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譯文社取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古爾納十部作品中文版權

作者:燕趙都市報

阿拉伯裔坦尚尼亞旅英小說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此前,這位“冷門作家”作品僅以一兩個短篇的形式與中國讀者見面。在諾獎消息公布後,上海譯文出版社迅速反應,并取得了古爾納十部作品的中文簡體翻譯出版權。

上海譯文社取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古爾納十部作品中文版權

古爾納于1948年出生在東非海岸附近的桑給巴爾島,1968年他以學生的身份來到英國,并用英文寫作。他不僅是小說家,也是一位文學研究者,曾在肯特大學擔任英語教授,退休後擔任文學雜志《瓦薩非瑞》的顧問委員會成員,現居坎特伯雷。2021年,“因為他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影響,以及對身處于不同文化夾縫中難民處境毫不妥協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爾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并受到廣泛關注。

上海譯文出版社取得古爾納十部作品的中文簡體翻譯出版權,包括《離别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朝聖者之路》(pilgrims way 1988)、《多蒂》(dottie 1990)、《天堂》(paradise 1994)、《贊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 1996)、《海邊故事》(by the sea 2001)、《遺棄》(desertion 2005)、《最後的禮物》(the last gift 2011)、《礫心》(gravel heart 2017)、《來世》(afterlives 2020)(中文書名為暫定)。其中,《天堂》入圍1994年布克小說獎,《遺棄》入圍2006年聯邦作家獎。

上海譯文社取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古爾納十部作品中文版權

古爾納十分關注非洲殖民曆史,以及非裔在英國的經曆以及身份認同話題。他筆下的主人公大多因進入新的社會環境,導緻了其原有的社會身份與自我認同的破碎。古爾納的前三部小說《離别的記憶》(1987)、《朝聖者之路》(1988)和《多蒂》(1990)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當代英國移民者的移民經曆,《多蒂》以二戰後倫敦的一位女子的悲慘遭遇為叙事主體,是古爾納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小說。第四部小說《天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東非殖民時期為背景,作品頗具奇幻色彩,展示了非洲大地的社會生态。

(燕都融媒體記者宋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