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盧斯嘉麗

2021年3月19日是著名實體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謝赫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謝希德(1921-2000)是被譽為"半導體之母"的新中國半導體實體與表面實體系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新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20世紀80年代擔任複旦大學校長。

3月18日,由解放日報幕府新聞、複旦大學聯合推出的"親愛的托德——謝希德百年誕辰紀念展",在《解放日報》上揭開面紗,除了大量的檔案、信件等外,還首次公開展出了100多件珍貴展品,與觀衆分享謝希德的多彩生活, 她喜歡收集郵票,聽古典音樂,喜歡編織毛衣和彈鋼琴。展覽現場将空間意象與實物展示相結合,帶領觀衆走向一個真實具體、立體生動的Shehid。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謝希德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展會現場

說到在美國國會赢得掌聲的中國女性,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1943年在美國的宋美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57年後,美國國會以一種更特殊的方式向大洋彼岸的一位女性緻敬,但由于該黨一貫的低調和務實的風格,這是當年中美關系的象征性事件。關系沒有廣泛傳播。

2000年2月24日,一面美國國旗飄揚在美國國會大廈上空。國會通過了衆議員庫爾特·韋爾登(Kurt Weldon)的一項提案,用這面旗幟來紀念為中美關系做出特殊貢獻的謝女士。交流。她是Shehed,複旦大學前校長。Shehed于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父親是著名實體學家謝玉明。在美國學習期間,謝玉明被楊振甯譽為"通過諾貝爾獎"的人,因為他準确地确定了氫原子光譜的結構。

本次展覽通過"聽雞,早起","五星紅旗叫我回家","半導體之母","複旦丹","謝女士","以她的名義"和"愛"等七個部分的100多個珍貴展品,是一系列感謝。在希德先生79年人生的各個階段,大量的攝影、信件和實物展品首次展出——比如謝赫德先生在表達自己的成就後自我推薦出國留學的信,以及他的碩士論文,在美國史密斯學院被評為"優秀",擔任複旦大學校長, 美國國會為表彰她對中美關系的貢獻而手寫的年輕副教授名單。關系,如原來的旗幟飄揚一天,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曆史意義。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高中畢業照

在"聽雞叫早起"子產品中,1931年,10歲的Shehid在北平《黎明季刊》上發表了兒童詩作《早起》,如詩《快起來》,謝赫德從小就是一個野心勃勃、勤奮的女孩。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1931年,10歲的謝希德在北平的《黎明季刊》上發表了兒童詩《早起》。

1927年,謝玉明赴大學實體系任教,6歲的謝希德搬到北平,在燕達附屬國小習。抗日戰争開始後,謝玉明與家人一起南下。1938年,謝黑德從湖南長沙府祥女子中學畢業,全班一年級。

但在這一點上,Shehed遭受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磨難。高中畢業的Shehid Ben已被湖南大學錄取,但由于骨關節結核而被迫休學,轉學到貴陽,在懷水度過了四年的床;四年後,她通過自學進入廈門大學數學科學系。大學畢業後,Shehid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1947年,Shehed被美國史密斯學院錄取,獲得實體學碩士學位,兩年後以所有科目的"優異"成績畢業,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實體系攻讀博士學位,最後以最高分獲得博士學位,并繼續擔任研究員。在美國學習的五年,使她在實體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出國留學檔案

1950年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不久,美國政府宣布,不允許所有在美國學習理工科的中國學生傳回中國大陸。謝赫德的父親遠離菲律賓,他多次寫信給她,說:"我不希望你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

然而,謝赫德先生回國的決心一直很堅定。未婚夫曹天琴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時,計劃先是嫁給未婚夫,先從美國到英國,再從英國回祖國。1952年,謝赫德和曹天琴從英國出發,經香港和深圳抵達上海。

回國後,Shehed開始在複旦大學實體系任教。她成為複旦實體學的先驅,在那裡她教授了七八門光學,理論力學等基礎課程。每次她打開一門課程,她總是探索,當她走上正軌時,她會把它交給另一位老師,并自己開設一門新課程。同時,她看到電腦還是由管子組成的,覆寫了特别大的區域。是以,她敏銳地意識到半導體科學将改變未來的計算機科學,是以她改變了研究方向,緻力于半導體實體學。

1956年,國家建立了自己的半導體人才庫,在北京大學開設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化教育訓練課程,邀請謝赫德到北京擔任副主任。工作期間,Shehed培養了汪洋元、徐菊銀、于仲軒等多位中國半導體骨幹人才,為中國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她與課程主任黃坤合著的《半導體實體》一書長期以來一直是半導體學科中唯一的中國教科書和經典之作。

1983年,62歲的謝赫德成為複旦大學校長,成為中國新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複旦大學教育改革中,她大力提拔青年才俊,并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加快了師資隊伍的成長。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Shehed堅持給世界各地的大學寫推薦信。"這占用了我很多時間,但對我來說很有趣。她說。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1983年4月,謝黑德被任命為複旦大學校長。記者形象

在擔任複旦大學校長期間,謝赫德先生說服國會資助在複旦大學建立美國研究中心,他在那裡擔任主任直到他去世。在Shehed先生任職期間,學校在國外舉辦了600多場學術活動。

在展覽中,記者朗讀了實體學家楊振甯寫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其中描述了1986年在台灣去世的謝赫德的父親謝玉明的身體上的貢獻,以及父女40年不能在一起的終生遺憾。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實體學家楊振甯寫了記者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不乏輕松诙諧的展品,與一些觀衆産生共鳴。1988年10月,謝赫德校長收到複旦大學幾位文科學生家長的來信,反映暑假期間學生在家抽煙打麻将的行為,謝赫德在複旦學校日記中寫道,"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呼應了這封信。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1988年,謝赫德在《複旦學刊》上寫道,《珍惜學習的時間》和《記者畫像》。

Shehed從小就一直特别關注和思考中國女性的命運、地位和角色,她畢生緻力于為女性争取平等、獨立和教育機會,這在"以她的名義"子產品中有所介紹。

"我不希望所有的女孩都進入科學領域 - 她們應該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偏見和其他障礙所排斥。

1996年,Shehed告訴AWIS雜志

在她那個時代,Shehed為女性科技工作者和整個女性團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答案。

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圍繞"愛"的主題,在現場營造出身臨其境的多媒體圖像空間。一張翻過牆壁的場景的舊照片将觀衆帶入了Shehid的日常生活。以下是Shehid小時候最早的照片,她與母親的通信,她與丈夫曹天琴的婚紗照,以及她收藏的最後一張家庭照片。其中,曹天琴1949年寄給謝赫德的五張明信片——正面是兩個無辜的男孩和女孩,背面是曹天琴自己的話——為展覽現場增添了溫暖和浪漫。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一張明信片 從曹天琴到謝赫德,非常美味非常甜蜜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展覽還與觀衆分享了Shehed的多彩生活,他們喜歡收集郵票,聽古典音樂,編織毛衣,收集娃娃,彈鋼琴,穿着比對的衣服。展覽現場将空間圖像與實物展示相結合,引領觀衆走向一個真實具體、立體生動的非凡女性。

她是新中國高校首位女校長,百餘展品“走近”謝希德

"親愛的裘德——謝希德百年誕辰紀念展"是解放日報《上官報》主辦的"上海大師"系列之一。展覽将于3月22日在上海市靜安區延安中路解放日報816号向公衆開放,直至5月18日。觀看和展覽需要預訂。

負責編輯:陳露西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