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城市:依托大資料 貫徹以人為本

綠色、智慧成為目前城市建設的迫切訴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已經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重要的戰略方向。2017年年底,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居民,有望用上疊加了銀行卡、公交卡、居民健康卡等8項功能的“北京通”卡。6月8日,“北京通”亮相科博會“智慧北京展”。

智慧城市:依托大資料 貫徹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依托大資料 貫徹以人為本

“近年來北京市在大資料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積極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工業和資訊化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李冠宇說。

李冠宇表示,取得的成績是為了鋪就“新型的智慧城市發展路徑”,那麼,“新型”該如何了解?各地紛紛提出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的規劃,還有哪些挑戰?6月8日在京舉行的2017智慧城市論壇上,與會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解答。

建設智慧城市成“迫切訴求”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城鎮常駐人口大約7.9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57.35%,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面臨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和交通壓力,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通病凸顯,霧霾、交通擁堵、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沖突日益突出。

“綠色、智慧成為目前城市建設的迫切訴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已經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重要的戰略方向。”李冠宇說。

同時,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也需要依托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的資訊技術。智慧城市本身并沒有自己獨特的關鍵技術,而更多的是把很多新技術進行集中的展示,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和資訊化的有機結合體,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我國整個智慧城市的發展,大概從2011年開始,經曆了近七年的發展曆程。”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在介紹智慧城市發展曆史時說,從2014年開始,我國從國家層面陸續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在2014年出台了智慧城市的指導意見;2016年提出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在此後開展對新型智慧城市自評估的過程。

“有共性”也要因地制宜

從國際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來看,比較成熟的智慧城市已經部署了立體化、綜合型、完整感覺的模式,空、地、海全方位部署傳感與探索設施,實作了城市立體化模組化,形成虛拟投影。

“政府政務和資料的開放平台,在很多國家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做法,這樣除了資料本身讓大家知道以外,它還會提供一些開放的接口,讓群眾能夠直接參與到政府的一些決策和施政的過程。”王志勤說,開放體系能夠增強整個城市治理的能力。

在實施理念層面,發達國家為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更多是傾向低端、均等的公共服務。群眾可以通過電子化的手段參與到政府很多決策和決議。

“從國内外整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情況來看,其實有一些共性的方面。”王志勤說,各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是以各自選取的着力點不同。“總體來說首先要有一個比較堅實的資訊基礎設施,在這個基礎設施之上重點針對比如市政建設基礎設施實作智能化轉型。”

中國相對而言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建立很多集中式的一體化資料中心,是現在政府比較着力打造的基礎性設施。王志勤分析,“我們國家在各個城市的管理中非常有創新性地提出‘網格化’管理模式。資訊化發展之後,由單一的城市管理向綜合治理的網格化發展,由簡單的橫向管理模式發展為綜合資訊的監督。”

他還介紹了在國内根據城市群的發展,智慧城市存在不同模式:有的是所謂“大城市+大城市”群狼模式。比如像江蘇的智慧城市群,還有京津冀八協同和四項目協同協定,都充分展現了協同發展模式。

還有的是“大帶小”的“犀牛+鳥”模式。在廣東省就形成了廣州市等大城市協同一些小城市、特色小鎮這樣一種協同模式。包括杭州與雲栖小鎮、桐鄉市烏鎮協同等,都是互補協同的發展模式。

“‘十三五’期間國家把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提出要推進100個試點城市。最近又提出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特色智慧小鎮,要打造1000個特色智慧小鎮,這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一些發展目标和提法。”王志勤說。

迎接“十三五”的發展挑戰

智慧城市經曆了數字城市、無線城市之後來到第三個階段,這離不開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推動。

在應用層面,要實施政府的資訊和管理模式變革,雲計算和大資料是不可缺少的。雲計算改變了傳統的買軟體、硬體、伺服器資源的模式,而采用購買新的商業模式的做法。“這會為集約化地建立高效政務雲平台提供優質的服務。”王志勤說。

在有了雲平台和大資料之後,資訊的資源開放成為下一步關鍵要素。現在從中央層面來看非常重視對公共資訊資源的開放問題,在《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綱要》裡明确建立了公共資訊資源開放目錄,實作國家資料開放體系,穩步推進公共資訊資源開放共享問題。

針對資料方面的共享融合,則是人工智能等成為智慧城市進一步的延伸。如何做好智能化的決策?在杭州建立的“城市資料大腦”就是一例,政府利用開放的交通大資料資源,打通了網際網路、營運商、公共服務和政府之間的城市交通資料,城市攝像頭資源與交警資源等都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在車輛調控監控方面達到良好的效果,車輛通行的速率進一步提升。

“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建設,北京資訊化取得長足發展,在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市資訊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李軍在分析《北京市“十三五”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的規劃》時說。

同時面向“十三五”,北京有新的機遇和挑戰。“要達到國際一流資訊化發展水準,資訊服務能力方面切實保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時俱進的資訊化發展環境,打造可信可控可管資訊安全體系……這些挑戰都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李軍說。

北京市的總體目标是到2020年實作新型“智慧北京”,資訊化政策制度環境更加完善,資訊化整體發展水準邁入國際一流行業,資訊化成為融合創新更新發展的引擎。建成全球網際網路創新中心、兩化融合創新中心、大資料綜合實驗區和智慧城市示範區。

其他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紛紛向北京看齊,“要全面實作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目前看來,我們的短闆在于智能感覺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王志勤坦言。

“我們也希望各地政府下一步能夠加強頂層設計,通過高效采集和有效整合,深化政府資料應用,建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的管理機制,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管理模式的進步,更好地建設智慧城市。也希望企業界充分利用大資料人工智能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面向智慧城市的關鍵技術産品和解決方案,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産品和服務。”李冠宇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