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載人航天精神述評

作者:光明網

奮鬥百年之路揚帆起航,新征程,是中共的精神譜系|我們的旅程是星海——載人航天精神回顧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我們的旅程是星海——載人航天精神回顧

新華社記者 李國麗

沙漠戈壁金秋醉醺醺,弱水胡陽歡迎回家。

在完成既定任務後,神舟12名宇航員将在傳回西北沙漠戈壁東風着陸點的途中結束為期三個月的太空飛行。

回來的時候,太空還是那片空間,但中國卻又一次将一個國家的新高度标記在這裡——神舟飛船第一次快速交聯,第一次進入自己建造的空間站,最長的空間站,最長的時間走出太空艙活動......

這是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華民族的新高度。

站在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的時間軸上,我們回顧中國航天員在過去29年裡走過的不平凡曆程,不禁發現,這是一種一次又一次地支撐着中華民族民族尊嚴和自豪感的精神。這種精神,即載人航天的精神——特别勤奮,特别能戰鬥,特别能進攻,特别能奉獻,更成為民族精神的寶貴财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航天員不忘自己的心,不斷前進。

(一)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準許實施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從那天起,我國載人航天工業在極其困難和困難的條件下悄然起步。

此時,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航天器,建造了"禮貌"和"和平"空間站。美國完成了飛船前往航天飛機的旅程。

面對比國外晚的現狀,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開始日夜奮戰,面對沙漠戈壁上嚴酷的自然環境,在陽光和沙灘的照耀下,開辟了載人航天發射場,面對試驗發射沒有工作流程的困境,從零開始,十幾個人組成的專案組在全國範圍内調查了2000多日夜, 設計新的測試啟動流程...沒有什麼大的困難能阻擋住中國航天員,他們為自己的苦難而自豪,為痛苦而高興,努力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向困難和障礙發起攻擊,一次又一次地向身體和心理極限提出挑戰。

1998年1月5日,1500多名優秀空軍飛行員中的14人齊聚北京航天城,成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

天空和太空的差別,一個字,被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的形象稱為"天堂的階梯",包括很多艱苦的訓練。

在高速旋轉離心機中,普通人隻能承受3~4G的重力加速度,但宇航員必須承受40秒的8G重力加速度。在訓練中,他們的五名軍官被擠壓變形,眼淚不自覺地飛了出來,胸口極度壓抑,呼吸非常困難,手臂無法擡起。一個宇航員的母親一邊哭一邊看着,揮了揮手說:"别看,别看!"

在做這種訓練時,宇航員手頭上有一個紅色按鈕,一旦他不能舉起就可以立即按下紅色按鈕,請求暫停。但直到今天,還沒有人按下過紅色按鈕。

可以說,"特困"是由載人航天領域特殊的工作環境造就的。而正是本着這種鼓舞人心的精神,參與中國航天員的工程開發、建造和試驗,才能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實作中華民族的千年夢。

(二)

人生旅途中最大的動力是什麼?中國載人航天參與者的選擇是将個人發展深度融入祖國的航天工業。

2008年9月27日,在黑天藍地的背景下,神舟七号航天員翟志剛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第一個腳印,明亮的五星紅旗緩緩飄揚的場景凝聚成中國人永遠的記憶。

然而,在這個曆史性時刻的背後,卻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就在翟志剛準備離開太空艙時,軌道艙響起了火警。面對太空中最令人恐懼的事故,翟志剛還是選擇毫不猶豫地走出太空艙。"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将完成工作,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飄揚,"他說。"

這也是中國宇航員的普遍聲音。

2003年10月15日.m 9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處于震蕩狀态,長征2F火箭将神舟五号飛船直直地頂向天空。楊麗薇起初感覺不錯,但很快就遇到了麻煩——火箭開始劇烈搖晃,産生共振。

他以前從未做過這種訓練。

"難以忍受的痛苦,感覺五髒六都要破了。"有那麼一刻,我以為自己要死了,"楊說。

楊立偉不怕犧牲。他準備在遠征之前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擔心的是,如果他死了,他将無法完成下一個任務,中國的飛行夢想将被推遲。

共振持續了26秒。後來,有人評論說:26秒,見證了中國航天員的勇敢,願意成為這個國家赤裸裸的忠誠者。

十八年後,星光熠熠的"時光精神姚香江"天宮活動在北京和香港成功舉辦。一位年輕的香港學生問楊麗偉:"你覺得宇航員職業最酷的部分是什麼?"

楊立偉回答說:"在太空中,當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國旗時,我認為我是最酷的。"

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個人的選擇與黨的需要緊密相連,個人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緊密相連——這是中國航天員特殊戰鬥的源泉,是戰鬥集體能夠不斷創造非凡成果的源泉。

(三)

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标志。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航天員始終堅持高起點發展,自主創新,拼搏,突破并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展道路。

神舟飛船從一開始就針對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準展開開發,直接采用三人三艙設計,為了建造神舟飛神箭,運載火箭的設計制造人員進行了近千次技術攻擊,使長征2F火箭成為世界知名的"金火箭";一系列的新技術、新創造、新成就,這些都不是中國航天員創新的智慧。

1999年11月20日清晨,在西北沙漠深處。成千上萬的人在寒風中興奮地等待着。

.m 6時30分,長征火箭将中國自主研發的神舟一号無人飛船直接送入雲層,并于次日淩晨精準降落在預定的回收區。

這意味着,中國的航天隻用了七年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在30年或40年内走過的路。

最肮髒的道路留下最深的腳印。同樣,一個靈魂,隻有在經曆了暴風雨、挫折和磨難的洗禮之後,才能浸入骨髓,不可磨滅。

2021年5月19日晚,發射後不到三個小時,天舟二号貨船因長征七号長征三号運載火箭壓力參數異常,不得不推遲發射。

火箭能否成功發射,取決于中國空間站的"太空運輸走廊"能否成功建成,以及随後的載人航天計劃能否成功實施。

距離下一個釋出視窗還有九天的時間。為了觸摸故障,測試組換了衣服,戴上了好的口罩,一次又一次地從50厘米見方的艙口鑽進箭體内仔細檢查。

海南5月份,室外氣溫達到30攝氏度以上,濕度達到90%以上。在火箭子產品中,它是零下183攝氏度的低溫。巨大的溫差考驗了長征7号和每一位測試隊員。而且他們沒有時間去考慮,都是一股力量,必須盡快完成問題定位。

5月25日,歸零接近尾聲。5月29日20時55分,火箭發射成功!

"零",中國宇航員創造的一個術語。這個簡單的術語可以解釋為"從頭開始查找故障的原因",它被細化為五個步驟。正是"歸零"的原則和一次又一次發射試驗的嚴謹細緻的淬火風格,使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取得了成功。

可以說,這項崇高的任務尤其重振了中國航天員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着中國航天員勇敢攀登巅峰,在短短29年的時間裡,從無人駕駛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機艙内實驗到太空行走, 從單艦飛行到穩定運作相結合的太空奇迹。

(四)

2021年6月17日09時22分,長征二号F-12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大約573秒後,飛船和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并成功将三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遠征前,三名宇航員專程前往距離發射場幾公裡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墓。從元帥将軍到普通官兵、科技工作者,有760多人為祖國航天事業在這裡沉睡獻出了生命。

潘仁軒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4月18日,當神舟一号飛船準備戰鬥時,載人航天發射場電磁相容負責人潘仁軒在工作中暈倒。

為了支援丈夫的工作,潘仁軒決定辭去在上海的工作,随丈夫來到沙漠,前往科研實驗的第一線。大部分測試都是在野外進行的,她留在現場,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冬天。

深夜,潘仁軒吐血,突然倒下。在她去世之際,她和丈夫達成了協定:"船到天堂,别忘了告訴對方。

英雄冷漠名利,但願意飛夢。今天,我們可以安慰烈士們,12艘神舟飛船已經從她久睡的地方飛入太空,中國太空家園已經開始建設。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一個跨世紀的大型工程,載人航天工程自實施以來,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台機關和數十萬人。他們不分前後,不分名利,為了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強大的聯合力量。正如航天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所說,載人航天真的是"非凡的成就,不以名字命名"。

精神是看不見的,但它能激發出無限的力量,激勵人們肩負起前進的重擔,成就夢想。載人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員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征途上所豎立的精神紀念碑,是具有"兩彈一星"精神血脈和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的寶貴精神财富,将永遠激勵中華民族奮進進,跨越時代, 并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Xi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