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席氣候官丨專訪彙豐中國副行長李峰: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山宇從北京報道

"雙碳"目标蘊含着巨大的投資機會。但要實作"雙碳"目标,政府資金隻能彌補一小部分缺口,主要由市場來彌補。從全球經濟低碳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ESG投資可以在創造财富的同時,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根據彙豐投資管理于2021年1月和2月在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和英國的幾個市場進行的一項調查,平均64%的亞洲市場(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投資者表示,疫情的爆發提高了人們對ESG等因素的認識,并促使他們重新評估其投資模式。接受調查的亞洲投資者中有一半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内,其投資組合的100%将包括可持續投資。

中國對ESG的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包括商業銀行和公募基金在内的各種金融機構都在企業風險管理和決策過程中不斷探索ESG的概念。同時,國内ESG投資從早期的銀行信貸業務逐漸向證券行業拓展,股權投資和産業基金實踐、銀行ESG理财産品、泛ESG公募基金等責任投資産品不斷湧現。

披露、評估和投資的國際化程序逐漸發展,參與ESG評級的國際國内機構也在不斷壯大。各種ESG名額和評估系統之間存在一緻性和差異性。

是否存在統一的ESG評估體系,差異化的ESG評估體系是否會成為常态?哪些投資經驗和産品值得向中國學習?在中國,還有什麼值得做的來指導ESG的投資?

首席氣候官丨專訪彙豐中國副行長李峰: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

近日,彙豐銀行中國區副總裁李峰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告》的采訪。

李峰認為,為了促進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的實施,有必要通過相對統一的制度和名額來規範資訊披露和評估。綠色金融需要統一标準和定義,加強綠色資料的收集和應用,完善資料認證、評級、監控流程和資訊披露機制,讓投資者了解債券或項目是否真正"綠色",同時也為金融機構定價産品和投資者提供參考,友善相關産品在市場上流通。

<h4>ESG的全球資産超過35萬億美元</h4>

21世紀:ESG投資和普通投資有什麼差別?ESG的海外投資有多熱門?

李峰:ESG是聯合國全球契約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除了财務回報外,還包括投資評估決策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要将ESG融入投資決策,名額體系、企業資料和評估标準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公司資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披露要求。

作為外國監管機構,投資者和企業更加關注ESG。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正在将ESG與其投資政策相結合。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估計,全球ESG資産超過35萬億美元。此外,《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的簽署國數目繼續增加,達到3 500多個。

21世紀:要實作中國的"雙碳"目标,政府資金隻能彌補一小部分缺口,缺口主要靠市場來彌補。在指導ESG投資方面,哪些方面值得付出努力?

李峰:實作"雙碳"目标,推進大規模低碳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稱,預計在2021年至2050年期間,平均每年需要8300億美元的額外投資,以控制全球變暖低于1.5攝氏度。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資料,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目标(SDGs)的投資估計每年在5萬億至7萬億美元之間。

雖然金額巨大,但所需資金确實存在,金融部門在填補資金缺口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為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推動資本進入綠色産業,并通過日常的财務決策有效地配置設定金融資源。

目标是為資金流動創造正确的标準,政策和規則環境。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這些資金需要與綠色項目挂鈎,以使市場就綠色和低碳項目的定義達成共識。綠色金融需要統一标準和定義,加強綠色資料的收集和應用,完善資料認證、評級、監控流程和資訊披露機制,讓投資者了解債券或項目是否真正"綠色",同時也為金融機構定價産品和投資者提供參考,友善相關産品在市場上流通。

與此同時,政策工具在促進這些工具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

例如,我們了解到,各國央行正在考慮在碳減排等領域建立直接的碳減排支援工具,并将在适當的時候将其推向市場。通過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融資,支援金融機構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果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這将有助于引導和利用資金流向低碳、綠色轉型、綠色創新等項目和産業。

<h4>中國ESG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h4>

21世紀:"雙碳"目标為金融業帶來了哪些機遇?哪些ESG投資經驗和産品值得向中國學習?

李峰:與國際市場的熱度相比,ESG在中國的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或起步階段。随着國内碳中和路線圖的逐漸清晰,以及一系列具體政策的出台,ESG投資作為實作碳中和的重要驅動力,其發展将充滿活力,對支援我國碳峰和碳中和戰略部署,加快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面向國内個人投資者的ESG産品在過去幾年中也層出不窮,如中國債券估值中心今年3月編制了國内首個碳中和綠色債券指數,該指數由國内公開發行碳中和債券,以及國内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挂鈎指數等。 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

ESG投資涵蓋廣泛的領域和産品範圍。以下是從我們銀行的角度來看一些比較常見的ESG投資産品:

最常見的投資産品之一是綠色債券,其發行目的是為了支援特定的綠色項目。在國内市場發行人民币綠色債券也是常态,但目前債券主要在機構之間交易,個人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隻能通過投資資産管理産品間接持有。

另一種常見的ESG投資類型是銀行發行的大型綠色存款單。個人投資者購買,和普通大額存款單差别不大,但在銀行内部,會采用綠色資産,并發行大額存款單進行比對,通過這種資産負債比對,讓投資者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也支援綠色投資的發展。

除固定收益産品外,大型海外資産管理公司還為個人投資者設計開發了基金産品,采用ESG投資政策進行投資。這些海外資金,國内投資者也可以通過QDII投資直接購買。

"21世紀":全國碳交易市場已經運作了一段時間,領軍金融機構進入改善自身活動成為熱門話題。商業銀行可以做些什麼風險和挑戰來幫助碳交易市場?

李峰: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也是中國努力實作"碳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按照目前的碳市場體系,金融機構不能直接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但随着市場的逐漸發展和制度的成熟,金融機構可以有效推動碳市場在價格發現、引導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未來可以實作。作為一家商業銀行,我們希望未來能夠逐漸參與,一方面可以幫助增加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幫助碳市場進行分層管理,提高效率,使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

作為一個新事物,碳交易市場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共同保持市場的健康發展。作為一家商業銀行,我們也願意積極配合相關市場政策和監管措施,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推動全國碳市場逐漸推進,提高成熟度,也為銀行和客戶未來的發展尋找和把握機遇。

<h4>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估體系</h4>

21世紀:随着越來越多的國際和國内機構參與ESG評級,披露、評估和投資的有機過程在國際上不斷發展。各種ESG名額和評估系統之間存在一緻性和差異性。您認為是否存在統一的ESG評估體系,差異化的ESG評估體系将成為常态?

李峰:ESG的出發點是從投融資的角度,在資本市場植入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使其具有良好的商業意義,為社會帶來更可持續的市場,促進經濟社會更好的發展。是以,為了便于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的采用,有必要通過相對統一的制度和名額來規範資訊披露和評估。

當然,ESG問題在不同的行業或地區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導緻ESG名額和評級體系存在一些差異。

對中國而言,在國際公認的體系架構基礎上,根據具體議題的重要性水準和資訊的統計口徑,對名額和評價體系進行本土化和區分是合理的。

"21世紀":中國正在努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估體系,統一ESG标準。彙豐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與海外ESG評級和中國目前的評級相比,有什麼建議?

李峰:在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ESG披露名額體系是由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起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指南(GRI Guidelines)。

許多監管機構、交易所等也提出了強制性或指導性的ESG披露要求。

此外,一些投資機構和ESG評級公司,如MSCI,道瓊斯,湯森路透,富時和晨星,已經制定了評估标準并對其進行評級,以滿足市場需求。

例如,MSCI每年根據全球5,500多家上市公司編制100多個ESG指數。但總的來說,國際上各種ESG名額和評估體系之間存在差異,迄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全球标準。

中國大陸,ESG對相關資訊的披露開始得很晚。

除了内地公司因港交所要求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而要求的"保密解釋"外,直到今年《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才明确,在投資者關系管理中,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内容包括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 (ESG) 資訊。

我們認為,在ESG評估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國可以适當參考國外相對成熟的名額體系和評估标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嘗試用一套标準幫助企業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實習生戴浩然對本文有貢獻)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