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竊國、誤國、賣國的官僚人生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

作者:看客郭某某

研究了一下李鴻章之後,我發現,李鴻章基本上沒有一點讓我驚訝的地方,或者說我想學習的地方。與研究曾國藩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知乎上經常有關于李鴻章的讨論,讓我一直疑問李鴻章的争論點到底在哪裡。于是就想着研究一下,結果看了看史書,或者傳記,無論客觀論還是粉飾論,我都無法從這些書裡看到李鴻章身上,作為一個曆史人物的閃光點。隻是完完整整看到了一個官僚,如何在一個不怎麼好的環境裡,依然不斷的向上攀爬,和不斷攫取利益的過程。

李鴻章個人自評:少年及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也就是李鴻章自己看自己,一生還是順遂的,直到最後碰上了日本,才最終導緻自己的人生在萬年坍塌。

《清史稿》則評到:(李)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衆,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緻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李鴻章——竊國、誤國、賣國的官僚人生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h1>

由于是回看曆史,是以很多東西就能看清了。

李鴻章出生在封建官宦家庭,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李家四個兒子,李鴻章排行老二,哥哥李瀚章也是清政府的風雲人物,最後官至兩江總督。

李鴻章年輕時候最霸氣舒志詩就是: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覓封侯。簡單直接的說了自己的夢想,就是要封侯。因為出生在官宦家庭,是既得利益者,對民間疾苦并沒有太深的體會,是以不存在想改變社會結構的想法。

比李鴻章更晚一批的人,因為社會的變動,就開始探索社會的另一種可能,是以走上了另外一條推翻清政府,革命的道路。

李鴻章進士及第後,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負責起草诏書,間或為皇帝講解一些經書要義,這個職位本身就是選擇進士中有潛質的人來擔當,是以李鴻章已經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了,等他在翰林院庶吉士畢業,因為成績出衆,又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不久後又稱為武英殿纂修,國使館協修等。

後來,因為父親認識曾國藩,是以以“年家子”的身份,成為曾國藩的學生,作為曾國藩的幕僚,為曾絞殺太平天國出謀劃策(這裡提一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雖然關于李文安的記述不多,但是,從能引薦兒子給曾國藩認識這件事情上,李文安應該也是交際高手,因為當時曾國藩還處在人生第一階段,對周圍的人都不怎麼客氣,人際關系并不好,李文安能和他關系不錯,顯然是有相當的交際技巧和交際習慣的。)然後又在湘軍的基礎上組建淮軍,建立了自己的班底。随後打赢上海保衛戰,絞撚成功,不停升遷,最終進京做了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由于之前還做過兩江總督和湖廣總督,等于從清朝财政要地一路升上來,有淮軍這個軍隊做底,又成為漢臣之首,在清政府力不從心之際,成為政府最大的實權派。後來辦洋務,建立北洋水師,與日本開戰,及至簽約等所有的大事,都有李鴻章代為周旋和參與。所謂獨主國事數十年!

李鴻章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從小立志封侯,從私人方面沒有任何問題,而他結交權貴,募集軍隊,鎮撫反對勢力,理順和慈禧的關系,成為實權漢臣,軍政外交集于一身,又有知名商人盛宣懷等私相理财。

李鴻章能每一步踏準,既擁有自己的勢力,又在擁有勢力後做的還不錯,毋庸置疑是同侪中的佼佼者。作為官僚是成功的,也并不是後世诟病的主要地方。

梁啟超雖說“鴻章知道有政府,不知道有國家,知有皇帝,而不知道有黎民”。但官僚這個群體,根本不可能代表底層利益,他們基本的行為模式,就是通過既有的機制,調節可能性。但是絕對不會代表底層的利益。他們所有技術和能力最後展現的都是在某個框裡邊折騰。

李鴻章——竊國、誤國、賣國的官僚人生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h1>

李鴻章直至中日甲午開戰之前的人生,還是某種程度的上升的。

絞殺太平天國的時候,他是曾國藩的幕僚和副手,最多的成績就是弄出一支淮軍,在上海和外國人戈登訓練的雇傭軍一起,打了一場上海保衛戰,擊退了太平天國對上海的進攻。及至後來絞撚的時候,也基本用的是曾國藩定下的方略,以多打少,經濟支援無憂,剿滅撚軍隻是時間的問題。

之是以李鴻章擔了這個擔子,是因為清八旗軍已經腐化不堪,湘軍按照曾國藩的想法一直在裁撤,而淮軍是站在頭部,清政府可以用的軍隊,是以李鴻章就被推出來了。

甲午戰争爆發的原因,當然是當時日本的野心已經昭然。但是前邊的鋪墊,确實李鴻章對日本的誤判。

北韓曆史上一直是我們的藩屬國,而在和日本兩次交涉的過程中,李鴻章先是打破這一傳統,說北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後被日本誘認:以後北韓出了事情,需要出兵的話,清政府則要和日本照會,結果因為北韓突然爆發“東學黨”的事情,當時在北韓待着的袁世凱給了李鴻章錯誤的信号,說日本不會出兵,李鴻章于是派兵去北韓後,給了日本合情合理的出兵理由,所謂刀一出鞘,想讓日本收回已經很難了。

在淮軍将領葉志超帶着儲存實力的心思,把軍隊從北韓帶回來後,清政府在北韓的先敗于日本,接着日本就發起了甲午戰争,結果衆所周知,北洋水師戰敗,全軍覆滅。

戰争開始時的吊詭之處在于,日本軍艦已經在黃海外虎視眈眈了,但是派出去偵查的北洋艦船,因為怕開戰,都是出去打個轉,就傳回,報告沒有日軍。

窩囊的戰争過程大家都知道一點,我個人任何時候回憶起來,都是像個傻子一樣的冒火。

而看李鴻章傳記 的過程,你才知道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是抱着同樣的心思,給李中堂儲存實力和資本。

從後來的觀點看,當時的被推上戰場的軍隊,其實就是李鴻章的地主武裝,并沒有明确的戰争目的和訴求,是以才會冒出來給李鴻章儲存實力和資本的做法。雖有血性男兒鄧世昌等殉國,但是也有之前北洋水師利用軍艦夾帶鴉片的事情被壓了下來,其中的蠅營狗苟可想而知。

戰敗後李鴻章去日本和談,簽下《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内容為,中國承認日本對北韓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影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産品運銷内地免收内地稅。

聽說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地愛國人士就紛紛痛罵李鴻章賣國,台灣民間也是鳴鑼奔走,罷市抗議立誓:甯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

我們的曆史課本上這樣評述《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後1900年,八國聯軍借口中國義和團内亂危及各國利益,發動戰争,洗劫了北京城,日本直接把國庫300萬兩白銀拿走,北京城被公開劫掠三天,逢人就殺,見物就拿。(筆者剛看了清人寫的《揚州十日》,描寫揚州城破之時,清軍在城内的所作所為,看着這公開劫掠後邊這幾個字,就後背發涼。)

1901年,李鴻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與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11國公使簽訂《辛醜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影4.5億兩,分39年還請,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區,允許各國派兵常駐,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線的所有炮台,準許各國在此沿線的戰略要地駐兵,懲辦義和團運動中的首禍諸臣,嚴禁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前。

《辛醜條約》是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而之前,在《馬關條約》之後,俄國怕日本在膠東半島勢力過大,聯合别國幹預,讓日本吐出了膠東半島,緻清政府錯判,以為可以聯合俄國制約日本,在俄皇加冕日指定邀請李鴻章赴俄,結果被傳李鴻章受賄,與俄國簽下《中俄密約》,密約看似是為了制衡日本,結果卻給了俄國軍事勢力可以擇機進入中國境内的權利,(李鴻章吃一塹不長一智,這種事情的邏輯和日本糾纏北韓的事情如出一撤),而李鴻章本以為這個不會被世人所知的密約,卻在簽約後幾個小時,就在國内的報紙被登了出來。李二賣國之名再次輿論大嘩。而簽約之後的李鴻章則接着在歐洲諸國轉了一圈才回來。

李鴻章獨主國事的日子裡,個人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但在國事上在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失敗,三個條約的簽訂,更是把自己狠狠的釘在了恥辱的曆史上。

類似情形,在我們後來知道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拒絕不合理的條約上簽字後,那種心情簡直天差地别。

如果你不願意,其實沒人能讓你賣國。

我們出一人在代表一國,李鴻章一人去則賣一國。公開賣了三次,在國内不僅不敢主戰,而且怕因為不履行合約,被各國看做不守锲約,這種漢奸自圓,賣國尙怕履約過程不夠完美的做法,簡直讓人不知道如何評價才好。

李鴻章——竊國、誤國、賣國的官僚人生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h1>

我們領袖有一句評價李鴻章的話:水淺舟大。說的就是李鴻章的(水)能力一般,拉不動清朝政府這艘大船。并不是有些評論寫的是說李鴻章能力太大,清政府容不下他的發揮。

我個人算是追究過,為啥一個組織裡是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配置,和一個政府裡為啥是君臣的組合,追究的最後是,董事長等于分出一部分權力給總經理,大部分情況下,這部分權力的基本需求就是調配協調資源,有一部分人天生适合這種事情。

不斷的和人打交道和不斷和人協調資源,但這種人缺的是對事物縱向了解的深度,就是說基本是一個做橫向事情的人,而董事長基本是一個了解公司或者行業發縱向的人,兩個人互相配合保證一個組織更有效的運轉。

在清史稿裡評價李鴻章,“好以利祿驅衆”,說李鴻章經常通過給别人利益,進而驅使這個人為自己所用,在史書裡被專門提出來,就是說李的能力其實是被看的清清楚楚,李鴻章善于把别人和自己弄成利益共同體,成為一條線上的螞蚱。

這個能力沒有問題,李鴻章本來也是追求的封侯,是以正好是這個能力得用的職位和空間,問題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李鴻章建立了陸軍,建立了海軍,成為了政府首腦,然後也成為了和外國人打交道最多的人,變成實際上的外交部長,再加上江南是他的家鄉和發迹地,清政府的主要财稅來源也是他的根據地,是以變成了财權軍權外交行政集于一體,變成了實際上第一人。

第二人差第一人的差距主要在方向和原則上,李鴻章有了第一人的實際權力,但是不知道第一人該維護的原則和利益在哪裡,隻知道把這些權力抓到手裡,保證自己的位置不掉,成為了他身上最大的沖突。

是以他必須保證自己有實力,成為他和慈禧,外國政府,百官打交道的籌碼,他知道怎麼交換籌碼,卻很少知道國事的底線,或者他為了保證籌碼的底線超過了國事的底線,是以你大緻能看到曾國藩因為戰敗,就想跳江自殺負責,而李鴻章即使割了千裡疆域,卻從沒有想到自己是不是該負責,某種程度上覺得代表簽字,還是一種負責行為,緻億兆黎民于水火之中不知其恥。這種事情,有一已經是百死莫贖,而李鴻章至少幹了三次。,

李鴻章——竊國、誤國、賣國的官僚人生李鴻章的局限性——封建地主,逆勢攫官取利李鴻章的曆史标簽——禦外失敗,簽約賣國李鴻章的官僚位置——二号人物的能力卻擁有一号人物的權利和名望

政治這個事情,被定義為治理衆人的事情。

評價曆史人物重公德不重私德。

李鴻章出現的争議,大概就是人們對他所做公事私事不斷的混淆所緻。

是以看待李鴻章,我們略過追逐官職,攫取家财,撺掇勢力的層面,關注他所做的事情對最大族群的意義,答案是他耽誤了國家民族的程序,損害了民族利益。

李鴻章的聲望在民間并不好,就是因為曆史的事情和老百姓的事情幾乎可以約等于起來,你真做了有利于他們的事情,老百姓終究還是能記得,給你正面評價;你做了不利于他們的事情,他們終究也不會忘記,史書上沒有,但就是口口相傳給你記下來,罵你是漢奸賣國賊,所謂公道自在人心。

說到這裡,突然心酸我們這塊土地上的人真是寬容和坦然,或者曆史就是這樣,真實不做作,黑黑白白都呈現在你面前,告訴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一場血淋淋的慘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