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作者:澎湃新聞

劉華

面包曆史悠久,古埃及人從三千多年前就開始烤面包吃面包了。一直以米飯為主食的日本,接觸面包要晚得多,東京的木村屋在1869年才烤出全國第一爐面包。

起步晚,不代表發展慢,後來居上這事兒在日本的很多行業發生過,汽車、威士忌、牛仔……面包同樣如此。2011年,日本家庭在面包上的消費額首度超過米飯。也差不多從那前後,日本面包的名氣越來越大。“日式厚切吐司”,在全世界的面包店中受到追捧。

在日本國内,出色的面包店也越來越多,當那些來自面包國度的歐美食客們沉醉于清酒、刺身、和牛的美味時,又驚喜地發現,原來日本面包也這麼好吃。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北海道的面包屋Boulangerie JIN

偏僻的地方,有好吃的面包

“那是我迄今為止吃過的可頌中數一數二美味的。”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特.古爾丁(Matt Goulding)這樣評價Boulangerie JIN。Boulangerie JIN是一家開在北海道的面包店,主人神幸紀是個曾在法國學藝的面包師,同時還是接下來要說的這本書——《在北海道蓋面包屋》的作者之一。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面包師 神幸紀

日本似乎有在鄉下開面包店的傳統——越偏僻的地方,越有好面包的存在,北海道尤其如此——也許冰天雪地中守着柴爐特别治愈,烤出來的面包也格外香。

電影《幸福的面包》裡,男女主角每天對着如畫的風景烤面包。Boulangerie JIN的神幸紀一家的生活,簡直就是電影翻版,神幸紀是面包師,太太負責在前面的店鋪售賣,4歲的兒子在飄着面包香的房子裡玩耍,一天天長大。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面包屋9點開門

早在《幸福的面包》還沒搭布景時,Boulangerie JIN就已經存在多年了。

和電影裡一樣,它足夠偏僻,店址所在的真狩村位于羊蹄山腳下,離劄幌或小樽都各有一百多公裡,除了自駕車,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到。但這并不影響面包店的生意,捧場的除了當地人,還有大把來自全日本甚至世界各地的粉絲,這其中就包括把Boulangerie JIN寫在《米,面,魚——日本大衆飲食之魂》一書裡的馬特·古爾丁。

Boulangerie JIN經常早上還沒開,門口就排起了隊,就算大雪紛飛的冬天也常如此。

這情形讓神幸紀很着急,早年回鄉開店的他顯然低估了未來發展,從設施到空間都有些不夠用了,面包店需要更新。于是,在一個結束烤面包後的冬日傍晚,他将一封前晚準備好的手寫信函投入被積雪覆寫的郵筒。

随着信的發出,故事開始了。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建築設計師中村好文

面包抵消設計費

信件收啟人是建築設計師中村好文,神幸紀希望對方幫他改建自家面包屋。

信中,他除了自我介紹,還清晰地列出了需求:有一個能安放巨大面包窯的面包工坊,有砍柴小屋和存放柴火的地方,明亮舒适、不會太大的店鋪,以及依附在這些場所角落裡的生活空間。不誇張,很普通,從外觀看起來甚至不像是個店鋪。

在建築界,中村好文沒有安藤忠雄或隈研吾出名,但因為設計過不少溫暖而親切的小房子而深受喜愛,其客戶包括作家村上春樹和木工大師三谷龍二。

他同時還是一名作家,寫過《住宅巡禮》等暢銷書,并在雜志上開專欄,神幸紀就是讀了他的文章而被圈粉,并由此産生讓對方設計自家面包屋這個想法的。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改造前的面包小屋

收到信的中村先生幾乎是毫不遲疑地接受了邀請,不僅他認為這是“考驗‘小屋迷’的,有着真正價值的一份工作“,恐怕還由于“許久沒有收到手寫的委托函了,胸口仿佛燃起了一盞燈,甚至溫暖”。

“我現在的心情是,決不能把這份工作交給其他建築師!”以這樣文字為結尾的一封同樣手寫體回信,表明了中村的态度。寄出回信時,不但啟動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建築項目,也開始了他和神幸紀的共同創作——就像此書副标題“建築家與面包師的書信集”所概括的——這是一本往來書信,内容包括建築設計,但除此之外,還有美食、旅行和關于美好生活的其他元素。

設計方案就這麼在書信間開始。一封封信件讓我們看到時光流逝中項目推進,也讀到雙方互相啟發而來的一個個好創意。

神幸紀說:“将面包放入面包窯時,以前的面包師都會在胸前畫一個十字來前程祈禱。我一直深信,面包窯裡栖息着神靈”。

這句話給中村帶來不小靈感,他留下拆除的舊木,設計出十字架造型大梁支撐新屋頂,将過去與未來緊緊連通。而“在建築物内部正中央開辟一條通道,用以作為一個轉換心情的空間”的要求,更讓他仿佛九連環一下子解開了,豁然開朗地讓設計進度大幅向前躍進……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十字架造型大梁的設計圖和實景圖

設計師與客戶,在這裡就像兩個段位相當的劍道高手,過招間,創意電光火石般迸發閃現,讓人讀來都覺得無比愉快。

光靠寫信是蓋不出房子的。設計開始的三個月後,中村第一次親赴面包屋。雙方一見如故,精細的現場考察加上吃到美味的牛角包讓中村工作進展神速,設計稿在修改至第七次後敲定,終于進入施工階段。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雪中面包屋

我除了羨慕感慨這樣順利愉快的合作,還時常替神幸紀瞎操心預算:中村不同季節屢次奔波現場、從東京調撥工匠,甚至最後率全公司18人現場作業,這得多高的成本啊?

我仿佛清晰聽到大筆現金嘩啦嘩啦從神幸紀賬上流出的聲音。必須承認,是我杞人憂天了。就在神幸紀同樣擔憂預算超支和貸款審批等問題時,中村雪中送炭般主動提出一個方案:用面包分期抵沖一半設計費。神幸紀在感謝之餘也立刻回禮:每月兩次寄送面包到東京,直到Boulangerie JIN或設計事務所任意一方從世界上消失為止。”

多有愛的橋段,原以為它隻出現在漫畫中,原來真有這樣的事!

能否回本,就要看誰存在的時間更長了——書中這樣總結。為此,我八卦兮兮地做了一下調查。2011年改造後重張的Boulangerie JIN名氣越來越響,而中村在最近一次專欄中提到收面包是2018年。看來,這個約定還在持續中,金錢上誰賺誰賠尚難分辨,不過面包屋緩解了現金壓力,中村和事務所同僚有了源源不斷的面包吃。從合作或友情角度看,他們都赢了。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香噴噴的面包

中村設計之旅的新一站

之前看過的某篇評論将《在北海道蓋面包屋》稱為設計師與客戶的《查令十字街84号》。同樣是言語溫暖的書信集,兩者在文體與風格上确有相似。

不過在我看來,相比《查令十字街84号》的溫情之外,“面包屋”中有更多“幹貨”。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面包屋書房内景

設計方面的知識和資訊量極為豐富,這點毋庸置疑,畢竟它是整本書的主題。從中村的文字中,傳達的既有價值觀、理念、靈感,還有關于施工和技法的細節,配着一版一版不斷完善的手繪草圖,基本可以作為設計師與客戶溝通的教科書。

從神幸紀筆下,客戶如何根據所需功能清晰闡述需求,合理提出意見,表達自己想法,也堪稱乙方範本。此外,雙方關于審美的争論與觀點交鋒也是書中的一大亮點——唯有以功能性和合理性做後盾的建築才是“美的建築”。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上梁儀式中的撒面包環節

建築與設計之外,此書還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旅行指南。神幸紀在改造空當,忙裡偷閑來了兩次旅行,一次如願住上了中村自己的度假小屋LEMM HUT,參觀了另一位偶像三谷龍二的小屋MITANI HUT。

另一次更深度,幹脆穿越日本,從四國到東京來了趟幾乎前無古人的“中村設計之旅”,把他散落全國的設計作品一股腦膜拜個遍,從奈良的秋篠の森到愛媛的伊丹十三紀念館和一六本鋪。

看到這裡,我才發現,後兩個我都曾到訪過,對一六本鋪印象尤其深刻,它正對着夏目漱石寫過的道後溫泉本館。當時我坐在這家果子鋪年輪蛋糕形的桌子前吃模樣一樣的蛋糕,窗外的人力車夫賣力地鞠躬攬客。可當時還不知道中村和它的作品,光顧吃蛋糕,并沒好好欣賞一下建築本身……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面包屋平面圖最終稿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面包屋效果圖最終稿

也許神幸紀在那次旅行時并沒料到,自家面包屋日後也成了他人“中村設計之旅”的一站。不過事實确實如此,Boulangerie JIN門口的隊伍越排越長。或許在不久的将來,中村又要接到他的新項目。面包沖抵設計費的約定,看來要一直持續下去。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對着風景烤面包

在北海道蓋面包屋: 建築家與面包師的書信集,[日] 中村好文/神幸紀,孫雅甜/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楚塵文化,2020年6月

責任編輯:錢成熙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