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幸存的"永樂經典"隻有4%,為什麼還值得這座城市?

作者:中國新聞周刊

"永樂節":曲折的回程之路

記者/于偉

發表于2021.6.21, 1000期 《中國新聞周刊》

幸存的"永樂經典"隻有4%,為什麼還值得這座城市?

(6月8日,讀者在國家圖書館全景美術館觀看永樂節。圖/IC)

近年來首次亮相的九卷《永樂》自6月以來一直在國家圖書館展出。這些"永樂經典"風化了,有的在清代被漢林官祇從宮内偷來,後來進入古董市場;每一本《永樂經典》都是一本孤獨的書,價值之城。

清朝末期以後,《永樂大書》就像一個沉淪在地上的史前遺址,世界上有多少書,散落在哪兒,誰也說不出來。新的零卷不時被"考古發掘",并出現在圖書館,拍賣行,收藏家手中,甚至農民的家中。

目前,世界知名的"永樂節"共有400多冊,部分零卷存活,與整屆11095卷相比,還不到現有4%。這些零卷由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中國241家,日本60家,美國53家,英國51家,德國5家,越南4家,愛爾蘭3家。

《永樂》彙集了明初的7.8萬冊藏書,是學者們的古寶,研究價值無與倫比。在現有的4%中,大量古代"孤書"被搶救,至少有600種遺失的書籍被重新認定。

為了充分發揮大書的研究價值,前皇帝的私人收藏,以收藏整理、影印和出版的方式走進了老百姓的家中,曆時近一個世紀。目前,全國地圖正在開發"永樂節"資料庫,使盛大祭典上線。

回頭路

2020年7月7日,兩本《永樂》在巴黎一家拍賣行展出,淨價為640萬歐元,由一位中國收藏家支付。這是世界在6年後發現"永樂經典"的零卷。

《永樂之書》上一次出現是在2014年,地點是洛杉矶的漢廷頓圖書館。當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圖書館館長陳素得知後,他把照片發給了中國文物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紅燕,請她幫忙确認。初步判斷是原文,正好是敦煌古圖書館文獻組組長劉波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參觀,專程去漢廷頓圖書館,來考察這本書。

幸存的"永樂經典"隻有4%,為什麼還值得這座城市?

(2014年,"永樂經典"在美國洛杉矶漢廷頓圖書館的藏書中被發現。圖/新)

"封面經過修改,還用黃色硬皮,外觀貼近,内容正确。這些功能與真實功能完全相同,看到它們我非常興奮。劉波回憶起《中國新聞周刊》。這本書是1968年由一位前往中國的美國傳教士的女兒捐贈的,但博物館裡沒有人懂中文,它一直留在倉庫裡,直到聘請了中國圖書館員楊麗偉才被發現。

陳紅燕說,"永樂"的鑒别并不算太難,因為每本書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卷号,搜尋目錄就能知道。對取景也有嚴格的标準,使用專用紙,這些特征更容易判斷。近年來,有人曾持有"大經典"的希望捐贈給全國地圖,打開的書大小不對,一看就知道不是原作。

2007年11月,啟動《中國古物保護計劃》,專家組到各地對古籍進行監督核實,陳紅岩擔任國家文物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那一年,在上海考察時,我遇到了加拿大華裔袁偉文,他帶回了一本他藏起來的書。國家地圖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進行了4次鑒定,認定為真品。

"每一本書都令人興奮,就像上帝的旨意一樣,開始古籍普查真是太驚喜了。陳紅豔回憶道。這本書是"模型"押韻"湖"書,一卷三卷(卷2272-2274),以及兩本"湖"書的原始收藏(第2270-2271卷,第2275-2276卷)。該卷于2013年10月正式錄入藏族地圖,是目前藏國地圖的最新卷。

這本書于1983年被發現,具有戲劇性。那一年,山東省農民孫宏基在縣文化博物館的牆上看到了"永樂經典",發現表弟孫紅林家的古籍非常相似,于是他寫信向北京圖書館彙報。這本名為《天地之腳》(書頁上下部的空白部分)被剪下來,以夾住鞋子樣本。雖然農婦是文盲,但從祖先對傳統崇拜紙的攻擊出發,使文字内容得以完整儲存,再經國家地圖收藏和修複。

20多年來一直研究群組織永樂經典的古代專家張晨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盛大祭的出現"令人不滿意"。

1974年,中國圖書局編輯張晨石被賦予了一項特殊任務:組織近年來新發現的《永樂經典》零卷,影印出版。20世紀60年代,目錄版畫家王忠民等人抄襲出版了當時存在的730卷《永樂經典》,然後又出版了一本新的零卷書。

當時,中國與外國的交流很少,與外國收藏家和個人的聯系必須通過外交部進行。想看和影印國外收藏的盛大經典,難度大。

有一年,張晨石聽說日本有一本書,具體資訊不詳,去日本拜訪了一些朋友的詢問,沒有結果。幾年後,複旦大學教授張培恒去日本探望,執着的張晨石請他幫忙。這卷書剛影印出版,張培恒訂了一本書帶回來,多年後,張晨石終于看到了這本書。

1986年,張晨石收集編纂了一份新的零卷影印本出版,他花了12年時間,為影印版增藏了67卷。

生命線有很多

《永樂法典》的編纂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其散亂、破壞性的曆史已有200多年。令人慚愧的是,《大書》的編纂是寄托在太平時代的理想之上的,最後的損失反映了這個國家破碎家庭的背景。這本偉大書的命運,幾乎是國家命運的縮影。

1403年,明成祖說,在皇帝上任的第一年,為了消除"和平之戰"之後的不公,他希望文化籠子裡的人,下令編纂一本大書。這本龐大的藏書7.8萬冊,2000多人參與,共11095冊,22877冊,3.7億字,被命名為《永樂大書》。

盛大的祭典一直深陷紫禁城,真正的皇帝隻有弘基和嘉靖兩位。賈景帝真的很喜歡這個節日,經常把一兩本書放在書桌上看。由于擔心被大火燒毀,他甚至下令重新錄制,這是一次為期六年的重新錄制,提前三個月完成。後來有傳言說,永樂年原作被帶入明永陵埋葬,因為既然副本被重新記錄,原件無處可見,現在大段落都是嘉靖抄本。除了"随葬"之外,還有很多關于原作下落的傳聞,比如多年來在紫禁城大火中焚燒,在李子成縱火宮中焚燒,以及藏在"皇家檔案館"的禦史牆厚達6米等等。目前,被李子成燒焦的猜測是主流觀點。

嘉靖抄襲也是一條終生之路。清代時,書抄本存放在漢林府的一個亭子裡,從此,大臣們借閱了偉大的書籍,偉大的書籍一個接一個地被盜和丢失。五十年後,乾隆修複"四書"時,不見了一千多本;嘉慶、桃光年代,當使用偉大的經典《全唐》和《大慶統一》時,被官員廣泛竊取;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漢林大院成為戰場,剩下的經典作品大部分被燒毀,在廢墟中發現了數十份副本。不被利用的入侵者用大代碼取代了磚塊,建造了防禦工事,甚至制造了馬槽。稍微了解一下古籍的價值再趁趁搶,而英國駐漢林閣的大使館要接近水底,收入最多。

被英法軍官搶掠的"WingLe Classic"成為盛大祭品散布在國外的主要場所。

1996年,聽說英國和愛爾蘭有了新的零字書,古代專家張晨石前往兩國實地考察。一位英國漢學家告訴他,這些經典一直存在于老房子的閣樓上,幾十年來沒人問,沒人知道價值,然後老人死了,後來老東西被清理幹淨了。2014年在漢廷頓圖書館發現的書也是如此。這本書于 1900 年由美國傳教士約瑟夫·懷廷 (Joseph Whiting) 從中國帶回,60 多年後由他的女兒與其他書籍一起捐贈給亨廷頓圖書館,為期 114 年。

清朝滅亡後,《永樂大書》的國家收藏始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作為一名公務員,魯迅也為永樂經典的國有化做出了貢獻。

清末年,僅存的64卷《永樂大法典》由内閣和翰林書院院長魯潤軒私下安置在家中。民國成立後,魯迅成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長,圖書館是他負責的事務之一。1912年7月,他多次要求陸潤宇将藏書送入藏師圖書館,這是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的開始。

通過政府調撥、海外返還、藏品捐贈、購買等方式,國家圖書館不斷豐富"永樂大祭"的藏品,至今共藏224冊(其中62冊暫存台灣),是國内外最大的"永樂盛典"藏品。自1912年以來最大的收藏品于1954年由蘇聯中央列甯圖書館以52卷歸還。

幸存的"永樂經典"隻有4%,為什麼還值得這座城市?

(6月1日,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博物館)組織的"珍珠與鶴的再創造——永樂的回歸與再造"展覽中,從業人員通過情景喜劇向孩子們講述了永樂格蘭德的故事。圖/IC)

搶救丢失的古籍

《永樂經典》這類書籍,對後代來說具有重要功能,就是編纂古籍。大書會是明朝皇家圖書館——文元閣收藏的藏書,但文元閣收藏的藏書到月曆年,已經"十不一"了,清康熙的歲月已經很少了。

"古籍印刷少了,隻有富人才有,一旦發生火災、戰争等,就更容易丢了。張說。而這本書就像一個流動圖書館,儲存着這些缺失的古籍的内容,《24史》是"老五代史"之一,就是靠《永樂大書》來找回。

《古五代史》編纂于北宋初期,清初已經完全失傳,乾隆年代靠《永樂大書》"得到89%"。1784年,《古五代史》在《寺書》上發表,被列為鄭史"二十四史"之一。不過,據曆史學家陳偉介紹,清人民編纂《老五代史》出于政治意圖也有被篡改的現象。

清代編纂的另一本大型書籍《四書圖書館書》,是依托《永樂大法典》系列古籍巅峰,由部66種、曆史系41種、分部103種,收藏的175種被搶救出來。盡管如此,原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力也批評道:"宋元以來已經去世的書,雖然靠傳播,但當時的編輯,還是有很多遺漏。"

從那時起,從《大書》中搶救出的古籍的工作仍在繼續。例如,在國家圖書館任職的苗先生,出版了《曾志三卷》、《明永樂順天夫志》等,趙萬禮編纂了《陳氏年鑒》、《元統一》《席仁貴的遼事》等。

2004年,張晨石與幾位學者合編出版了《永樂大書《方志》,系列全部遺失的《方志》,共900餘種,對于研究宋元明初史文獻、語言哲學具有重要價值。張晨石還錄制了幾部有趣的民間作品,如宋代啟蒙書《黃金故事》,專門記錄過去的典故,後來發表在《孟山都的融合》中,以及元朝的《網發筆記》,這是民間知識分子記錄的關于理發的有趣故事。永樂經典的特點是包羅萬象,大量民間書籍也包括在内,收集了"百年曆史的一個子集,如天文學,地理學,陰陽,醫學,僧侶,技能。

在2013年收集的《湖》一書中,學者們收集了22位元代詩人的26首詩。本卷包含"湖"字詩,主要出自唐宋詩集26首,甚至作為元代詩集,"全元詩"也不包括在内。

《永樂經典》的收藏難度很大,主要靠運氣。這主要是因為《守則》的編纂很特别,不是現成的書一起,而是把各種書拆開再編輯,分類是根據韻律和文字。即"以押韻為大綱,以詞系",每個詞分類收集與該詞相關的各種資訊。"比如《湖》書下有'東湖'條目,抄襲各種方直立關于東湖的記錄,然後抄襲各種關于東湖的詩篇等等,都分頭換面了。張說。詩人的所有詩歌都将分散在不同的條目下。

張晨石認為,這給今後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東方一段西,要拼湊起來是很困難的。"是以收藏的古籍大部分遺骸,整本書很難拿到。

1951年,收藏家周淑軒向國家捐贈了一本《杭》韻律,從中記錄了兩本完整的書籍,這是一個奇迹。這兩本小書《都市勝利》《西湖老人的繁榮》分别署名《灌溉花園内墩》和《西湖老人》,分别記錄了南宋杭州市的風俗和文學,全部收錄。張晨石認為,從内容上看,這兩位作者都不是普通市民,生活奢侈,經常去私家園林,宮廷的殿堂也是心裡,可能是皇室成員。後來發現元代的筆記有記載,"灌溉花園内頓"确實是姓趙。

這個例子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它造成了很多錯誤,"當時的書作家先是從書中摘錄,然後再寫,嘉靖年份再重新記錄,清朝編纂的"四庫書"再抄本,每一本隻會增加誤差。比如唐代林寶的《元姓記》,記載了唐代名事,添加了很多名人事迹,後來又敗了。清朝修修"四本圖書館書"時系列有十卷,但明朝拆解七八卷後,記錄錯誤太多,四位圖書館朝臣一次,學者孫興印、洪穎和兩派又一次。到了近代,學者羅振宇用了唐代墓葬三派,然後餘仲英又用了四派,隻是把錯誤基本放好了。現在一些新的墓志銘已經被挖掘出來,我們可以繼續上學了。"張晨石說。

再造與重生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中國圖書局對全球永樂經典儲存狀況進行了三次調研,先是著名目錄版學者王忠民領銜,後兩次由張晨石領銜。調查結果從第一卷的730卷到第二卷的797卷不等,到2013年,第三次調查增加了21卷,400多卷和800卷。

總體趨勢是,找到新的零變得越來越困難。"它可能會在以後出現,但看到很多是不現實的。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文獻組組長劉波說,損失最大的年份是在乾隆和光緒之間,當時他們被翰林書院的官員偷走,從1萬到不到一千。當它在1900年被侵略者洗劫時,漢林之家隻有800多份副本,是以更多的經典作品留在了國内。

不過,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晟認為,在中國發現重大事件的可能性很小,重點應該放在八國聯盟所屬的八個國家身上。他告誡人們要使用一連串的書,比如蘇聯,它從大連圖書館拿走了55本,還歸還了52本,剩下的三本很可能還在那裡。越南河内遠東學院的四本原著下落不明,可能被帶到了法國。

在等待的同時,國家層面啟動了盛大電影節的影印出版工作,比以往的中國圖書局影印出版更大、更有力量。

2002年,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繼和呼籲全球機構制作該書的大份副本,并專注于影印和出版。"這是一個造福中國和世界學術界的重大事件,"任繼和倡議"希望全世界的藏書機構、收藏家集體努力,盛大慶典,承諾借用《永樂》原著提供攝影、制版、返還,讓這一文化遺産重新出現在世上,永遠挂着。

截至目前,國貿出版社已累計在國内外出版233冊,約占現有總冊的56%。其中,共出版了164本中國大陸現藏書,并提供了13位海外收藏家的69本供影印和出版。本刊物采用仿真影印、版面、線條、材質、取景等全仿嘉精文案的形式,幾個可以亂七八糟。

2002年左右,國貿還啟動了對音樂節的全面修複,為此定制了一個全新的書架。現在,書櫃裡有幾十個空抽屜,中國文物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紅燕說,這是為更多的歸還卷保留的,包括新的和回流的,以及62份台灣副本。

1933年,北方形勢趨緊,北平圖書館先後選用了《永樂大書》與宋源的精華、《明軒》等古籍南移,在上海公共特許權下儲存下來。上海淪陷後,部分圖書被運往美國存放,其中62卷《永樂大書》。1965年,這些逃過戰争的書被運往台灣,在那裡它們被暫時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有權仍歸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