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大面條

作者:中裕食品

我國面食種類繁多,曆史悠久。目前人們日常食用的面條超過了1200種。我國雖不是面條的最早發源地,卻是至今為止人類面條的最早發現地,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喇家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面條。面條在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之是以叫“煮餅”或“湯餅”,是因為面條要在熱湯裡煮一煮。到了南北朝,人們吃的面條的種類也多了起來,在南北朝叫“水引”。所謂“水引”是将與筷子大小相同的面條放進熱水煮熟來吃。到了隋唐五代,面條的吃法更加五花八門了,如涼面或者過水面,被稱為“冷淘”。後來又發明了可以貯藏一段時間的幹挂面。

中國大面條

中國的漢字"麥"原指"遠道而來的人",與面條的"面"字結合,就成了"麺",而小麥以及小麥粉制作而成的面條,在數千年前也确實是遠道而來的。小麥種植技術連同制面技術,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穿越巴爾幹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是以,這條以長安為起點,途經西域、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又被叫做"面條之路"。沿着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内地的面條,又從這裡向北向東傳播,進入蒙古、南韓和日本,向南進入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面條文化席卷了東亞及東南亞各地。

中國大面條

在我國,面條在人們生活中始終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首先面條食用友善,營養豐富,屬于即可作為主食又可作為快餐的日常食品;同時,面條也有很好的寓意,細長的面條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有長壽、綿延不絕的美好寓意,是以壽星過生日少不得一碗長壽面。古時吃長壽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将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随着我國面條文化向外的傳播,南韓在婚禮當天的宴席上要有面條,意寓"白頭偕老、天長地久"。泰國在傳統歡慶日裡吃面條,為的是"喜事不絕"。

中國大面條

由于制條、調味、粗細等制作工藝和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國不同地域湧現出數以千計、各具特色的面條品種,可按南北地區劃分,下面舉例說一下大家熟知的面條。

中國大面條

北方地區著名的面食有:山西的刀削面、焖面、饸饹等;北京的炸醬面;河北的龍須面、勁面王、麻醬面、保定大慈閣素面;山東的打鹵面;陝西的油潑面、岐山臊子面、楊淩蘸水面、武功鎮的旗花面、扯面、漿水面(漢中);河南的燴面、糊塗面條、漿面條、炝鍋面、鹵面(俗稱蒸面條)等;蘭州的蘭州牛肉拉面;吉林的延邊冷面、狗肉湯面、頭道溫面;黑龍江的烤冷面。

南方地區著名的面食有:上海的陽春面;江蘇的南京小煮面、東台魚湯面、蝦油面、魚湯鳝絲面、南通跳面、鎮江鍋蓋面、蘇州蘇式湯面等;浙江的杭州片兒川、蔥油拌面、蝦爆鳝面、面疙瘩、溫州長壽面(也叫素面或者索面);湖北的武漢熱幹面、襄陽牛肉面;安徽的闆面、魏王面;福建的福州線面、尚幹拌面、沙縣拌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面、漳州鹵面、泉州面線糊、莆田媽祖面、尤溪大條面等;台灣的擔仔面、牛肉面、花蛤仔面等;廣東的廣州馄饨面(由馄饨、面線合成)、竹升面;香港的撈面(不同于北方撈面)、車仔面、蝦子面等;重慶的重慶小面、豌雜面、鴨血面等;四川的擔擔面、燃面(宜賓)、一根面(黃龍溪)、鋪蓋面、麻哥面(武勝);貴州的豆花面、腸旺面等等。

每種面條都有自己的特點,那麼需要的面粉、工藝、配料也大不相同,欲知詳情,聽小編後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