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作者:森森說曆史

前言:南宋時期人們對外敵始終勇于抵抗,然而朝廷偏安思想濃厚終于無力回天,南宋僅持續了一百餘年即告滅亡。蒙古兵入侵後,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元政權。此時,民間的抵抗并未停止,人們的反抗活動在不足百年的元政權存續期間從未停止過。在元政權建立後,許多宋朝時期遺存的人們從心底裡并不承認其合法性,是以對其多的抵觸。此時有條件的人們參與有組織的反抗,而沒有條件的有氣節的人們,也并不願意為他們服務。

這裡就有這樣樣一位,那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陳普。他一生三次拒絕元朝廷的招攬,甯願冒着被元人清算而在鄉間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人們,而自稱是南宋的遺民,不承認元政權的心意十分明顯,其氣節令人肅然起敬。那麼陳普是怎樣的人呢?他的一生經曆了什麼?讓我們一一回顧吧。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教育家、理學家陳普

<h1 class="pgc-h-arrow-right">陳普其人</h1>

陳普于南宋後期的1244年出生于甯德二十都石堂(即如今的福建省甯德市蕉城區虎貝鄉)。他幼年時即刻苦勵志讀書,對四書五經無有不能。直到成人之後,他更是對朱熹的理學深入學習,最終十分精通。後來,他到蘇州拜于當時的有名學者韓翼甫門下。由于學習出衆且态度端正,深得韓翼甫器重,是以韓翼甫将女兒玉蟬嫁給了他。

公元1271年,蒙古兵入侵南宋,陳普不得已遷往石堂山隐居,并在此開始著寫書籍研究學問。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陳普童年時家中貧窮但學習十分勤奮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h1>

數年後,公元1279年蒙古侵占南宋臨安,南宋滅亡。此時陳普自以南宋的遺民為身份,發誓不參與到元朝當中,不為元朝政權出一分力,更不要說去當元朝的官了。由于他在民間著書教學,影響很大,元朝廷前後三次要把他招入陣營,聘他去當福建省學的教授(古時的教授不是官名,而是相當于如今的教師),但都被他拒絕。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陳普拒絕元朝招攬,而于鄉下教學

陳普在石堂山(即如今的甯德市虎貝鄉文峰村)中一個寺廟,即仁豐寺中設立學館開課教學。四面八方的人們都知道他的才能,是以學子紛至不久後竟有數百人前來求學。對于教學上,陳普并不讓他的學生去死學那些枯燥的經史,而是讓學生更多地以有實際用途的内容為主。是以學習過程中,"不貴文詞,崇雅黜浮",并且要"必真知實踐、求無愧于古聖賢"。

在這種教學方法下,陳普培養了許多理學名士,比如韓信同、餘載、楊碗、黃裳等人,都學成了學以緻用,以實踐為主的名人。他在盡力教學時,一邊也在研究數理知識。這一期間,他用三年時間,經過無數次實踐試驗,終于研制出新型的"聚銅鑄刻漏壺"。這一新式漏壺能"應時升降,纖毫無爽"。這一物件能準确報時,乃至于那時福建布政司就以這一新式計時器為原型,制造出新的大型漏壺放置于谯樓(即如今的福州鼓樓)去報時。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聚銅鑄刻漏壺"

由于陳普數次拒絕元政權招攬,且以遺民自居,元政權有人要加罪于他。他不得不在古田、屏南、政和等地隐遊了十數年時間。後來,陳普創辦了德興初庵書院,之後分别在建陽雲莊書院、福州鳌峰書院、長樂鳌峰書院等講授學問。他每到一處講學,學士們抱衣而來,竟然沿途不絕。

陳普的一生,隻在傳授人們知識,從未接受元朝政權的招攬,未替他們出過一分力。其遺民骨氣,十分令人敬佩。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德興初庵書院

<h1 class="pgc-h-arrow-right">逸事橫出氣節不改</h1>

有一段關于朱熹和陳普産生的"千古唱和"的事迹,記錄于《甯德縣志》之中。此事迹發生在在虎貝鄉文峰村至梅鶴村這一帶,那裡建有座形态特别的廊橋。縣志記載,古時大學問家、理學家朱熹曾經在古田的杉洋建辦了一所書院,名叫蘭田書院。某天晌午,太陽正大,朱熹有事走過了石堂,他突然口渴難耐,發現他離橋的前面不遠處有噴泉正往外冒出清水。那水十厘清澈,他忍不住就去喝上數口。此泉不僅清澈,味道竟有墨香之味。這不禁讓他心有所感,認為"後數十年,此中大儒誕生。"朱熹有感于此,作出了千古名句:"紫陽詩谶石堂名彰千古"。此事過了數十年,果然陳普在此再設書院,正應了朱熹當年此中大儒誕生的預言。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紫陽詩谶石堂名彰千古"

到了公元1244年,陳普在這裡出生了。陳普出生後家中貧困,但在學業上卻十分刻苦。且他天資聰穎,是以很小時才學就比其他人高超。他在僅五歲時,偶然看到田間白鹭成群飛過,就随口吟出五言絕句《詠白鹭》一詩,稱:"我在這邊坐,爾在那邊歇,青天無片雲,飛下數點雪"。此詩讓人贊歎不已。到了十二歲時,他對四書五經就能背誦如流,十分精通。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少年的陳普作出這一詩作

有一個夏日,他同師兄弟位到沉字橋遊玩,偶然看到橋亭的橫梁上有題句:"紫陽詩谶石堂名彰千古",這有了上聯卻沒有下聯,不僅引發了他的思維。他于是稍作思考,就對出了下句:"玄帝位尊金厥壽永萬年",并取筆将取寫入梁中。他這一揮毫,無意間竟成了他同朱熹之間的"千古唱和"。此事被人們傳開後,陳普聲名遠揚。之後,陳普拜于蘇州大學問家韓翼甫門下,努力學習。而韓翼甫正是朱熹的弟子,陳普成了朱熹徒孫。經過一系列努力磨練,陳普對經史及其他學問十分精通,對朱熹的理學更是全面掌握,名聲遠播于八閩及淅江大地。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千古唱和"

元朝取代南宋之後,為了更好地統治,元朝廷想學漢人治漢,廣攬人才為他們效力。當時元世祖有一個謀士叫劉秉忠,是個漢人。他得知陳普的名聲,于是三次向進行啟奏,讓朝廷授予陳普卻當福建省學的教授。朝廷由此三次下诏給陳普,但他一方面以南宋遺民自居,并學陶淵明躬耕以立志,從不應诏為元廷出一分力。他并作詠竹詩一首,以青竹氣節以銘志,詩中寫道:"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由此,他回去他的故鄉創辦一座仁豐書院,在中堂挂上橫匾表明心中志向,上面大字書寫了"志不仕元"。此匾目前仍被當地村民作為傳村之寶保護了起來。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陳普三次拒絕元朝要求

<h1 class="pgc-h-arrow-right">著書立說,貢獻甚大</h1>

陳普對朱熹理理學的研究十分深入,為了能讓這一門有用的學問傳承下去,他在政和創辦了德興初庵書院,之後接受建陽賢人劉爍的邀請,到雲莊書院去當主講。這些都重在對朱熹理學的教學傳授。之後,他重新編撰了朱熹的學生黃幹及楊複兩人所著的《喪祭禮》,并把朱熹的相關著述加以彙編,最終編輯成十卷并向世間刊發。不久後,他又到多家書院講學,對相關學問廣泛進行傳播。其影響日益擴大,學生數量之多難以準确統計。

在其他實踐性内容方面,陳普也深有研究。除了上面叙述過的"聚銅鑄刻漏壺",他對天文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對此創作了著作《渾天儀論》。此書用三卷,分别闡述了渾天儀及渾象原理的相關内容;對渾天儀的制作步驟及設計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包括多種圖形,用數十幅圖加以詳細介紹;對怎樣制造水運儀象台,進行了充分描述,并有詳盡的圖解說明。這些資料極其珍貴,極大推動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

教育家陳普潛心于朱熹理學終有大成,一生遺民骨氣令人起敬陳普其人終生不為元朝出一分力逸事橫出氣節不改著書立說,貢獻甚大

《渾天儀論》

結語:陳普一生對我們的教育事業貢獻巨大。在自然科學、理論科學等方面,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此,他創作了許多作品,比如《石堂集》(此書被收錄進了《兩宋名賢》中)、《周易解》、《尚書補微》、《渾天儀論》、《武夷櫂歌》、《四書五經講義》、《石堂先生遺集》等等,此外關于天文、地理、聲律、陰陽術數等類型的書籍多達數百卷(具體參考《閩書))。

公元1315年,一代名家陳普在莆中病逝,其遺體最終由親屬扶歸其故鄉,安葬在石堂山上。時人對其教育功績深切緬懷,建立鄉賢祠記念他。如今其寺廟仍然香火鼎盛。

對于陳普,《甯德縣志》有明确記錄如下:著名大家陳普的墓位于二十都的石堂山上。明朝時龔令穎對他祭刻了墓文,寫道:"公本布衣,而名甚尊,死者何限,惟公永存。公之垂世,有德有言,斯文正脈,公得其門。我生雖後,幸官茲土,懷賢有自,式祭公墓。"在石堂村東四裡,此地人們感恩陳普的賢能,每年清明時節都去祭祀。

教育家、理學大師陳普,其不屈于元朝入侵者的淫威而不懼危險,終生不為其盡一分力,而把一生光陰用于教授世人,這種精神十分令人敬佩。而其所著學說,也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參考資料:

《閩東曆史名人陳普簡介》.東南網

文峰:《千年古村"世外桃源"》.蕉城線上

《宋史》

《甯德縣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