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自2022年开年以来,已有20余家车企超40款车型宣布涨价,涨幅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小鹏、威马、特斯拉等品牌甚至多次涨价,Model Y高性能版累计涨幅达4.8万元人民币。

“涨价”“缺车”已成为新能源车市关键词,“汽扯扒谈”在走访时发现,尽管多品牌车型价格上调万元,依旧有许多消费者咨询购买新能源车型,但多数集中在给了很长时间“犹豫期”的品牌。

“涨价前一犹豫,结果直接涨了5000多,怕之后还涨价,早下单早踏实”,有消费者如此说道。

涨价后销售的“冰与火”

受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新车交付难传导至新能源汽车市场,车源少、交付期长成为困扰销售人员的难题。

“现在P7和P5平均交付周期差不多需要2-3个月,G3i车型交付周期则至少得有5个月。”一位小鹏汽车展厅工作人员表示,芯片和零部件等供应不足,导致了厂家产能大幅受限,交付周期也有了很长的延长,加之之前未交付的订单,形成了现在的情况。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此外,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现在不下单,之后交付的时间可能会更加延长,尤其是现在上海疫情导致的配套零部件停产,众多车企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可能取消,尽早购车比较划算。

除了小鹏之外,特斯拉也是受到上海疫情影响较大的品牌。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停产,何时复产尚未明确。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一位特斯拉直营店工作人员表示,订购Model 3基础版车型,交付时间已达半年以上,目前能最快交付的为Model Y基础版车型,但消费者也需等待至少3个月。相比之前平均2个月左右的交车周期,已经大幅延长。

一些涨价的品牌也迎来了销量的减少,有品牌销售表示,涨价之后基本单量快迎来“腰斩”,以前能有七八单,现在只有三四单了。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相比之下,一些给出了“犹豫期”的品牌则迎来了一定的订单爆发,尤其集中在像岚图这样的品牌,据销售人员表示,现在很多品牌都涨价了,但是岚图要到5月1日才涨,最近明显感觉看车的人多了,订单量也有上涨。

涨价潮未来或将持续蔓延

受原材料、芯片及核心零部件价格大幅上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自今年年初引发的新能源汽车涨价潮,已经从纯电动车型蔓延至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领域。

长城汽车表示,4月12日,长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WEY发布公告将对咖啡系部分DHT混动在售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5000-12000元,将在2022年4月15日零时起正式生效。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此外,领克、奇瑞也将旗下混动车型进行提价。

宝马中国也上调了旗下产品价格,涉及宝马3系、X3、X4、4系以及Z4共计五款车型价格和配置调整,价格上涨1600-11000元不等。奔驰也已宣布对旗下进口和国产汽车价格进行调整,根据车型不同,涨幅从1000元到12万元不等。

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整车,是各大车企在调价时强调的主要原因。

以新能源车为例,新能源汽车各部件成本对原材料依赖性较高。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而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碳酸锂去年以来价格一路高涨。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的主要材料锂,零部件的主要材料镍等原材料都在大幅涨价。业内普遍认为,电动汽车涨价受成本因素影响较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去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到如今的约50万元/吨,翻了近8倍。尽管由于厂商提前备货等原因,碳酸锂实际成交价格多数没有达到最高市价,但成本溢价依然可观。

现在不光是芯片、电池材料成本的持续上涨,像钢铁、橡胶、铝合金价格都在上涨。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彼得表示,受铑、钯、钢等全球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德国以及欧洲其它地区的宝马全系车型价格将上涨约3%。

在疫情的强压之下,行业整体供给迎来新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年内车企端的产品和电池大概率还会存在价格承压的情况。而传达到消费者端,则呈现出的是“涨价潮”。

未来车市产销压力将会相当之大,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汽车行业在今年或将踩下“刹车”。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The price increase is short of cars, and consumers are "buying or waiting" dilemma

Rea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