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作者:科協頻道

來源:“科學大院”公衆号(ID:kexuedayuan)

作者:望羲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圖檔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已經走過整整兩個甲子。在過去的120年中,化學諾獎得主群星熠熠,皆為一時之選。但也有很多化學家,他們為化學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化學課本中一直占據着重要的位置,卻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不得不說,這些是諾貝爾化學獎的遺珠之憾。

門捷列夫:可能是諾獎最大的黑點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門捷列夫(圖檔來源:wiki)

所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國中化學課本就開始講授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深刻了解了化學元素之間的周期性規律,在1869年編制出來的。但就是這樣一個為化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在1905年和1906年連續兩次與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1907年,門捷列夫逝世。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第一版英文周期表(根據俄文第五版翻譯)

(圖檔來源:wiki)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大會将這一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并且評價道:“元素周期表是科學史上最卓越的發現之一,刻畫出的不僅是化學的本質,也是實體學和生物學的本質。”

這張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很多諾獎成果與之關聯:1906年的諾獎得主亨利莫瓦桑因制造出單質氟而聞名;居裡夫人因發現鐳和钋、并成功分離出鐳獲1911年諾獎;麥克米倫和西博格因發現超鈾元素镎而共同獲得1951年諾獎……這些發現新元素的科學家都獲得了諾獎,但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卻沒有得獎,真是充滿了諷刺意味。

勒夏特列:洞察化學平衡之人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勒夏特列(圖檔來源:wiki)

高中化學會涉及一些化學反應本質的問題,比如反應平衡。對化學反應平衡的了解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其中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所有化學反應都存在平衡。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或溫度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兩次諾獎得主美國著名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曾對青年學生深刻指出:“你們将來可能不再學習化學,你們可能會把在課上學習的一切化學現象都忘記,但是,無論如何,請你們不要忘記勒夏特列原理。”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鮑林(圖檔來源:wiki)

這位獲得了諾獎得主如此高評價的亨利·勒夏特列(Henry Louis Le Chatelier,1850-1936),曾獲得32次諾獎提名,卻16次陪跑,一次都沒拿到諾獎。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除了最早洞察化學平衡這一成就之外,勒夏特列還有一項與諾獎失之交臂的研究。早在1901年,他就獲得了從空氣中合成氨的方法,并取得專利。憑借對反應平衡的了解,勒夏特列清楚地知道增加壓力肯定會提高産率。可當時的實驗條件很差,一次高壓裝置的意外爆炸造成了他的助手死亡,勒夏特列放棄了這項研究。後來的事情很多人知道了,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Fritz Haber)憑借氨的人工合成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弗裡茨·哈伯(圖檔來源:wiki)

勒夏特列對乙炔氣體還頗有研究,用于金屬的切割和焊接的氧炔焰發生器就是他的發明;此外,他對水泥的煅燒和凝固、陶器和玻璃器皿的退火、腐蝕劑的制造及燃料、玻璃和炸藥的發展等問題都有關注。可以說勒夏特列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實幹派化學家,關心工業實踐,着眼于解決實際問題。

勒夏特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法蘭西處于危急中,他勇敢地擔任起武裝部長的職務,為保衛祖國而戰鬥——獲不獲得諾獎又如何?不是戰士的法師不是好化學家。

路易斯:以電子了解酸堿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路易斯(圖檔來源:wiki)

國中化學階段對酸堿的了解基于質子:酸之是以為酸,是因為能給出質子;堿則能得到質子。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反其道而行之,用電子定義酸堿,大大拓寬了化學家對酸堿的了解。

路易斯的共價理論是中外化學教材的重要知識點。1916年,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歸納總結,提出分子中的原子之間可以通過共享電子對,使分子中的每個原子都具有穩定的稀有氣體電子結構。這樣形成的分子稱為共價分子;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稱為共價鍵。課本裡寫的“電子式”“結構式”“點線式”都是路易斯結構式的變體。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圖檔來源:作者制作)

路易斯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酸堿的了解,創造了共價鍵理論,而且還是光子的命名者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研究涉獵廣泛,僅從他的學生身上就能看到他在化學領域豐富的“雜學”。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前伯克利化學院院長,他的學生中出過多位諾獎得主:

哈羅德·克萊頓·尤裡——氘、重水的發現者,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威廉·弗朗西斯·吉奧克——超低溫化學的應用技術發明者,194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镎、镅、锔和锫等元素的發現者,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威拉得·利比——碳14測年的發明者,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梅爾文·卡爾文——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和卡爾文循環發現者,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無論是自己做研究還是指導學生,路易斯都成績斐然,他一生獲得41次諾獎提名,卻始終與之無緣。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關于共價理論,還有個小八卦。

1916 年,路易斯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了一篇《The Atom and The Molecule》的論文,闡述了自己的共價理論。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圖檔來源:美國化學會官網)

他原本打算繼續再做更詳細的研究,但因故未能很快實作。1919年,朗格缪爾(Irving Langmuir,1881-1957)發展并精煉了路易斯的觀點。這位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公司工作,性格外向,擅長社交和演講,共價鍵的理論于是稱作“路易斯-朗格缪爾”理論。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這件事讓路易斯很不爽,兩人關系從此變得緊張。1946年,朗格缪爾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授予名譽博士稱号,彼時作為化學系主任的路易斯被迫和他約了頓飯。當天下午,70歲的路易斯在實驗室中因心髒麻痹而死亡,旁邊放着打碎了的裝有氰化氫氣體的瓶子——他就這麼在帶有苦杏仁味道的空氣中死去。至于是不是自殺,成為了永久的謎團。

吉布斯:熱力學創始者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吉布斯(圖檔來源:wiki)

為大家所熟知的熵增原理,是熱力學基本原理之一。楊振甯認為,19世紀實體學的三項最高成就是熱力學、電磁學與統計力。其中,熱力學的創始者就是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年),他被愛因斯坦稱之為“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英才”。

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是鐵路大亨的年代,全國大興土木修築鐵路。吉布斯也湊熱鬧,去學了相關專業。1863年,吉布斯憑借《論直齒輪輪齒的式樣》的論文被耶魯大學授予當時美國第一個工程學博士學位。大有“錢”途的他,畢業後先是留校當了三年助教,順帶申請了一項火車制動技術的專利,然後跟兩位姐姐去了歐洲旅行。

這一趟旅行徹底改變了吉布斯的學術興趣。他在法國和德國旁聽了很多數理化課程,還在海德堡大學找了份見習工作研究實體。1869年回到耶魯後,吉布斯徹底轉行,在1871年成為數學實體學教授。由于這是美國當時首個雙學科并列教授,而且吉布斯還沒有在該領域發表過任何學術成果,是以吉布斯身為教授卻沒有報酬。好在吉布斯家族在美國北方頗有背景,吉布斯此時尚有父母留下的一大筆遺産,日子也算安穩。

兩年後,吉布斯在《康涅狄格學會學報》上發表了兩篇論文,讨論如何用幾何方法表示熱力學量。1875年,還是在這份學報上,吉布斯發表了《關于多相物質平衡》的上半部分,1878年,這本書的下半部分也在這份學報發表。雖然發表于學報,但吉布斯的專著足足有300多頁,包括帶有序号的700多個方程。那時的美國學界不注重理論,這樣的學術成果隻能牆内開花牆内香。

最早認識到吉布斯天才洞見的人是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實體學的創始者英國實體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他在自己的書裡專門用一章來介紹吉布斯的工作。可惜,麥克斯韋英年早逝,甚至沒有看到吉布斯系統性地完成熱力學的奠基工作。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麥克斯韋(圖檔來源:wiki)

直到吉布斯死後,他的工作才引起學者們的關注。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實體化學創始者之一的奧斯特瓦爾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把吉布斯的著作翻譯為德文,并且盛贊道:“無論從形式還是内容上,吉布斯賦予了實體化學整整一百年。”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奧斯特瓦爾德(圖檔來源:wiki)

沉迷于自己工作的吉布斯也許并不在乎自己是否得到諾獎。他一生未娶,樂于獨處,據說連學生也很難接近他。根據學生的回憶,吉布斯總是衣着得體,舉止優雅,從不會刻意引人注意,展現那種有時被認為是天才們的與生俱來的怪異舉動。大概科學本身就是對吉布斯一生最大的嘉獎吧。

大佬們為何無緣諾獎?

大家不禁好奇,上面大佬們的科研成果都被載入史冊,究竟是為什麼沒得到諾獎。細究起來,每個人的原因都很複雜,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不善于交際,得罪同行或前輩。很多硬核大佬性格内向,不擅長社交,比較骨骾,搞不好就得罪人。據說門捷列夫早年曾對阿倫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的溶解理論批評頗多。阿倫尼烏斯雖然不是諾貝爾化學委員會的成員,但他是很早登科的化學諾獎得主,是當時瑞典化學界的扛把子。在他的強烈反對下,門捷列夫兩次落選。路易斯和吉布斯也都不太擅長社交,沒能以最快速度把自己驚世駭俗的發現傳播到整個學界。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阿倫尼烏斯(圖檔來源:wiki)

第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從1922年起到1946年逝世,路易斯一直被提名,但他的學術光芒被當時流行的實體學所掩蓋,特别是當時的歐洲學者更喜歡量子力學。有數學支撐的理論,顯得更可信也更高大上。相比之下,路易斯的酸堿理論就微不足道了。

第三,研究領域過窄或過寬。勒夏特列最突出的貢獻隻有一個勒夏特列原理,不僅太窄而且理論過于粗糙;路易斯研究領域從化學熱力學到化學鍵理論再到同位素、光化學,過于寬泛。研究領域太窄,相對而言知名度較低;太寬,則難以在某一領域獲得突出性的成就。

第四,過于偏重理論。無論是門捷列夫、勒夏特列還是路易斯,他們的最大貢獻都是化學理論。化學諾獎對于理論相對比較保守,更偏向于對實驗事實的獎勵。吉布斯的熱力學就更不用說了,在當時很少有人懂,人們也意識不到他在理論層面指導實驗化學的偉大意義,自然也與諾獎無緣。

第五,壽命與國籍。由于諾獎隻頒發給在世的科學家,很多科學家由于太早離世是以無緣諾獎。門捷列夫1907年去世,僅有六次機會參評;留給吉布斯的時間更短,他在1903年4月去世,隻有兩年機會參評。而且剛開始評諾獎的時候,可以備選的牛人實在太多,根本輪不到偏重理論的吉布斯。另外,吉布斯還是美國人,要知道,諾獎評選的頭30年裡,隻有一個美國人獲獎……

其實,沒有得諾獎的科學家還有很多很多,雖有遺憾,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偉大。在諾貝爾獎120周年的日子裡,當我們看着諾獎得主名單上一個個閃光名字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這些沒得諾獎但依然偉大的科學家們。

向每一位為消除人類的無知做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們緻敬!

參考文獻:

[1] 《門捷列夫與諾貝爾化學獎》,化學教育,2017年第5期,94-96.

[2] 《另眼看諾獎——缺失的裡程碑》,百科知識,2016年第10期,18-21.

[3] Prof. H. L. Le Chatelier,https://doi.org/10.1038/130535b0

[4] Prof. H. L. Le Chatelier, For. Mem. R.S.,https://doi.org/10.1038/138711a0

[5] 《未獲諾貝爾獎的應該得獎人G. N. 路易斯》,化工時刊,1987年第7期,43.

[6] 《著名美國化學家G. N. 路易斯》,化學通報,1985年第8期,56-58.

[7] 《全球十大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科學家》,今日科苑,2012年第2期,58-60.

[8] Josiah Willard Gibbs (1839–1903),https://doi.org/10.1038/143233c0

[9] Josiah Willard Gibbs,DOI:10.1021/ed032p267

[10] Josiah Willard Gibbs and Wilhelm Ostwald: A Contrast in Scientific Style,DOI:10.1021/ed073p289

[11] 《淺析錯失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原因》,廣東化工,2016年第21期,225-227.

本文出品自“科學大院”公衆号(kexuedayuan),轉載請注明公衆号出處。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營運,緻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諾貝爾化學獎曆史上的遺珠之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