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動物頻頻“出位”與野生動物共享城市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央廣網

北京7月5日電(央視記者周轶凡)今年,黑龍江雞西區出現東北虎"遠大山1号";

人類住區,尤其是城市中,野生動物的頻繁出現,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話題再次推向高潮。一位生态研究人員對上海野生林地"城市化"的觀察性研究得出結論,上海野生的這種變化是城市環境與野生動物積極适應相結合的結果。當野生動物成為城市的"鄰居"時,普通人和城市管理者應該如何正确對待它們?

最新消息稱,野生動物進城事件發生在四川省甘孜市石島縣,監控錄像顯示,7月3日淩晨4.m多時,一隻大棕熊在縣内奔跑,交警大隊大院、居民區都留下了痕迹。到.m 8點,棕熊已經離開了縣城。

而在湖北省武漢市,這兩天這種小犬類動物就成了焦點。東西湖區的一個社群看到了一個"蛞蝓家庭",母親帶着她剛出生的幼崽安頓下來。一位居民告訴媒體,他在6月27日看到了這些小動物,"6月27日我發現了一群不知名的動物,我看到的印象是四五隻,兩隻大,大約兩隻小,一隻很小,感覺隻是毛茸茸的。這個地方經常有一些野狗、小貓在這裡定居,在我們社群,特别是在陰雨天經常發現蛞蝓,我在網上了解到蛞蝓也是吃蟋蟀。"

不止"闖入"武漢,在上海、南京也有很多。生态研究員王普特在他的科學文章中,複旦大學的研究團隊試圖通過紅外觸發攝像頭、GPS跟蹤定位頸環、紅外熱成像測量儀器來追蹤上海的野生蟋蟀,經過近兩年的通路、監測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至少有150個上海社群有分布的蛞蝓, 僅上海,蛞蝓的數量就可能超過5000隻。在過去的十年中,該物種在上海的各個地區迅速增長。

有許多野生動物"掌握"了城市生活的技能。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丁晶晶告訴中國之聲,2011年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始在全省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工作。"自2011年以來,我們一直在監測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當時主要包括監測重點物種和重要地區重要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江蘇省國家級重點保護了包括麋鹿在内的白鳍長尾蜻蜓,麋鹿也是國家(受保護動物)物種,包括江蘇省的一些野豬種群。自2016年以來,我們在江蘇省安裝了紅外錄影機,鋪設了280多台紅外錄影機,其中南京市從2019年開始鋪設了種類繁多的紅外錄影機,到目前為止我們和南京林業站一起鋪設了142台紅外錄影機,到上個月(2021年6月)已經監測了55種(野生動物)。她說。

日前,據報道,截至2020年10月,南京的142台紅外錄影機僅捕獲了47種野生動物。"我們周圍有很多野生動物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丁說。以南京為例,有很多鳥兒不太怕人,當然,南京也有我們比較關注的野豬。我們在城市裡不做專門的野生動物監測,但我們也更關注城市内外的野生動物,感覺我們周圍有更多的野生動物。"

今年5月至6月,野豬出現在南京的幾所大學。網絡還傳播了南京某所大學發給師生的"逃生秘密",提示大家:野豬從遠處害怕人類,是以不要離得太近。

在王毅看來,上海野生林納的"城市化"是城市環境與野生動物适應相結合的結果。

丁晶晶還認為,我們觀察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造訪城市,"紮根"在城市中,原因有很多:"既是城市空間擴張的原因,也是與周圍野生動物的關注,也是監測手段不斷完善的原因。同時,我們整體的生态環境也随着歲月的好轉,很多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公園和綠地的建設,包括一些生态廊道的建設,相應的野生動物也擁有更多的栖息地環境。像一些動物一樣,它也可能會找到一種與人相處的新方式,例如,有些動物,它們可能會把自己的巢穴藏在建築物周圍的縫隙下水道裡,可能會選擇晚上或晚上是人類活動較少的時候出來覓食,這些也是它們适應這種城市化的。"

此外,國家對生态建設的重視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加強也導緻了一些自然種群的快速增長,這可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進而向外擴散。

一個新的問題和挑戰接踵而至:人類究竟是如何與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成為鄰居的?

闫闫是江蘇省環境教育中心的工程師,南京新月湖自然學校項目主任,他們試圖通過這個社會化的公共自然教育平台繼續開展自然科學和自然教育。"就像從2019年到2020年一樣,我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在新月湖中看到了39種鳥類,"她說。當然,這隻是一個小範圍的觀察,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在教育的過程中,面對大衆我們有一個科學的表達,通過這樣的自然教育可以讓人們關注周圍的生态環境變化,進而建立自己的綠色生活方式。"

丁晶晶建議,從個人角度看,野生動物一旦誤入城裡,就會有更加緊張的狀态,要注意保持距離,不要打擾,不要挑釁,不要開車走,不要看;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為了野生動物管理,需要野生動物監測,以更好地了解城市野生動物的種群狀況。無論你是以後保護它還是規範人口,所有這些管理行動都必須基于科學的監測和有效的示範;對于城市規劃者,我們建議在規劃自然保護或城市公園時,建造野生動物栖息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一些生活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