買下了路易斯安娜地區,領土面積一下子翻了一番。
這次成功的"大買賣"讓美國人信心大增,他們的目光又開始轉向北方的加拿大。
路易斯安娜購置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領土擴張,它不僅大大增加了美國的國土面積,還為美國的西進運動鋪平了道路。
這次成功的交易讓美國人相信,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擷取新領土是可行的。然而,這種信心也導緻了他們對擷取加拿大領土的過度樂觀。
1812年,美國向英國宣戰,表面上是因為英國在海上欺壓美國商船,但實際目的卻是為了征服加拿大。美國總統麥迪遜雄心勃勃,認為占領加拿大隻是"舉手之勞"。
他甚至誇下海口說:"我們隻需要派一支軍隊進入加拿大,當地居民就會歡呼着加入我們的聯邦。"
麥迪遜總統的這種自信并非完全沒有根據。當時的美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人口從1800年的530萬增長到了1810年的720萬,而加拿大的人口僅有50萬左右。
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美國也明顯優于加拿大。然而,麥迪遜低估了加拿大人的抵抗意志和英國的支援力度。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首先,美國各州政府并不支援這場戰争,他們拒絕出兵參與對加拿大的侵略。麥迪遜總統不得不從民間招募兵員,好不容易湊齊了六萬多人的軍隊。
美國國内對這場戰争的态度分歧很大。新英格蘭地區的聯邦黨人強烈反對戰争,他們認為這會損害與英國的貿易關系。有些州甚至威脅要脫離聯邦。這種内部分裂嚴重削弱了美國的戰争能力。
反觀英國,他們在加拿大隻有7000多名英軍和1萬民兵。按理說,美軍應該能輕松取勝。但是,戰争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美國在海上确實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在陸地上卻連連失利,最後甚至被趕回了美國境内。
加拿大民兵在這場戰争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決心。在著名的克裡斯勒農場戰役中,僅有800名加拿大民兵就擊退了4000名美軍的進攻。
這種頑強的抵抗極大地挫傷了美軍的士氣,也讓美國人認識到征服加拿大并非易事。
更糟糕的是,1813年,英國從歐洲戰場上騰出手來對付美國,直接封鎖了北美洲的東西海岸。1813年8月,英軍甚至攻入了華盛頓,焚燒了白宮和國會大廈。
這場戰争最終以平局告終,但美國在這次對加拿大的侵略中損失慘重。
華盛頓被焚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恥辱之一。英軍占領華盛頓僅24小時,但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美國人的自尊心。
這次失敗的經曆,讓美國人認識到占領加拿大并非易事。加拿大人的抵抗意志、英國的支援,以及地理環境的阻礙,都成為了美國難以逾越的障礙。
紅色戰争計劃
經曆了1812年戰争的失敗後,美國似乎暫時放棄了對加拿大的野心,轉而将擴張的目光投向了西部和南部。1846年,美國發動了對墨西哥的戰争,最終迫使墨西哥割讓了一半的領土,美國是以獲得了2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美墨戰争的勝利大大增強了美國的自信,也滿足了其對新領土的渴望。這次成功的擴張讓美國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開發西部地區上,暫時減輕了對北方加拿大的興趣。
同時,這個時期也是美國内部沖突激化的時期,南北戰争的陰雲開始籠罩全國,這進一步分散了美國對外擴張的精力。
然而,加拿大的問題并沒有完全從美國的議程中消失。1867年,英國幫助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聯邦,這一舉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鞏固對美國的防禦。到了20世紀初,随着美國實力的快速增長,他們再次萌生了吞并加拿大的野心。
加拿大聯邦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标志着加拿大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雖然仍然是英國的自治領,但已經具備了獨立國家的雛形。這種政治上的成熟讓加拿大更有能力抵禦來自美國的壓力。
1927年,美國甚至制定了一份名為"紅色戰争計劃"的機密檔案,詳細規劃了如何占領加拿大。這個計劃的存在,充分說明美國并沒有完全放棄對加拿大的想法。
但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閃擊波蘭并威脅英國的安全。面對這種局勢,美國意識到支援英國抵抗德軍符合自身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加拿大作為英聯邦的重要成員,也成為了美國的重要盟友。
二戰期間,加拿大對盟軍做出了巨大貢獻。它不僅派出了大量軍隊參與歐洲戰場的戰鬥,還為盟軍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
加拿大的貢獻赢得了美國的尊重和信任,兩國的關系在戰火中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二戰結束後,面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崛起,美國和加拿大的關系更加緊密。兩國成為了北約組織的創始成員,在軍事、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
如今,加拿大已經成為美國北約陣營中的重要一員。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頻繁,文化交流密切,甚至在很多國際事務中都保持着高度一緻的立場。美國不再老想着加拿大的領土,反而将其視為最親密的盟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