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實習生 胡辰

編輯 | 林子人

<h3>《熟年》</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2020年,無數與中老年人相關的新聞引起熱議——從疫情期間西方社會的年齡歧視到延遲退休,從老年人因沒有健康碼被拒乘公交到被假靳東欺騙的中老年女性。這些持續熱議的話題一次又一次地拷問我們,我們應該如何與老年人相處、應對終會到來的中老年生活,社會結構又應該如何回應老齡化問題?

長篇小說《熟年》聚焦中國式養老和中年危機問題,講述了倪家三兄妹的一年中經曆的有關房子、疾病、孤獨、喪偶、婚變的故事,展現三代人的現實悲歡。本書2013年版的編輯曾寫道:“這是一部讓我看完後說不出話,久久不願意動,不願意離開,甚至不願意大聲呼吸,深深檢討自我的作品。我試着與父母加深了聊天,仍在唠叨,仍在車轱辘話來回重複,但這個時候我卻發現他們的重複很可愛,他們的唠叨很實在。”作者将此書寫給晚年的自己和現已“鎏銀歲月”的父母,呼籲我們不能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再去哀歎,而是從現在起,盡到孝道。“熟年”一詞,最初來自日本,泛指年齡介于45歲至64歲之間的人,他們擁有經濟自由,但正在面臨退休、身體健康、家庭婚姻、性生活等一系列挑戰。

本書初版于中國養老元年2013年,作者伊北自陳,自己很喜歡這個故事,但對小說的面貌并不滿意,于是進行了長達七年的修改。本書在今年再版,恰與時下熱議的社會問題形成巧妙的回應。

伊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安居樂業》《至少還有你》,傳記“民國三部曲”《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h3>《浪擊而不沉》</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19世紀後半葉,來自荷蘭的不知名畫家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奧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彼時的梵高憧憬日本浮世繪,恰好遇到了日本畫商林忠正和助手重吉。這次相遇孕育了一幅改變世界的畫作,他們的友誼也貫穿了四人的一生。曆史上記載的“梵高的創作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讓作家原田舞葉構思出了以上的情節,并着手以梵高的經曆為原型進行創作,便有了《浪擊而不沉》。在這部藝術小說中,一邊是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一邊是名垂千古的繪畫作品,文學和藝術的雙重盛宴徐徐展開。

原田舞葉,獲得日本文學及美術史學雙學位,兩個專業的訓練使她最為擅長以美術作品作為切口,構造藝術小說。她以細膩的感情、絕美的文筆,鈎沉美術史上的繁星點點,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推理——沒有兇手,沒有驚心動魄,而是由畫布後畫家們的一生來做局,這或許構成了世界上最難解的謎題。在她的代表作《畫布下的樂園》中,畫家亨利·盧梭的兩位喜愛者競逐其名作《夢》;《暗幕下的格爾尼卡》則講述了裝飾于聯合國總部大堂的畢加索代表作《格爾尼卡》消失了……

梵高無疑是藝術推理的又一合适人選,割耳、死亡、名作《星月夜》,無一不為這個古怪的人添上一份神秘與深邃。這位生前不得志的畫家,曾被警察勒令不許在塞納河的橋上作畫,“如果不被塞納河接受,那麼就做一艘漂浮在塞納河上的船。即使暴風驟雨,浪濤洶湧,等待風雨過後即可。縱被浪擊,也絕不沉默。”

<h3>《莫紮特傳》</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天才音樂家莫紮特雖已辭世兩百餘年,但仍然散發着超越國界和年代的魅力,與他相關的作品層出不窮,也總是受到人們的讨論和追捧。近年來引起國内觀衆關注的搖滾音樂劇《莫紮特!》演繹了他年少時的恃才傲物以及而後的窮困潦倒和不懈反抗;曾獲得八項奧斯卡大獎的1984年傳記電影《莫紮特傳》從他的對手宮廷樂師薩裡埃利的角度呈現了莫紮特的天才一生;《1791,莫紮特的最後一年》關注于英年早逝的莫紮特在世最後一年創作的《狄托的仁慈》《魔笛》與《安魂曲》三部偉大作品誕生始末,恰與梅納德·所羅門的《莫紮特傳》一書所着重描寫的童年時代相映成趣。

《莫紮特傳》用心理學、社會學和美學的方法推敲這位天才音樂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也對他的作品進行細緻的譜例分析。其中用大篇幅描摹莫紮特的父親早年對他的培養過程,以及他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作者揭開了以往為人視而不見的傷疤,書中發現,在塑造神童的過程中,莫紮特一家的關系近乎扭曲,而莫紮特的經曆也充滿了痛苦和掙紮,但這一段苦難旅程最終塑造了他。錢鐘書說過不需要因為蛋而認識生蛋的雞,但如果想要欣賞一部音樂作品,深入了解音樂家本人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因為正是其身世塑造了作品。順着他的經曆摸索下去,或許更能聽出其音樂中飽含的深意。

本書在1996年出版時便獲得普利策傳記獎,學者薩義德評價稱從未讀過如此動人心弦的音樂家傳記。作者梅納德·所羅門,曾任教于耶魯、哈佛、哥倫比亞大學和茱莉亞音樂學校。他也曾寫作貝多芬、舒伯特的傳記,是全球最負盛名的貝多芬研究者之一。

<h3>《如何抑止女性寫作》</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當你拿到這本書時,可能最先會被封面所吸引,這個由屢獲“中國最美的書”殊榮的設計師周偉偉設計的封面上悉數列舉了女性作家遭遇的種種質疑與偏見:認為女性不應該寫作,不相信女作家可以寫出好的作品,甚至覺得女性寫作的作品不具藝術價值等等。作者喬安娜·拉斯指出,“我們常常認為對文學世界的每一個重要貢獻都來自異性戀的白種男人,這種看法在教育體系、在曆史書籍以及在整個可視的世界裡都得到了強化。”夏洛特·勃朗特、簡·奧斯汀、喬治·艾略特、西爾維亞·普拉斯……這些文壇上鼎鼎大名的作家都曾遭遇過關于女性寫作的不公質疑。

本書以反諷的方式寫了一份“抑止女性寫作指南”,批評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貶低和無視女性寫作的社會阻力,揭示了文學界的厭女症傳統。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史,收羅了以往不被重視的文學作品,它們的作者因為性别和身份而在曆史上湮沒無聞。那麼何以曆史上留名的女性作家如此有限?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喬安娜·拉斯,女性主義科幻作家、學者,雨果獎、星雲獎得主。著有小說《雌性男人》《他們兩個》等,非虛構作品《像女人那樣寫作》。正如這些書名展示的那樣,拉斯常以科幻的外衣探讨性别議題。本書也不例外,序文即創造了一個科幻開場,以異星社會引出她所關注的主題。本書是三輝“女性書系”之一,該系列還包括《咄咄逼人:“無情”的女作家與她們的時代》《反撲:針對美國婦女的未宣之戰》《廉價的生命:印度全球代孕的代價》等。

<h3>《大審判:為公衆展示的法律》</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進入我們視野的社會熱點事件常常與法律有關,張玉環案、刺死辱母者案、藥家鑫案……為什麼這些審判會成為公衆事件?重大審判會對整個國家體系産生怎樣的影響?到底何為正義?也許我們可以在曆史中找到答案。《大審判》一書聚焦于那些曾經引起美國公衆争議的審判。當孤立的法律案件串聯成為一條連貫的線索之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社會的發展脈絡,這些案件也往往反映了更為宏觀的社會結構問題。

在書中這些轟動一時的案件中,有些是由大衆媒體制造出的媒介事件,展現出名人效應向法律界的滲透,審判被打造為可供消費的真人秀;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大審判會推動更為完善的法律出台。書中舉出1994年的一起兒童性侵案,它催生了美國曆史上最嚴厲的反性侵法律“梅根法案”。

作者弗裡德曼所著的《美國法律史》成為美國大學法學院學生的經典必讀書。這本《大審判》則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書”,帶領普通讀者進入法學的世界中,跟随着作者廣博深厚的積澱和洞若觀火的見解觀察大審判背後的社會變遷。

<h3>《一把海貝:從奴隸貿易興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BBC紀錄片《非洲》中呈現的壯美自然風景或許正展現了人們對非洲的直覺印象甚至全部認知。人們對非洲的曆史知之甚少,史書對它的書寫經常從人類的起源地直接跳到奴隸貿易時期——它常常作為西方大航海時代的他者而存在,中間的幾萬年缺失了,這一現象同根深蒂固的文明等級論相關。西方學界曾一度将非西方世界塑造為沒有曆史的社會,是等待西方世界發掘的原始部落。《一把海貝》一書從非洲社會内部進入,挖掘其長時間段的曆史,緻力于打破人們對西非既有的偏見,也撕破歐洲人自封的“非洲拯救者”形象。

本書分為兩部分,首先探索15世紀葡萄牙的“發現之旅”之前,西非的戰争、貿易、宗教信仰、權力的展示以及藝術品的創造。作者認為不同于以往的認知,西非社會很早就存在着動态的經濟架構和複雜的貿易模式,至遲在1000年前後,西非已與基督教歐洲和穆斯林世界進行黃金貿易。以1680年為界,本書的後半部分着重讨論近代的奴隸貿易時期西非與世界的關系,西非不僅向世界輸出奴隸,也傳播谷物種植、圍欄和醫藥等技術,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這也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作者關照現實,在探索了歐非貿易如何破壞了非洲本地的商業體系,非洲如何堕入殖民時代之後,着重分析西非國家在國家失敗、暴力、腐敗、軍事意識形态的合力下,各王國走上的不盡相同的革命之路。

本書作者托比·格林是英國曆史學家,倫敦國王學院葡語非洲曆史和文化進階講師。譯者郭建龍,自由作家,社會觀察家,曾寫作曆史《汴京之圍》《中央帝國的财政密碼》等書,2020年最新出版《穿越非洲兩百年》一書,通過遊走、觀察和研究的方式探索非洲。

<h3>《風景入畫》</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梵高的作品常以物或風景為主要題材,而實際在西方藝術史上,風景曾長期處于主流畫家的視野之外,它們隻是作為背景存在:在歐洲藝術最鼎盛的帕台農神廟時代和沙特爾大教堂時代,風景畫尚未出現;在喬托和米開朗基羅看來,風景與正題無關的;在中世紀的一些嚴格的基督教教徒看來,事物的有害性與其能愉悅的感官數量成正比,自然不值得欣賞。隻有到了17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們才為風景而畫風景,而後風景畫逐漸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并創造了嶄新的美學體系。

《風景入畫》一書展示了西方風景畫演變的動态曆史過程,前半部從理論層面上探讨風景如何成為圖像表現的手段,分析了風景畫如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在後半部分,作者以19世紀的繪畫為例進行畫作欣賞。實際上,風景入畫的程序不僅僅關乎藝術,也是思想的觀念的轉變。它關乎人們如何看待自然,對自然的信仰如何形成以及人類藝術如何走到今天。作者認為,如果對19世紀的藝術沒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就不可能對當代繪畫給予評估。

本書作者肯尼斯·克拉克,藝術史家、作家、策展人,30歲即出任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1969年,随着第一部關于藝術的大型彩色電視紀錄片《文明》的面世,他的知名度進一步被打開,英國泰特美術館将其稱為“具有世紀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大家”。

<h3>《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學漫步》</h3>

書寫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戰争不入正典?| 一周新書推薦

學習哲學一定要從晦澀難懂的術語開始麼,亦或非得從古希臘的思想家開始追溯?哲學博士安東尼·麥高恩的答案是“不”,你可以在和狗狗遛彎時領會哲學。對于喜愛哲學的愛狗人士來說,《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學漫步》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這本書中,作者模仿亞裡士多德邊漫步邊教學的方式,以十二次遛狗過程中的所思所想串聯起哲學讨論中的若幹核心問題。

作為一本哲學入門書籍,讀者可能并不能從中建立一套完整無缺的哲學體系,但是它會教你如何用哲學思考。作者從“什麼是好狗狗,什麼是壞狗狗”的問題延伸到什麼是好的生活;從狗狗搶骨頭當中思考什麼是對與錯,蘇格拉底和尼采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在途徑荒野公園時追溯斯多葛派哲學家克呂西波斯的悖論和困惑。正如漫步一般,作者可能時常會從筆直的大路上偏離,進入到羊腸小道,那裡亦别有洞天。诙諧俏皮的語言背後,作者所思考的哲學命題并不輕松。倫理學、道德哲學、自由意志、邏輯學、形而上學、上帝是否存在等哲學命題悉數登場,沿着他提出的線索走下去,你會發現哲學與生活如此緊密。

這本和狗狗的談話錄,實際是寫作者的孤獨自白,是他對其曲折人生的不懈追問。安東尼·麥高恩當過夜總會保镖、記者、公務員、大學導師。2020年憑《雲雀》一書獲得了卡内基文學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