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作者:枕猫

即便是不熟悉党史的朋友,在观看电影《建党伟业》中毛泽东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前、与杨开慧在长沙分别的一幕时,也会注意到青年毛泽东身边那位与他同行的长者:短头发,带着黑框圆眼镜,抽着烟,十分有革命大佬的气质。

翻看资料便知,中共一大湖南参会代表两位,毛泽东与何叔衡。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

当年28岁的毛泽东是湖南进步青年的优秀代表,而时年45岁的何叔衡则是一位十分成熟的革命家,赴中共一大参会回到湖南后,他与毛泽东一起组建了我党的湖南支部并任支部委员,投身了共产主义事业。

人到中年走上革命道路,这与何叔衡所处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思想都密不可分,而他的家庭以及家人,对他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杨开慧和毛泽东

很遗憾的是,红军长征之后留守中央苏区组织游击战的何叔衡,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未能等到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不过,他的后人们继承了他的遗志,看到他当年身边的热血青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说起何叔衡的后人们,其实并没有因为他作为中共创始人而得到任何优待,反而是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做了农民。

他们的经历并不如何叔衡那般曲折离奇,但在详见田园的静谧环境里,他们也享受着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喜悦,分享着何叔衡为家族光宗耀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红军长征时期

中共一大更改会议地点改为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之时,一大代表共13人,平均年龄28岁(正好是毛泽东的年龄),最年长者即为何叔衡,45岁。

照片上也能看出来,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不少代表脸上都十分稚嫩,只有何叔衡目光平视,沉稳至极,面如止水,给人以十分踏实的感觉。

一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们可能不会想到,100年后,他们所创建的党派,将彻底改变这块辽阔土地上人民们的命运。

而何叔衡之所以能成为湖南的一大代表,也因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湖南革命运动的先驱。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在嘉兴游船上召开的中共一大

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的5月,何叔衡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庭条件还算可以,能够一边干着农活一边上了8年的私塾,饱读各类诗书,积累了大量知识——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有资料显示何叔衡小的时候吃不饱肚子,还羡慕自己放的牛可以随时随地吃饱。

一个在湖南农村吃不饱肚子的孩子居然能读8年的私塾,并不特别真实。不过,何叔衡听从父亲的教导,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认真读完了四书五经以及大量史料,这让他的知识储量极其丰富。

父亲还教导他,要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踏实工作,这个风格也伴随了何叔衡的革命生涯。

1902年,时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上了秀才,本来县衙门给这位新晋秀才安排了一个轻松的管理钱粮的差事。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中)

但何叔衡认为时局艰难,老百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苟活世间没有意义,于是辞官不做,返回家乡种田,连带在私塾教书,让更多条件不好、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们接触到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

何叔衡年轻时读的书多,但由于当时革命的火种还并未燃烧起来,导致他没有太早加入革命队伍。

而且他也知道需要继续在学识方面提升自己,才会获得更多用武之地。终于,机会来了。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务农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上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转年与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在该校读书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为了何叔衡的校友。

特别是20出头的毛泽东,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成为了挚友,共同创办了长沙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

中共一大后返回湖南,还成立了我党在全国最早的省支部,湖南支部也成为了全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如果说毛泽东是年轻有为的革命者,那么何叔衡毫无疑问就是大器晚成的共产主义战士。战士都是百炼成钢,拯救中国无关年龄,只关乎信仰,以及是否坚定。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蔡和森

文章开头提到的毛泽东与何叔衡出发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幕,发生在1921年6月底。

那时候交通不便,毛何二人需要从长沙的湘江轮渡码头乘船经水道沿东北方向而去,先到达武汉,再沿长江前往上海。一路舟车劳顿,其苦何可胜言。

从长沙出发时,新婚不久的毛泽东有杨开慧来送行,何叔衡的妻子却并没有前来——并非感情不好,而是何叔衡的妻子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家人,便没有前去。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中共一大的会场(蜡像)

说到何叔衡的后人,必须要从何叔衡的妻子谈起。

何叔衡的妻子叫袁少娥,是一个传统女子,尽管比何叔衡大三岁,但二人婚后生活很幸福。她与何叔衡一共生了5个孩子,前两个因为营养不良都不幸夭折,只有三个女儿何实懿、何实山与何实嗣活了下来。

因为这样的变故,妻子的身体也不好,在正式投身革命前,何叔衡便一边种田教书一边照顾家人。

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但由于袁少娥没有给何叔衡生下儿子,再加上她因为身体原因基本丧失了生育能力,思想封建守旧的何家父母强迫何叔衡纳妾求子。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纳妾(剧照)

疼爱妻子的何叔衡宁死不从,但也为了能给父母一个交代,他与袁少娥收养了沙田乡何家的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因为也是他们的九侄,所以给他起名何新九。

这样一来,何叔衡夫妇也算是有儿有女了,生活还比较幸福。后来何叔衡投身革命,妻子十分支持,但他也明白丈夫在做的事情非常危险。她已经年老体弱,想要维持这个家的生计,就只能依靠已经长大的孩子们了。

在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袁少娥协助何叔衡,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培养自己的孩子们,三女一男相继被她送入了学校念书,后来也都成长为了优秀的革命战士。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何叔衡在开展革命斗争,成为了敌人的重点通缉对象。袁少娥曾经一度进入深山避祸,并让在外奔波的孩子们注意安全。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革命战士

然而,在1935年何叔衡牺牲时,袁少娥得知噩耗后一度不敢相信。那一年她已经62岁了,即便想要核实丈夫的死讯,也是有心无力。

她对孩子们说,一定要弄清楚何叔衡是怎么牺牲的。她自己也在想办法找寻丈夫的遗迹,甚至认为他没死,还会回来陪伴自己。

袁少娥直到83岁才去世,在何叔衡离世后的21年,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撑下来的。子女们继承了母亲的遗志,也为了能够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死后,要把我和你们的爸爸葬在一起。”

其实,此时何叔衡的子女们早已长大,而且在袁少娥的努力下,她们都成为了出色的人才。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尽管出生在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湖南乡下,但三个女儿却都没有裹脚,且进入学堂接受了新式教育。可以说,是何叔衡成为了儿女的革命导师,但袁少娥作为母亲同样功不可没。

何叔衡的大女儿何实懿是家乡第一个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作为何家三姐妹大姐大的她在宁乡县沙田乡的学堂读书并教书,思想进步且视野开阔,与丈夫一起从事农村妇女思想解放运动,终其一生都在为农村革命和妇女解放而奋斗。

但可惜的是,何实懿早在29岁时就因感染伤寒而不治身亡。她终其一生没有走出沙田乡,但是她甘当革命家庭的后盾,并心系全乡的妇女权益,为身边的人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跟父亲何叔衡是最像的。

何叔衡的二女儿何实山和小女儿何实嗣的人生则更为传奇。她俩长大后追随父亲来到上海,不仅嫁了人成了家,还加入了我党,根据组织安排进入了一家地下印刷厂工作,负责党组织的对外宣传、情报传递,以及参与组织工人运动。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剧照

由于被敌人盯上,两姐妹一度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逮捕,在狱中遭受了酷刑,幸得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暗中交涉,将两姐妹营救出来,才幸免于难。

在姐妹俩被关押期间,何实山的丈夫、同样是我党情报人员的夏尺冰被敌人逮捕并杀害。何叔衡在女儿出狱后将噩耗告诉了她们,何实山悲痛欲绝,抱着父亲泣不成声。

何叔衡为了能让二女儿有人陪伴,安排另一名谍报人员、也是何实山的同学陈刚照顾她,二人不久后结婚,何叔衡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谍报人员

1935年2月,何叔衡在中央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当时何实山、陈刚夫妇被我党派去苏联工作学习不久。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直到1937年二人学成归来才得知父亲的噩耗。而留在敌后工作的何实嗣,由于丈夫杜延庆的善意隐瞒也一直未能得知获知父亲的死讯。

1940年重阳节,姐妹俩夫妇四人来到延安宝塔山祭奠父亲,以寄托无尽的哀思。

建国后,何家两姐妹依然在基层岗位上奋战,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发扬“老黄牛”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

晚年的何实山当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85岁时在成都病逝,何实嗣在北京担任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务,81岁时在北京病逝。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革命烈士碑

何新九是何叔衡与袁少娥的九侄,被他们当做儿子来领养,这种关系不能简单称为“养子”,准确来说应该叫做“义子”。但这种在革命战争年代结成的家庭关系天生带有亲切感,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何新九从小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支持姐姐们的革命事业。但由于他年纪最小,大姐何实懿又去世得早,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母亲,就选择留在了沙田乡。长大后,他在家乡办起了学校,专门招收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们读书。

他本人跟父亲当年一样,一边教书一边种田,虽然跟大姐一样没走出过家乡,但他所做的事情跟父亲以及大姐一样,为没读过书的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堪称一位无私奉献的教育者。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家乡故居

1928年,何叔衡在中央的委派下前往苏联学习,在莫斯科期间曾给儿子何新九写过多封家书。这些家书都在宁乡县沙田乡由何家后人所保管,近些年逐渐公诸于世,让人们读来十分佩服。

其中有一封信中,何叔衡是这样跟何新九说的:“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要安居家乡以求善终,也不能为家人升官发财以目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何叔衡的家训。

何新九谨遵父亲的教诲,为人清廉正直,即便作为烈士家属以及政府官员的亲人,也从未利用这两重关系为自己和家人谋取过半点利益。

何新九与家人们,就这样深耕于湖南农村,一直到后人逐渐长大成人,将何叔衡的思想和理念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写给何新九的家书

2013年5月,此时的何新九也已经去世多年,湖南当地的记者来到宁乡县采访,见到了已经80多岁的何新九之子何霞飞,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在世的何叔衡第二代后人。

何新九共育有四男三女,随着岁月流逝,其他6人均已去世。但他们的后人一直都留守在沙田乡的何氏故居,在湖南农村深浅不一的山坡里、山脚下,过着朴素的生活。

何霞飞老人的子女,也就是何叔衡的第三代后人,虽然从血缘上并不是何叔衡的直系子孙,但他们基于何家的情感做为纽带,这样的感情早就超越了血脉。

何霞飞的家人不仅包括他的二儿子何光华、二儿媳李国辉、大儿媳李小良,还有他的侄子、何新九的长孙何盛明。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合影

而何盛明也是何叔衡后代中少有的出门见过大世面的人——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何叔衡荣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何盛明代表自己的曾祖父来到北京出席颁奖仪式,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何盛明与何光华是何叔衡的第三代亲属,他们都已年过六旬,他们的子女也早就成年,顺应如今的时代潮流,离开了山里去到城市务工。

何叔衡的第四辈后人,比父辈们走得更远一些、更充分一些,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宁乡县沙田乡的村民,也就是说,何家的第二、第三到第四代后人,都是在老家耕种务农的农民。

记者来采访他们的时候正值农忙时期,何家人都在山上的农田里干着农活,接到采访的通知,甚至都是放下了农具前来接受采访的。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的玄孙何胜

记者还为耽误了他们的农忙而表示了歉意,不过沙田乡宣传委员胡跃波对记者说:“没关系,他们也经常会来到故居看看,遇上有人来采访参观的,还方便跟人们讲一讲何叔衡的故事,这也是一种怀念的方式。”

宁乡县文化馆有一位退休干部叫何光乾,他正在参考各方材料,为何叔衡整理家谱。他还随身携带一本由作家易凤葵所著的何叔衡传记《永远的叔衡》,跟何家后人充分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而何家后人们说起何叔衡,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激动,看得出来,虽然很早以前就为革命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何叔衡对于他们一家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已经60多岁的何盛明,还记得爷爷何新九对他讲述的何叔衡的一些故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毛泽东有关的。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毛主席

何盛明说:“1917年7月,毛泽东与萧子升在湖南游学连考察农村,路过宁乡县沙田乡,来到公爷家中做客。公爷盛情款待了他们,由于他们身上没有什么钱,还留他们在家住了三天休养生息了再继续调研。”

说着,何盛明带着记者的镜头来到了何叔衡故居门前的池塘:“毛泽东酷爱游泳,由于是夏天,他每天都要来这里游泳。”

池塘浮着碧绿色的清波,微风吹来泛起一层层涟漪,有层次地排列并散开,仿佛是当初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戏水的场景一般。

何盛明还告诉记者:“他们忙起来的时候,公爷会带很多乡里的贫困农民来到家中座谈,闲下来的时候,公爷就会跟毛泽东何萧子升在院子里、在房间里畅谈,探讨农村的出路、湖南的出路以及整个中国的出路......”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毛泽东

说来也很有意思,毛泽东与萧子升当年的那次“穷游”,因为他们对农村现状估计不足,手里带的钱粮不太够,很快就陷入了危机。

如果不是恰巧经过何叔衡的家,受到了老前辈的热情款待,恐怕他们无法继续在农村调研,毛泽东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无从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革命者之间的志同道合,不仅体现在“英雄所见略同”的层面,而更应该在对方危难之际倾囊相助。

当然,笔者前文曾经说过,投身革命的觉悟与年龄无关,毛泽东对于何叔衡这位比自己年龄大一些的前辈还是充满了尊敬的。他们也都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必要的帮助。这种友谊是超越了年龄的。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萧子升

何光华介绍说,何叔衡在中央苏维埃政府任职期间,曾经多次提出过一个想法,那就是“官员下访比群众上访更重要,政权必须要得到充分监督。”

他始终践行亲自调研的方法,通过对于田野的调查,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充分了解,和湖南当地官员的就任情况,他发现不少地区存在贪污腐化的问题。

为了加强检举和监督的力度,何叔衡为他所在的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明确了检查工作重点,即发动群众的力量,用“控告箱”的方式来让政府机关接受人民的监督。

他说过:“腐败是共产党人的天敌,与贪污腐败作斗争,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以现在的角度看,当时我党还没有夺取政权,何叔衡就已经在未雨绸缪反复的事情,简直是开了天眼。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铜像

然而,对于公爷究竟是如何牺牲的,何家的后人们,包括何光华与何盛明都不愿意提及。通过何光乾所整理的资料,以及何家后人所提供的一些简单线索,大致有了这样的一个轮廓:

1935年初,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何叔衡所在的区域被国民党军队“包了饺子”。当时的他年事已高,身受重伤,且身患很多病症。

部队在福建和江西的交接转移的时候,何叔衡想要让大伙保证行军速度,而他本人还需要别人搀扶或者是抬担架才能行进,于是,在敌人发起冲锋之际,何叔衡情急之下,选择了纵身一跃从悬崖跳下,自己粉身碎骨,却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一个带着伟大的奉献精神活了一辈子的人为什么值得尊敬?革命家何叔衡用生命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何叔衡后人现状:3女1儿生活朴素,令人钦佩

何叔衡(左二)

何叔衡的后人们谨记着何叔衡的教诲,要做一个“老黄牛”、“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他们跟何叔衡一样,在岗位上不忘初心、深耕细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让我们用何叔衡的忘年交毛泽东的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的结尾来结束这篇文章。虽然原文是写给加拿大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但放在何叔衡及其后人们身上却是再合适不过: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姜小平.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年长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烈士的故事[N].长沙晚报,2021-04-16.

[2]吕其庆."一大"代表何叔衡:后人三代皆务农[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6-09.

[3]易凤葵.永远的叔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02(120-187).

[4]王丽华.可当大局的秀才——何叔衡[N].央视国际,2006-06-0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