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流淌的尼羅河,玉軒的金字塔,羚羊湧動的大草原......非洲這片古老的土地一直散發着神秘和魅力,很多人對非洲的視覺印象都停留在動畫電影《獅子王》的銀幕上。與此同時,貧困和疾病是人們在非洲問題上無法避免的關鍵詞。真正的非洲是什麼樣子的?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剛剛結束,取得了豐碩成果。南方航空公司和記者最近采訪了一些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故事,為我們揭開了非洲大陸的奧秘。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在非洲首次目擊

天空中的星星,肉眼可見的銀河系,黃色的沙灘......寂寞的風景和疲憊的乘船數十個小時,這是25歲的張宏月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的記憶。

野豬、山雞、蜻蜓、駱駝...這些動物過去隻存在于電視螢幕上,現在悠閑地在離馬路不遠的地方移動。"我真的在非洲。他歎了口氣。

張宏躍出生于蘭州,在上海大學畢業後加入上海經濟集團。2015年初,他的公司在非洲厄立特裡亞最大的發電站Hirgigo進行了擴建項目。一向大膽冒險的張宏月,申請了第一批去現場。

該項目位于厄立特裡亞東部一個罕見的地區,那裡一年中有10個月是旱季,年平均氣溫接近40攝氏度。由于靠近紅海和空氣中的高濕度,每次外出超過十分鐘,衣服都完全濕潤。

"我以前聽說過非洲有多落後,有多難,有這個平台和機會親身體驗它,事實證明确實如此。"張宏月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全副武裝》是廣東姑娘陳從璨剛來非洲時形容自己的着裝。在到達摩洛哥之前,陳一直将疾病,戰争和混亂等詞與非洲聯系在一起。

2016年,摩洛哥全面開放中國公民旅遊簽證。聽到這個消息後,一直夢想着徒步的陳承璆立即預訂了飛往摩洛哥的航班。"22歲時,我想挑戰自己,嘗試獨自在摩洛哥旅行。她說。

"收拾行裝出門,非常令人擔憂。她說。然而,她的擔憂在第二天就得到了緩解。

走在卡薩布蘭卡的街道上,陳看到到處都是咖啡館,人們悠閑地聊天。司機在車上與司機聊天,告訴她摩洛哥有美味的食物,獨特的風景,悠久的曆史,和平,沒有戰争。

"那麼為什麼不夫妻,為什麼不愛生活呢?沒想到司機的大哥竟然這麼有哲理,突然間我被感動了,漸漸放下不必要的警惕。"陳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進入非洲

在撒哈拉沙漠中,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相遇,一起騎駱駝,赤腳爬上沙丘,睡在西部的沙灘上,仰望銀河系,分享彼此的故事。

自從他第一次踏上摩洛哥的土地以來,陳光誠已經通路了該地區六次。畢業後,她從背包客變成了中摩商務合作文化交流項目的負責人和任務負責人。

陳在摩洛哥遇到的女孩中,既有頭巾,也有超短褲和小背心。"兩個穿着風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因為她們總是認為這是一個自由的個人選擇。在一次往返旅行中,陳發現她對摩洛哥的了解不斷重新整理。

"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是一個旅遊景點。在坦尚尼亞工作了四年的Gingo以這種方式描述了當地的風景。"動物界的很多場景都是在坦尚尼亞拍攝的。"青哥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坦尚尼亞給Gingo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兒童。每次坐火車經過一個地方,火車外面就會有很多非洲孩子向自己揮手,這樣的畫面讓青哥難忘。

"這些孩子在相對封閉的地區長大,沒有玩具,沒有輔導班,他們看到外國人很興奮,因為有時外國人來給他們帶來一些衣服和食物,對他們來說,幸福很簡單。"青哥說。

紮根于非洲厄立特裡亞的張宏月,對非洲的自然環境有着更深層次的感悟。

張宏月的項目是擴建當地的一座重油電站,很多事情需要從零開始。"場地的布局是我們自己的,即使是最簡單的宣傳标志和警告标志,都是由我們的第一批從業人員從家裡帶來的。"張宏月說。

蚊子和疾病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主要問題。人們住在現場的都是在移動闆房,闆房隔熱,隔音效果差,而且密封性很差,昆蟲很容易進入。

"其中一位同僚也被一個蟲子咬傷,病情比較嚴重,淋巴系統出現問題,項目部立即安排回家治療。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在非洲長大

青格在坦尚尼亞的一家工程企業工作,通常主要負責翻譯當地法律規定。"從殖民化中獨立出來後,普通法制度一直在該地區使用,人們的法律意識很好,但執法力度相對較弱。他說。

青歌的項目團隊雇用當地勞工,他們使用每周工資來比對當地的一些習慣。"他們沒有任何計劃,他們喜歡早點得到報酬,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有點像,'他們沒有存太多錢,這讓我很好地看到了他們的樂觀情緒,但我更難适應自己。金戈笑了。

這位29歲的年輕人已經在埃塞俄比亞的非洲工作了五年。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一個人在非洲生活辛苦嗎?"你害怕嗎?起初我想會的,但後來我發現,隻要你敢于嘗試,很多事情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困難。林說。

在非洲的日子裡,他的生活非常充實,除了工作,他忙于旅行,忙于學習,忙于分享。他學習了西班牙語,法語和其他語言,以及當地的樂器。

有個朋友曾經問過林:"在非洲還是在中國工作好?他回答說:"中國。非洲是否賺得更多?""他回答說:"不一定。朋友又問:"非洲給你帶來了什麼?""

"這個問題抓住了我,我無法回答它,然後我想,來到一個奇怪的環境,在我發現自己的潛力之前,沒有人可以依靠它。他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非洲的收獲

這位27歲的年輕人現在在清華大學工作,五年内曾三次往返肯亞。第一個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實習生,第二個是環境署的項目顧問,第三個是利用假期用于公共福利項目。

他曾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肯亞内羅畢工作。

在非洲期間,他參加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的各種會議。"一方面,環境署在非洲所做的工作将轉達給中國,另一方面,将向環境署總部報告中國對世界環境的貢獻。為環境保護做一點是有道理的。她說。

當地司機熱衷于在乘坐計程車時與她聊天。"起初我以為他們都是外國人,但後來我了解到他們對中國人很好,有時走在街上,人們來和我合影。"非洲人民表達感情的方式更加直截了當,我很高興以這種方式向中國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因為中非之間的友誼可以在人民身上看到,"他說。

在厄立特裡亞工作的張宏月也表達了一種成就感。張宏月到現場後主要負責對外合作工作,即與當地政府部門、工廠、管道等方面的對接。

"要知道,大多數時候,工程建設的機械材料供不應求,主要原因是當地條件落後,裝置和材料非常稀缺......"面對各種問題,張宏月與項目組組組一起齊心協力,積極與多方溝通,在項目進行期間,利用一切條件保證了進入裝置和物資的供應,為項目按時完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當你解決一個大大小小的問題時,你都會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和對自己的肯定。就像那些癡迷于上衣的人樂于成功一樣,它也會讓人上瘾。他說。

"看着一座發電廠建成并成功地并網到電網,你對它做出了貢獻,感覺就像看着你的孩子長大一樣。他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非洲出門"

"看來我很難離開非洲。曾在肯亞工作的傅先生用"走出非洲"這個詞來表達他對非洲的感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有人想離開,有些人想回來,有些人甚至熱愛并習慣了草原上的生活。

她對中非之間的一切感興趣,在寒暑假期間,她仍然會參加或組織非洲的志願者活動,将中國文化帶給非洲兒童。

"非洲的許多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其他國家的支援,希望他們能做得更多。她說。

陳孔冀不僅是摩洛哥最早的免簽遊客,還參與了兩國旅遊合作項目,發展了中摩旅遊,她有着更詳細的經曆。

在她眼裡,以前來此地的華人并不多,是以在接待中國遊客方面缺乏經驗。"在國内遊客數量衆多之後,摩洛哥的酒店現在基本上都有熱水瓶,還有白米飯、粥、卷心菜等中餐,讓中國人覺得更友善、适應性更強。"陳說。

"工作到深夜餓了,或者在傳統的節日上特别想家,想家的點心,想家的親戚。但現在每次我離開項目之前都會去看望家人,我非常不情願。在厄立特裡亞工作的張洪嶽說。

"這太不舒服了。"這是張宏月回國探親時的強烈感受。

在過去的幾年裡,他三次回家探親,每次超過20天。然而,每次回來,他都感到一種強烈的不适應,一方面,對于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對于國内的許多新事物感到困惑。

"移動支付,手機計程車,這一切都會讓我覺得我不知所措。說起,張紅月很尴尬。

今年早些時候回到上海時,張宏月正獨自走在街上,城市熙熙攘攘的景象讓他極為難受。"非洲這邊荒涼,人煙稀少,每天晚上都是一輪明月星空,突然變成摩天大樓,霓虹燈和非常強烈的壓迫感,我清楚地感覺到整個人都在顫抖。他說。

對于未來,鴻悅打算繼續在非洲工作幾年。"希望我們的團隊繼續做出進一步的努力,在非洲留下一個象征着中非友誼的'孩子'。他說。

中國青年在非洲:有人想離開,有人想回來,還有人“很難走出非洲了”

記者:金祖軒實習生王玉玲

見習記者:王月英

視訊:金祖鎮

校對:曹百英

金祖軒;王月英

資料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 客戶南方編号 - 深度 - 南方調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