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七雄:亂世中的生死競賽

作者:我有雙手不寂寞

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地盤大幅度縮水,王室衰微,諸侯們漸漸開始不把“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當一回事,甚至還發生了鄭莊公“射王中肩”這種明目張膽以下犯上的事件(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戰于繻葛....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春秋左氏傳》)。

自此,周天子最後一件遮羞布都被扯了下來。上面權威堕地,無法掌控局面,那下面的人就按耐不住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會趁勢而起,争當老大,重建權威和秩序,至此開啟了諸侯殺伐争霸的大争之世的時代。從春秋至戰國,通過優勝劣汰的殘酷海選,進入賽點的諸侯國選手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

在戰國初期,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是魏國。魏國地處中原腹地,而且吸引人才最多的國家,翟璜、吳起、西門豹、李悝、樂羊、衛鞅(商鞅)、孫膑、龐涓、範雎、信陵君(宗室)......,每一個單擰出來都是獨當一面人頂人的豪傑,然而魏國雖然一手好牌,卻庸主輩出(是庸,不是昏),給打的稀巴爛。除了魏文侯以外,剩下幾代君主一直在做“倒持幹戈,授人以柄”的“資敵”行為,活生生把人才往外面推,令魏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輸送基地。而且每一次的人才流失,都給魏國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損失孫膑,桂陵、馬陵之戰,讓魏國元氣大傷,從霸主神壇跌落;損失衛鞅(商鞅),使得吳起開拓西河,讓魏國一直在戰略上壓制着秦國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損失範雎,一條“遠交近攻”,使魏國首當其沖不停遭到秦國瘋狂蹂躏,最終釀成亡國之禍;後期唯一一個信陵君,也都因為兄弟之間的猜忌,郁郁而終,最後秦國滅魏時,連個像樣的人物都無法拿得出手來支撐,不像楚國有項燕,趙國有李牧。

趙國在戰國之初,由于魏國的強大,都是被魏國壓制着,孫膑桂陵之戰,就是為了“圍魏救趙”。因為地理位置處四戰之地,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與匈奴等剽悍的遊牧民族,為了生存并自強,趙武靈王學習樂遊牧民族的軍事長處結合中原地區的先進軍事技術,進行了大規模全面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改革效果非常明顯,實行胡服騎射後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使得趙國實力大增(“時趙之強,甲于三晉”),直接有了挑戰當時超級霸權秦國的信心與勇氣(主父(趙武靈王)........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從雲中及九原直南襲秦。)可惜因為後來廢長立幼,導緻内亂,坐失良機。之後,長平一戰,四十萬精銳慘遭坑殺,趙國徹底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與可能。

至于南韓,縱觀整個戰國曆史,基本沒有雄起過,唯一值得稱道的是韓昭侯時期,滅亡了春秋初年“射王中肩”的小霸鄭國,并任用了申不害進行了變法改革,使得“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可惜三家分晉中,南韓底子最弱,即使在申不害改革後也僅僅能自保“無侵韓者”而已,最終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最先被滅。

七雄中魏、趙、韓是三家分晉後新創立的諸侯國,而秦、楚、燕、齊則是從春秋一直延續到戰國到老牌諸侯國(其中齊國則由‘姜齊’變成了‘田齊’,換姓不換國号)。在老牌諸侯國中,齊國由于地理環境優越,處在東海之濱,國土肥沃,在春秋時期管仲治理下,就已經是首任霸主國,之後一直保持大國的地位和實力,到了戰國初年,強大的魏國也對齊國高看一眼,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共同稱王,史稱:“徐州相王”。之後選賢任能,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然後聯合諸侯滅亡宋國,趁着燕國内亂,攻破燕都,開始稱雄于諸侯,當時新崛起的秦國也對齊國頗為忌憚,甚至派使者向齊國提議,東西并立稱帝(冬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隐隐約也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本錢。在大好形勢面前,齊國卻昏招屢出,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把盟友都得罪精光,到處點火,結果燕國将領樂毅聯合五國聯軍伐齊,打得齊國幾乎亡國,宗室田單靠着莒、即墨二城,逆襲成功,打敗了燕國,恢複了齊國,但是齊國經此一役,國力再無能力回到以前,之後一直采取保守鴕鳥政策,坐看其他各國一個一個被秦國吞并,直到滅亡。

燕國在春秋時期一直都默默無聞,甚至還被一度險些被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滅亡,到了戰國,爆發了“之子之亂”,被齊國趁機而入,派大軍滅燕。後在趙武靈王支援下,得以複國。複國後的燕國國王燕昭王為了報齊國趁火打劫的之仇,發憤圖強,廣納賢士,勵精圖治,任用樂毅合縱攻齊、秦開破東胡北韓,盛極一時。然而,這種強勢續航能力太弱,燕國在英明的燕昭王逝世後,迅速走向衰落,和鄰國作戰幾乎百戰百敗,就連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的趙國都能輕易把燕國打得一敗塗地。是以在面對後來秦國咄咄逼人的态勢,無法在軍事上抵抗,選擇孤注一擲,派刺客荊轲冒險刺殺,阻擋秦國攻燕,結果失敗,燕國也跟着領了便當。

楚國,七雄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秦國唯一傾全國之兵,傾巢出動才滅亡的國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一等強國,位列五霸,也是所有諸侯國中最先稱王的國家。春秋末期短暫被新崛起的吳國滅亡,之後在秦國幫助下複國之後,迅速的恢複了國力。戰國之初任用吳起改革,一時間兵強馬壯,頻繁征服東南和南方的各個諸侯國和部落,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懷王初期攻滅春秋最後一霸主國越國,盡得吳越之地,達到鼎盛,也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可惜是,由于疆域過大,而楚國中央缺乏管治能力,并吞的地盤消化慢,世家大族分據朝堂,導緻朝政混亂也比較黑暗,再加上楚懷王比較昏庸,給秦國玩弄于股掌之上,使得楚國勢力不斷被削弱,最後自己也死在秦國。另外秦國名将白起的瘋狂打擊下,楚國也不可避免慢慢走向衰落。

最終勝利出來的秦國,在開局之初地位與實力較之其他六國,優勢并不明顯,甚至還有些處于下風。秦國在立國是在周平王東遷,在此之前秦國一直沒有爵位,隻是周的附庸,不在諸侯之列,後來犬戎滅亡西周,秦國帶兵護駕周平王,封爵為伯,東遷後把西周岐山沣河一帶淪陷區封給了秦,那片地兒基本都是犬戎占領區,周平王無法恢複,就做個順水人情,把包袱扔給了秦國,幫自己擋刀。秦國經過幾代人努力,漸次把西周丢失的地兒收複,劈地千裡,成了一個大國,這就形成了秦國第一個大的優勢,就是地利。獲得了關中一帶地區,函谷天險,既可以閉關自守埋頭發展,有隙則可以東出蠶食諸侯。是以憑借地理優勢,秦穆公時期,曾經打敗晉國,吞并西戎三十餘國,成為地區霸主。然而,秦國地處西鄙,與戎狄雜居,文化落後,生活野蠻,孔孟講學,周遊列國,獨止步于秦而不入。國力弱小,文化落後,常被欺負,無力還擊,且國内動蕩,争鬥不休。緻使諸侯卑秦。在戰國之初,由于魏國的崛起,落後的秦國與魏國接壤,一直在魏國壓制中渡過,陰晉之戰幾乎亡國,後來因為魏國内部争權奪利的内鬥,逼走了吳起,才使得秦國有喘息之機。 秦國第二十五任國君秦孝公為了扭轉這種局勢,頒布求賢令,任用魏國流失過來的人才商鞅,進行徹底的變法改革,開啟了秦國逆襲之路。從此之後,曆代國君堅持商鞅和秦孝公的政治路線,大量招攬各國人才,張儀、白起、範雎、李斯、尉缭子....各國豪傑,之後“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正式蛻變成為“虎狼之秦”,到了秦始皇,最終“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完成了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戰國七雄:亂世中的生死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