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功人士的思維底層邏輯,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

作者:冷風創業者社群
成功人士的思維底層邏輯,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

底層邏輯和管理者

成功人士的思維底層邏輯,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

為什麼有的人畢業短短兩年就能夠獨當一面,而有的人已經工作了十多年了,還在通過跳槽溢價,證明自己的價值?

什麼是底層的邏輯

所謂“底層的邏輯”,簡言之即為“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種分析方法,說起來簡單,但把這種分析方法轉換為個人平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非易事。這種方法包括了推理演繹、歸納總結甚至是提煉升華;需要理性的邏輯,也需要恰當的想象。一旦擁有了這樣的能力,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會化繁為簡。這是一種極為有用的方法論。

成功人士的思維底層邏輯,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

真正拉開人差距的,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什麼是“底層能力”?就是那些明明很重要,卻又總被你忽視的能力。

這種能力每個人身上都有,關鍵在于你能不能用好它,能不能發揮它的價值。

越優秀的人,越重視自己的底層能力。

因為,他知道底層能力是幫助他躍升職場金字塔頂端的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隻有當他用好了這些最底層的能力,才可能衍生出其他更多元化的能力。

那麼,什麼樣的底層能力,會讓一個人越來越優秀呢?

如果你善于觀察,你就會發現:

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什麼是“底層能力”?

“底層能力”就是那些明明很重要,卻又總被你忽視的能力。

企業家馮侖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真正的偉大不是上司别人,而在于管理自己。

深以為然。人生的困頓,莫過于想要得太多,而自我要求得太少。

卻不知,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管理好自己,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本事。

如何管好自己?你至少可以管理好你自己的五個方面:

嘴巴、雙手、雙腳、内心和身體。

成功人士的思維底層邏輯,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

什麼是“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得名于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牛頓在斯坦福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

她設計了一個遊戲,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衆”。

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有25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單,例如《祝你生日快樂》《星條旗永不落》等,然後“敲擊者”需要從中挑選一首歌,通過敲擊桌子的方式把節奏敲給“聽衆”聽,讓對方猜歌曲名。

這個遊戲聽起來很簡單,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聽衆”們真正能夠猜對歌曲的人寥寥無幾。

結果顯示,“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聽衆”僅猜出了裡面的3首。相當于40次敲擊中僅有1次才是正解。而在此前的預測中,“敲擊者”預測“聽衆”猜對的機率,為50%。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敲擊者”在敲擊的時候,腦海裡一直循環着自己選擇的那首歌的旋律。但對于“聽衆”來說,他們不知道這首歌是什麼,也聽不出曲調,他們唯一能聽到的是手指叩擊桌面的聲音:

哒,哒哒,哒哒哒……

作為“敲擊者”,他已經擁有了歌曲的詳細資訊,是以他其實很難了解,為什麼自己敲擊的節奏那麼明顯,而“聽衆”卻聽不出來是什麼曲子。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是如何産生的?

“知識的詛咒”是一種認知偏差,主要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由于每個人成長經曆不同,接觸的環境不同,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并且在溝通中,常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擁有的認知強加到他人身上,并産生“理所當然”的想法。資訊不對稱,導緻了認知偏差的産生。

有這麼一個故事:早年,美國有一款叫舒利茲的啤酒,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啤酒賣得不好,因為沒有賣點,是以乏人問津。

有一天,舒利茲的老闆在火車上遇到了著名的廣告人霍普金斯,趕緊請教他公司啤酒沒有賣點怎麼辦,請霍普金斯給公司的啤酒寫一條廣告。

在聽完舒利茲老闆講解啤酒制作整個工藝流程之後,霍普金斯寫了一條廣告:“每一瓶舒利茲啤酒在灌裝之前,都要經過高溫純氧的吹制,才能保證口感的清冽。”

舒利茲老闆覺得在開玩笑,因為霍普金斯寫的内容不過是啤酒生産流程中的一個普通的環節而已,所有的啤酒生産流程都是如此,都需要經過高溫純氧的吹制,不然啤酒就壞了。這怎麼能算得上是賣點呢?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最後正是因為這句廣告詞,讓舒利茲啤酒大賣,成為啤酒中的暢銷品牌。這正是認知偏差。舒利茲的老闆長年累月和啤酒打交道,對于啤酒的生産工藝了如指掌,是以他覺得大家也都應該懂。但實際上,除了啤酒生産商外,基本上所有的消費者都是外行,并不知道啤酒高溫純氧吹制是标準工藝。

一個人對一件事越是熟悉,就越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為什麼很多程式員經常抱怨别人“連這麼簡單的操作都不會?”,就是因為他們在所在的專業領域裡非常擅長,而忽略了其他人對計算機了解程度。

在職場裡,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比比皆是。就拿管理者和員工來說,管理者接觸到的資訊,跟員工看到的資訊是不一樣的。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在于他運用這些知識創造了多少的價值。

容易的路,越往後走越艱難;而正确的路,越往後走就越容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