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媒反思,為什麼諾貝爾獎級别的科學家都以中國為目标?選擇“想繼續研究”的答案是中國以“科學技術強國”為目标的中國,朦胧的“科學技術立國”日本

作者:實戰數字化

日媒反思,日本的諾貝爾獎級别的科學家都去哪裡了?

“又是日本人的壯舉”!

10月,真鍋淑郎先生(90歲)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實體學獎之後,也許有很多人會這麼想。但是現在知道這個表達不正确了。

日媒反思,為什麼諾貝爾獎級别的科學家都以中國為目标?選擇“想繼續研究”的答案是中國以“科學技術強國”為目标的中國,朦胧的“科學技術立國”日本

據日媒連日報道,日本出身的真鍋淑郎先生因對氣候變化的研究特别癡迷,離開日本選擇去美國研究,并取得美國國籍,是“日裔美國人”。

實際上在真鍋獲獎的一個月前,媒體就有報道諾貝爾化學獎候補的日大學學家到中國的消息,并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作為“光觸媒”研究的第一人而為人熟知的東京理科大學原校長藤島昭先生(79歲),目前就職于中國的上海理工大學。“光觸媒”是利用光的能量促進化學反應的東西,作為環境淨化和除去病毒也能有效利用的技術而受到關注。另外,上海還有另一位期待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禦子柴克彥先生(76歲)是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的教授。腦神經科學家禦子柴被認為是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候補。

選擇中國作為活動場所的兩人無疑是日本引以為豪的研究專家。甚至感慨“不,不隻是這兩個人吧”。很多并不廣為人知,其他科學家前往中國進行研究。為什麼日本的科學家要去中國。

2年前,我們向将研究所轉移到深圳大學的混凝土工程等專家上田多門教授(67歲)提出了疑問。

日媒反思,為什麼諾貝爾獎級别的科學家都以中國為目标?選擇“想繼續研究”的答案是中國以“科學技術強國”為目标的中國,朦胧的“科學技術立國”日本

身為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的上田先生,内定為有着超過100年曆史的土木學會的下任會長。他同時也是日本土木界的泰鬥。

但是,在作為會長候選人時,在學會上的讨論中,也有部分人擔心上田先生将研究所轉移到中國。盡管如此,還是被推選為下一任會長候選人。上田這樣說明“作為土木學會來說,亞洲中作為上司人的大國,也就是說必須要和中國、印度更加親密,這是基本的立場”。

話說回來,上田教授為什麼決定把研究所移到中國去呢?理由是“北海道大學65歲退休年齡逼近的契機”這樣簡單地回答,上田先生還想繼續研究。

但是日本沒有退休後也能繼續研究的環境。“正好當時,深圳大學邀請我,是以我就決定了。雖然泰國的高等大學也向我打招呼了,但是深圳大學的研究環境很好,是以是心目中理想的地方”。現在,上田先生的身邊擺放着日本大學無法具備的規模的實驗裝置和在日本買不到的高額裝置。

據說周圍的研究人員的品質高也是很大的理由之一。

正如上田教授所說,中國大學的優秀裝置和優秀人才足以吸引日本等海外科學家。支撐着這個充實的研究環境的是不斷上升的中國的研究開發費用。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直轄的研究機構的總結,中國的研究開發費從2000年開始的20年間擴大到了約13倍,是主要國家中增長最快的。2019年日元約為53兆日元(人民币3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0.8%。雖然美國63兆日元(人民币3.55萬億元)一直保持着首位的寶座,但确實很接近。我國提出要加強科學技術力量,今後這種勢頭還會繼續下去吧。

日媒反思,為什麼諾貝爾獎級别的科學家都以中國為目标?選擇“想繼續研究”的答案是中國以“科學技術強國”為目标的中國,朦胧的“科學技術立國”日本

與此相對,日本的研究開發費基本持平,2019年約19兆日元(人民币1萬億元),僅占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且令人在意的是,作為研究人員之一的博士課程升學率的減少也沒有得到重視。在中國或者歐美,博士課程在籍者的工資是從所屬研究機構支付的,但是日本現在還必須向大學支付學費,這早就被視為問題。相比較得出的就是這20年間地位相對下降、逐漸模糊的“科學技術立國”的姿态。

但是,圍繞像上田教授等人那樣的科學家移籍到中國一事,批評性的論調也很引人注目。有相關人士這樣反駁。“就土木領域而言,并不是對日本不利。已經被中國超越的方面很多,和中國一起努力的話,能将日本沒有的技術再應用到日本的情況比較大。”。

在土木領域,早在20年前,上田教授就感覺到中國大學的裝置要比日本優秀,研究正在進行中。當然,在與安全保障相關的新技術開發等研究領域資訊管理也很重要。技術和資訊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在中國等先進的技術等作為參考而緻力于技術革新?

上田教授還指出,移居海外的科學家和日本的大學進行國際共同研究,可以提高研究的品質。在各國研究實力的名額“論文引用數”中,日本的排名有所下降,但是與海外建立網絡也有助于提高世界評價。

日媒反思:要想“實作科學技術立國”。對于“促進人才培養,形成世界最高水準的研究大學”這一目标,應該沒有異議吧。在資金方面強化研究基本盤的“大學基金”政策目前似乎備受矚目,日本的大學是否能被認為是優秀科學家和世界富有魅力的研究場所,今後的具體對策将被質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