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潮|中國海軍第一次遠航去南極就遭遇主機爆缸,怎麼辦?

作者:文彙網
百年潮|中國海軍第一次遠航去南極就遭遇主機爆缸,怎麼辦?

12月26日,登上南極洲的第一批中國海軍官兵

1984年11月20日清晨,上海港外高橋碼頭彩旗招展、鼓樂齊鳴,整裝待發的海軍官兵和考察隊員們有序地站在“j121” 船和“向陽紅10号”甲闆上,精神抖擻地眺望着碼頭歡送的人群,深情地向親友告别。代表海軍、國家海洋局和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前來送行的李耀文、羅钰如、 武衡分别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一個镌刻着鄧小平“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題詞的銅匾、一塊“中國南極長城站” 銀質站标牌,授予考察編隊代表。

10時整, 随着一聲汽笛長鳴,兩船徐徐離開碼頭, 開始了中華民族征服南極的航程。多年後,編隊副總指揮趙國臣憶及此行時說:“劉華清司令員出國通路前召見了我。他說,這是海軍成立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遠航,不單航程遠,還要開辟新航線。你的任務就是‘順利地開出去, 安全地傳回來’。乍一聽,這要求不高, 是起碼的,實則要做到并不容易,航程太複雜了,可謂一路險象環生。”

11月22日淩晨,考察編隊在長江口外錨地進行最後一次油水補給後剛剛起航,指揮組就接到“j121”船氣象室報告:因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影響,當年第19号台風正向編隊預定通過的方向移動,陣風将達12級。同時,第20号台風正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于是,編隊指揮組果斷決定改變由宮古海峽出島鍊的計劃, 掉頭向北穿越日本寶島、橫當島水道,而後再由關島以南進入原計劃航線。雖然躲過了台風中心,但風力仍有八九級之大。在天崩地裂似的風浪中,“j121”船和“向陽紅10 号”兩艘萬噸巨輪就像小舢闆一 樣随着波峰浪谷旋轉颠簸。考察隊員不必說,“j121”船的海軍官兵也像喝醉酒一 樣頭暈目眩、連續嘔吐、吃不下飯、睡不成覺。但是,大家一步都沒有離開自己的戰鬥崗位,有人甚至堅持爬着檢查機器······經過兩晝夜艱難行進,編隊終于擺脫了台風的威脅。

海軍官兵還沒來得及松口氣,一個更嚴峻的考驗又擺在面前。11月25日淩晨,全速行進中的“j121”船主機艙裡突然傳出一聲巨響,右主機第一缸活塞冷卻管支架斷了,冷卻水霎時成傘狀猛烈噴射。主機班長高興洲迅速沖上去拉起制動閥,并冒着70攝氏度的高溫鑽進曲軸箱, 從滑油裡撈出水拉管和支架。聞訊趕來的“j121”船上司和指揮組成員都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支架已斷成幾截!幾個月來,考察編隊召開了無數次裝備故障分析會,制訂了幾十個預案,但怎麼也沒料到會發生這種問題,而船上根本沒有可以更換的備件。

支架修複不了,右主機就無法啟動, 船怎麼走?海軍指揮組立即召開緊急會 議,“j121”船上司、機電部門、随行專家集思廣益。有人建議将右主機關閉,隻用一台主機航行,但當即被大家否定了。一萬多海裡的航程剛剛走了1/6,如果 “單腿跑”,啥時能到南極?萬一12月底以前到不了,就有可能無法完成建站任務。有人提出傳回上海修複,大家也感到不妥。考察編隊此時距離上海已有2000多海裡,往返需要五六天,時間來不及。還有人提議就近到外國港口搶修,但大家分析了一下,也覺得行不通。距離最近的關島尚有400多海裡,單車航行至少需要兩天,還要電告北京海軍機關,通過國家外事部門疏通、交涉······可是無論怎樣,如果隻是因為“j121”船主機故障就使已經公之于世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歸于失敗,影響實在太大了!議論到最後,“j121”船機電長徐兆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幹脆封缸航行!

封缸航行,即封閉活塞冷卻管支架斷裂的右主機第一缸(停止對氣缸供油), 用其餘八缸繼續航行。這種做法理論上有依據,實踐中卻無記載,在中國海軍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前方尚有長達一萬海裡的路程,即使順利也要航行20天,考慮到滿船建站物資和308名官兵的安危,一旦封缸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要想確定按時到達南極、完成建站考察任務,也隻有這一條路了。權衡各種利害後,趙國臣毅然拍闆:傾力一搏,封缸過大洋!決心下定,立即給北京海軍機關發報:一、 封缸航行,邊走邊看;二、請派人把備件送到阿根廷烏斯懷亞港,以保證駛抵南極前将主機修好。

11月25日是一個星期天,剛剛率團訪英歸來的劉華清在家中接到考察編隊的電報,當即趕到海軍作戰指揮所。他仔細聽取機關業務部門意見,與大家探讨了封缸航行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後,他明确表示:這樣做有風險,但建站時間一耽擱就是一年,影響太大。既然指揮組決定這樣做,就要相信他們的能力,回電同意指揮組意見!接到回電後,“j121”船立即投入封缸戰鬥。趙國臣親自指揮,機電部門官兵通力協作,輪番鑽進60多攝氏度的曲軸箱裡搶修。經過四個多小時奮戰,封缸成功,右主機恢複正常運轉。當天下午,“j121”船重新開動,與“向陽紅10号” 一起按照既定航線破浪前進。

12月1日,考察編隊駛抵赤道海域。天剛亮,海軍官兵就聚集在甲闆上。8時5分,“j121”船衛星導航儀螢幕上緯度訓示顯示為“0”,船長于德慶當即拉響汽笛。接着,一發綠色信号彈騰空而起,大家熱烈歡呼、鼓掌,甲闆上沸騰了!海軍指揮組把準備好的“過赤道紀念狀”發到官兵們手裡。是時,“向陽紅10号”上也熱鬧非凡。有的考察隊員把準備好的漂流瓶投向大海,不少人激動地在甲闆上歡呼、舞蹈、高歌。

但是,進入南半球不久,“向陽紅10号”的主機也發生了意外故障。在編隊指揮組的組織上司和海軍官兵的積極配合下,“向陽紅10号”就地停泊搶修了兩晝夜,終于将故障排除。考察編隊拔錨,繼續向南挺進。

12月12日中午,考察編隊進抵南緯40度,開始進入西風帶。所謂西風帶是指南緯40度至55度之間的海域,這裡終年刮着偏西大風,翻滾着滔天巨浪,曾使若幹探險家樯傾楫摧、葬身大海,被稱為 “咆哮西風帶”。行前動員時,“西風帶” 是一個被反複提到的名詞,對這裡的狂風惡浪,大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事到臨頭,險惡程度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新華社随船記者邱為民在記述編隊通過西風帶的文稿中寫道:

記者在船上看到,那城樓般高大的湧浪,鋪天蓋地向船隊撲來,一會兒好像要把萬噸巨輪吞沒,一會兒把船體高高抛起。“向陽紅10 号”考察船和“j121”打撈救生船在驚濤駭浪中颠簸搖晃,船體欲傾,舷壁欲裂。人在船上行走,時而如爬山,時而似下坡;有的下班睡覺的水手從床上被抛落床下;夥房煮飯,蒸盆裡的水因搖晃外溢,使蒸出來的飯都是夾生的;開飯時,餐廳裡一桌桌飯菜,東滑西倒,互相碰撞,就連裝滿菜湯的大鐵桶, 也被搖晃得從這邊飛滑到那邊,撞到艙壁上,發出轟隆的震響,濺出的菜湯直噴艙頂······飯吃不成,覺更睡不成。夜裡,人躺在床上,随着船體的劇烈搖擺,不停地左右滾動,一不小心,就會從床上栽下來。官兵們隻好緊緊抓住床邊的木闆,眼睜睜熬到天亮······

經過六天艱難行進,編隊終于穿過了西風帶。12月19日上午,在茫茫大洋上搏擊跋涉了一個月的“j121”船和“向陽紅10 号”順利抵達南美洲,駛進阿根廷烏斯懷亞港。當阿根廷引水員登船為編隊領航時,“j121”船官兵長長松了一口氣, 封缸航行成功了!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新紀錄由此誕生——連續封缸航行26天, 航程長達一萬海裡。

烏斯懷亞市是地球最南端的城市,由此到南極洲隻有800公裡了。考察編隊在這裡受到阿根廷海軍熱烈歡迎,當地海軍上司陪同中國海軍官兵和考察隊員參觀烏斯懷亞市容和近郊的國家自然公園,兩國海軍官兵還進行了親切的交流。阿根廷海軍基地司令員對中國考察編隊開辟航線、 橫跨大洋深表欽佩。特别是當聽說“j121” 船封缸航行一萬海裡時,阿根廷海軍官兵連連贊歎“了不起”。“j121”船機電部門的官兵沒能與大家一起參加遊覽和交流活動,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将國内空運來的新主機冷卻管支架安裝好,并進行了相應的試驗。“向陽紅10号”也進行了油水補給。

12月23日中午,中國南極考察編隊兩船在阿根廷海軍軍樂隊雄壯的歡送樂曲聲中起航,向德雷克海峽挺進。德雷克海峽位于南美洲合恩角與南極半島之間,是進入南極的最後一關。受南極風暴影響, 這裡終年狂風不斷、水深浪高。數十年來,曾有多個國家赴南極探險的船隻在此處被風浪吞沒,以至于人們将其稱為“陰陽關”“航海家墳墓”。經過精準測算,海軍随船氣象專家彭邦安等人調整航行時間,使考察編隊巧妙避開風暴襲擊,順利通過德雷克海峽。

駛出德雷克海峽,便進入了南極海域。這裡氣溫驟降,海面上形狀各異的巨大冰山随浪濤沉浮、搖擺、旋轉。由于 “j121”船和“向陽紅10号”都沒有破冰能力,為避免與冰山相撞,編隊降低航速,船首和駕駛室兩側加派瞭望更,導航雷達和聲呐開始全時工作。“j121”船上司和操作員明白,任何疏忽都可能招緻船毀人亡。不過,眼前的險境和奇景似乎都與海軍航海實習隊的官兵無關。為争取時間、加快建站物資卸運速度,他們成立了兩個突擊隊,并開始對官兵的技術能力展開調查摸底。

12月26日淩晨,中國南極考察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遠洋航行,終于勝利抵達目的地——南極洲喬治王島海面。海軍 “j121”船和“向陽紅10号”分别抛錨駐泊在喬治王島民防灣内相距不遠的唐薩穆埃爾灣和阿德雷灣。

百年潮|中國海軍第一次遠航去南極就遭遇主機爆缸,怎麼辦?

作者:吳殿卿(海政編研室原主任,海軍大校)

編輯:衛中

本文原刊于《百年潮》雜志2021年第2期,原标題《中國海軍與南極破冰之旅》,經中共黨史出版社公号授權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