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作者:大同老翟

陛下,你若是遷都洛陽後,還能吃上黃糕炖肉嗎?多好的肉泡糕啊!你竟然能舍得放棄?餘秋雨在大同說,你從這裡走向大唐!沒有錯,你雖然能帶走三十多萬精英大軍,但你能帶走黃糕炖肉嗎?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

去了洛陽,估計就再也不能吃肉泡糕了。有人問了,那時候有糕嗎?我告訴你,有的,要知道遠古的五谷裡是有黍子滴。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打下的未脫殼的黍子,是做黃糕的初級原料打下的未脫殼的黍子,是做黃糕的初級原料

黍子是我們祖先最早栽培的糧食作物之一,《詩經》中一些産生于大約三千多年前的詩篇,就有許多關于“黍”的記載。比如《魏風·碩鼠》,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黍子)的句子,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憤怒和憎惡。《王風·黍離》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的句子,現代譯注家翻譯成“那兒黍子蓬勃茂盛,那兒谷子正發新苗”。《商頌》裡有一首《黍苗》的詩篇,說:“芃芃黍苗,陰雨膏之”(黍苗長得多茂盛,全靠陰雨來滋潤)。《豳風·七月》中也有“黍稷重穋(音路),禾麻菽麥”的詩句。《王風·黍離》和《豳風·七月》,大概是說陝西一帶的事兒,《商頌·黍苗》是說河南的事兒,《魏風·碩鼠》是說山西南部的事兒。由此可見,遠在周代,黍子已經作為主要糧食作物,在山西、陝西、河南等中原廣大地區廣泛種植。後來的典籍、詩文更證明,山東、湖北也都種植黍子。但現在,黍子的種植好像越來越少了,被歸入“小雜糧”類,好像隻有山西北部雁門關外的少數地區還在種植。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生長中的黍子

在漢代之前,黍子都是用來釀造酒類,後來逐漸開始做為主食食用,相傳在北魏平城時代,這裡就開始有了食用黃糕的曆史。也許這種食品隻适宜于本土人而食,而做為當時中國的大都市,移民甚多的外鄉人是吃不慣的。是以在曆史上一直是地域性很強的食品,直到今天也還是一種漢族地方性糕類食物。主要流行于山西大同、朔州及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蔚縣,周邊縣周邊縣以及村莊以及陝西榆林。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黍子脫殼後,便是我們吃糕用的黃米?黃不黃?

制作方法:

黃糕,是用黃米面蒸制,唯其色澤金黃,故名之。黍子去皮即成黃米。說起來,造物主也真夠公平,大同地薄不打糧,地下煤炭儲量豐富;黍類作物雖然低産,黃糕的味道卻好極了。因言道“大同有兩寶,烏金和黃糕。”  

   吃過黃糕的人都知道,黃糕好吃難搋。蒸糕需要鍋竈、籠屜、瓢盆自不待言;蒸制時首先要将糕面淋水搓濕,往籠裡撒糕粉要薄要勻,要掌握火候,這些都不在話下。難就難在蒸熟後的糕粉放入盆裡要用雙手來回捶擊,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搋糕”。搋糕是道關鍵工序,糕不搋是“塊壘”,捶又容易燙手。是以有的人“甯肯不吃糕,也不願意傷手”。大同人愛吃糕并将黃糕作為必不可少的主食,上了年紀的主婦們搋起糕來像小孩玩泥巴那樣得心應手,哪啪有聲,瞬間一快黃燦燦的米糕就魔術般地呈現在面前。

  大同黃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筋到什麼程度,講個笑話:話說一戶人家剛蒸出一塊糕,一不留神被狗叼了一口,女主人趕快去搶,狗含着糕跑出一丈多遠還未扯斷,女主人硬是用刀才劈開。結果狗還被彈出去的糕打了個仰面朝天。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這就是成型的黃糕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有肉吃糕才更香

大同黃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将蒸好的黃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棗那麼一咽,下肚了之。這就是“一吃,吃個油老虎兒;一咽,咽個雞叫鳴兒”,“黃糕泡肉,吃個沒夠”那個香啊,那個爽啊,說起來都讓人流口水。油炸,就是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塊,捏成皮,包餡,過油鍋炸,撈出即可食用。糕皮要個兒小,皮兒薄。糕餡全憑個人口味制作,有豆沙的、棗泥的、髓油的、酸菜的、還有肉末的。大同人講究“豆餡放玫瑰,菜餡有韭菜”,為的是提味。油糕的形狀挺多,有的圓如棋子,有的長似彎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夾緊後兩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還有的幹脆包成水餃樣等等,不一而足。糕人油鍋,溫火慢炸,撈出後油糕松軟可口,越吃越香。

   黃糕不光好吃,還特别耐饑。“三十裡地的莜面,四十裡地的糕,十裡地的荞面餓斷腰”。說的是,如果飽餐一頓莜面,可以走三十裡地肚不饑,飽餐一頓黃糕能結結實實地走四十裡的路,而飽餐荞面後連十裡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餓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以我們大同的煤礦勞工特别喜歡吃黃糕。下井前飽飽地吃一頓黃糕,幹一天活都不覺得饑乏。上井後,妻子把熱騰騰、脆生生、香噴噴的油糕端來,再加上二兩白酒,幾碟小菜,那個滋潤勁簡直沒法兒提。

   “糕”與“高”諧音。吃糕喜慶,像港澳地區吃發菜是為發财一樣,寓意興高采烈,高升旺長。為讨口彩,當地每到逢時過節,婚嫁喜慶,必定炸糕,然後分送各家,俗稱“吃喜糕”。黃糕是一種食品,注入感情後也成了文化,大同的黃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這麼好的東西竟然有人為了遷都舍棄了美食,說起來偉大,其實遷了都不也就是幾年就完蛋了,我常想,是不是因為吃不上糕而失去動力?

陛下,您遷都洛陽還有黃糕炖肉嗎?

有趣的是, 黍子不僅供食用,還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說起來十分有趣,我國最早的度量衡定制,竟然都是用“黍”來作标準的。據《漢書·律例志》說:長度,取黍的中等顆粒,以一粒黍子的縱向長度為一分,100粒為一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