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作者:小幽不小忧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朋友说了件事,他同学娶了个富家女,车子房子都是她买的。一天他搭了个女子,还是坐副驾驶,大概留下什么蛛丝马迹,富家女发现后话不多说,立马把车子换了,说“脏了”,从此他同学“夹着尾巴做人”。朋友感慨,结婚是阶层跃升的捷径,但代价也蛮大的。

阶层跃升的途径很多,写作是其一,杰克·伦敦就是典型代表。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崇尚冒险,生活阅历极其丰富。

《马丁·伊登》发表于1909年,被认为是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成熟作品。

小说里再现了他的奋斗史,反映了他早年自学成才、坚持写作的过程。杰克·伦敦给主角安排了自杀结局,而他本人也因服用吗啡过量而早逝,终年40岁,令人唏嘘。

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跨阶层恋爱”幻灭的悲哀,看到了努力向上爬的艰辛过程,看到了名利双收之后的万念俱灰,看到了自毁的悲剧收场。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

马丁·伊登和罗丝·摩斯的相遇很戏剧化。

阿瑟(罗丝的弟弟)在渡轮上和醉醺醺的流氓产生冲突,马丁·伊登冲过去搭救他,和流氓打架并受了点伤。阿瑟为了感谢他的义举,邀请他去家里做客。于是,21岁的马丁·伊登,一个粗鲁水手,首次踏足上流社会的家庭,从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他对罗丝一见钟情。

“她是一个苍白、轻盈的人,长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她是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这般超凡脱俗的美,人间哪儿找得到呢!”

与此同时,罗丝也被马丁·伊登吸引了。他肌肉发达、体魄强健,身体满是伤疤和污垢;他说话不顾语法,活龙活现讲述他的水手生涯,像火山一样喷射着力量和勃勃生气。

以前,他是快乐自由的水手,喝酒、打架、找姑娘;现在,他爱上了罗丝,他决心向上爬,“必须获得美、才智和爱情”。

罗丝正在读大学,马丁·伊登向她请教该怎么着手学习。一来二往,他们来往密切了。罗丝没有爱情经验,野蛮不羁的马丁·伊登让她有种不自觉的驯服冲动,何况他进步神速,理解力强,给她力量感。

罗丝的父母没有反对他们来往,认为罗丝不会看上他。等到罗丝和马丁·伊登私定终身,她父母不以为然,也没对外宣布他们的订婚消息。父母认为女儿接触的男人太少了,所以才会动情。于是,他们频繁张罗宴会,邀请青年才俊出席。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马丁·伊登》电影剧照(2019年)

罗丝希望马丁·伊登进入父亲的事务所做律师,或者进入报馆做记者,找份“职业”,马丁·伊登拒绝了。他认定了写作方向,希望罗丝等上两年,让他做出成绩。

“她失望的原因是,她着手塑造的这个男人竟然不肯听人塑造。”

当马丁·伊登被小记者诬蔑成激进的社会党头目,他众叛亲离,罗丝写信和他决裂,并亲口承认是自愿离开他。

当马丁·伊登时来运转,成为当红作家,各路人马都来巴结,已经分手的罗丝请求复合。

马丁·伊登说,他和以前一模一样,作品早就写好了,但那时谁也不喜欢,都劝他找份工作,让他“改邪归正”。现在东西出版了,收获名声和金钱,竟使得罗丝爱的本质发生变化。

“他如今才明白,自己没有真正爱过她。他一向爱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罗丝,一个他一手创造的天仙,他自己的爱情诗里的那个光芒万丈的女神。那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小姐,罗丝,凡是资产阶级的弱点她全有,又怀着资产阶级那不可救药的褊狭心理,他可从来没有爱过。”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马丁·伊登》电影海报(2019年)

马丁·伊登身世坎坷,父母双亡,兄弟姐妹各奔西东,他从11岁母亲去世后就自己照顾自己。认识罗丝后,爱情成为马丁·伊登的上进动力。他开始注重清洁、整理仪容、学习礼节、努力戒烟戒酒,看了很多书,如饥似渴学习。

他出海八个月,在船上看完莎士比亚全集,突然想把出海的美景告诉罗丝、甚至大众,于是他诞生了写作的念头,并相信自己什么都干得成。

必须说,马丁·伊登投身写作、渴望成名、渴望跻身罗丝的阶层是为了爱情,而不是为了追求物质和地位。

他日以继夜写作,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文章一篇接一篇从他笔底下流出,投出去后一篇又一篇退回。随着时间流逝,他的钱越来越少,没有进账。

“他在黑暗中挣扎着,没人指点他,没人鼓励他,处处碰到叫人泄气的事。”

弹尽粮绝之际,马丁·伊登去职介所找工作,碰到乔埃·道生找洗衣匠,他答应了这份工作。他们两人在旅馆的小洗衣作坊里每天苦干十几个小时,累死累活。每个周日,乔埃都会去酒吧痛饮。

“我做牛做马地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就非喝个饱不可。要是不喝的话,我真怕会割破自己的喉管,或者在房子放一把火。”

繁重、机械化的工作榨干了他们所有活力,马丁·伊登疲乏不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也没精神去读书看报。

第三个月的周末,马丁·伊登第三次跟着乔埃去喝酒,喝得忘了一切。当清醒过来,他意识到不是喝酒的关系,而是干了这种活的关系。要往上爬,把自己变成牛马是不成的。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马丁·伊登辞去洗衣匠的工作,更加坚定写作的方向。他从姐姐葛特露家搬出来,从葡萄牙寡妇玛丽亚·西尔瓦手里租了一间小屋子,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严于自律,一天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

他背生词表,读成名作家的作品,用心找出作品成功的诀窍:关于叙述、解说、风格、观点、对比、警句等方面的诀窍,把这些列成表格来研究。他探索效果好又吸引人的表现手法、收集好词好句。

他不依靠运气和天才,不能容忍碰巧产生的效果,他的天性是“只有理解了以后,才能着手工作”。他不盲目苦干,他要弄明白各种道理,怎样的做法。

他了解到一些报刊难得考虑采用未经特约的外稿,他们刊登的东西多半是由专家权威执笔的特约稿件。

迫不得已,他动手写能卖钱作品了,“如同用机器制造的短篇小说”。稿件发表后又带来新问题:拖欠稿费或者稿费异常低、刊登的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

他入不敷出,没人看好他,大家认为他不务正业,异想天开。他去参加邮政局的公务员考试,意外考了第一名,但他决心不去邮政局工作。

他结交了挚友勃力森登,随他去参加社会党的集会,发表演讲引起强烈反响。小记者拍下他的照片,把他描绘成社会党头目,煽动无政府主义。这篇无中生有的报道出来后,他众叛亲离,罗丝和他分手了。不久,挚友勃力森登病逝,马丁·伊登接连失去爱情和知音,陷入人生黑暗。

他对报刊和读者很失望,认为他们不识货,也不再想写任何东西。偏偏时来运转,寄出的旧作陆续刊登,有本书还引起轰动,他莫名其妙成为文学界的新星,名利双收。

马丁·伊登一心努力成为作家,却在放弃之后实现梦想,人生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也给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马丁·伊登的奋斗史是“美国梦”的写照,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飞黄腾达。他从底层社会奋发图强,在实现自我价值之后却突然自杀,使得小说具有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批判主义精神。

金钱滚滚而来,名声越来越响。出版商都在打听谁是马丁·伊登,他被编辑索稿的来信弄得应接不暇,编辑让他开条件,他照办,拿现成的作品出去,拒绝写任何新东西。有些特派作家不远千里而来,他不好意思拒绝不见。何况,他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埋头写作和读书,时间多得很,于是接受采访、应邀赴宴。

“买了他的书、把钱倒进他口袋的人是资产阶级,根据他对资产阶级的那一点了解,他们怎么可能欣赏或理解他写的东西。他作品里内在的美和力量,对赞美他、买他的书的那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什么意义也没有的。”

他饿肚子的时候,谁也不请他吃饭;现在他吃得起而且胃口越来越差了,请帖却源源而来。曾经鄙视他的姐夫请他吃饭、向他借钱;曾经禁止他上门、解除他们婚约的罗丝父亲也请他吃饭。

马丁·伊登以贵宾的身份参加宴会,看到很多名人,名人们还说早看出他的潜质。他伤心自问,和早就完工的作品有什么相干呢?

“名作家马丁·伊登不过是大众头脑里升起的一个幻象,由大众的幻象把它塞进流氓兼水手马丁·伊登的肉身。可是这骗不了他,他又不是什么太阳的神明,需要大众来顶礼膜拜,用饭食供奉,他明白不是这么回事。”

罗丝要求复合更让他难过。当初他的作品卖不出去,她怂恿他去找工作,好像他的写作就不是工作;他把所有作品都念给她听过,她说他浪费时间。罗丝一家人不是凭他本人或他的作品来欢迎他,而是因他的名望和金钱才欢迎他,他瞧不起这种衡量人的方式。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他发现以前仰慕的对象不再高贵,而是叫他厌烦了;他发现很多上流社会的人是浅薄无知又见解独断;他发现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并不是学术精通、衣冠楚楚、智力过人、懂得审美,他们害怕生活,害怕真实。

有名有利的马丁·伊登很快厌倦了交际,他丧失一切价值观念,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

他订了马利波萨号的船票出海,第一次坐头等舱。他曾经那么羡慕头等舱的旅客,“他们活动、生活的圈子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天堂乐园”;现在他却想回到水手舱里寻找失去的天堂乐园。

他没找到新的,旧的也找不到了。他感到生命的痛苦,投海自尽了。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在这个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毫无背景和资源,如何改变现状、获得成功、最终实现阶层跃升?这是很多人的焦虑,也是“成功学”大行其道的原因。

我们热衷思考实现阶层跃升的途径,却很少思考实现之后需要怎样的心态和信念;我们更多是希望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那精神生活呢?

马丁·伊登依靠写作实现自我价值,却在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丧失了归属感。一方面他认为在资产阶级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他认为和以前的阶级格格不入,他陷入完全孤独的状态,最终踏上自毁之路。

他曾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资产阶级的一员,却发现上流社会的虚伪,厌恶资产阶级的衡量标准。

他曾经渴望爱情,为了配得起罗丝,他努力自学、废寝忘食创作,却最终发现罗丝的浅薄无知,原来自己理想化了爱情。

他曾经渴望写作成名,却在事业巅峰期没有收获任何乐趣,也不愿再提笔写任何东西。

他的自毁揭示了自我实现与环境不相容的危险,揭示了内心信仰缺失的恶果。

作者杰克·伦敦说过:“我写《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乃是攻击个人主义。我一定是失败了,因为没有一个书评家看出这一点。”也许他存心用马丁·伊登的结局为自己敲警钟,警惕强烈个人主义的腐蚀,可惜他最终也逃不掉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命运。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跨阶层”奋斗启示录

9岁的杰克·伦敦和他的小伙伴Rollo

杰克·伦敦是私生子,自小家贫,10岁开始做童工,丰富的阅历给他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他在8岁就发现了“一生真正的爱好”:读书。他以惊人的毅力边打工边读高中,考上大学念了一个学期就因父亲病重而被迫辍学。他没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他不停地写作、投稿,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终于名利双修,凭借个人努力改变了命运。

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思想都相当复杂,一方面他出身低层、尝尽辛酸,对被剥削、被侮辱的低下阶层怀有深厚感情;一方面他明白只有努力向上爬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下场,他接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和“白人优越论”,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个基本矛盾:为弱者请命,美化与歌颂强者。

杰克·伦敦和他笔下的马丁·伊登一样,崇尚个人主义,相信尼采的“超人哲学”,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蜕变成为名作家,他们是强者,是“超人”。

努力打拼、成为“超人”、跃升阶层,却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这是何等讽刺。

他们在世界不断寻觅和探险,意志坚定、擅于学习、勇敢追求,他们得到了很多,却在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后宁可逃避,甚至自毁。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个人主义坍塌以及理想主义幻灭的结果。

说到底,物质换不来内心的安宁和快乐,信仰缺失让生命走向虚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