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作者:宿迁网

提起泗洪西南岗,很多人都会想起1981年《人民日报》刊发的通讯《春到上塘》,反映包产到户给上塘带来的喜人变化。西南岗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区之一。而说起上塘镇郑集村,也许大家会感到很陌生。殊不知,郑集村是很有故事的地方,一条古街历经千年,如今依然繁荣。

郑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郑集在距离上塘镇政府以南约9公里处。村部不远处的马路边,偌大的标识牌上写着“郑集 千年古街 历史名村”。郑集村党支部书记郑飞说,郑集村是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街,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一、三、六、八为逢集日。因靠近淮河、天井湖,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从古至今一直繁荣。

郑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在郑集村,现在还能看到不少历史遗存,位于郑集古街的举人祠便是其中之一。当地老人介绍,举人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92年夏季开工,翌年春天竣工,修建人是举人郑国祺的侄儿郑绳表。当时的泗洲府为了彰显郑国祺的功德,也出资了一部分。举人祠东西走向共5间,正堂明3间暗5间,前后宽约5.5米,全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外翘、斗拱雄大、顶柱粗壮,突出体现栋梁之材。举人祠前后均有砖瓦房,从外面看,均看不出举人祠的原貌。走进院内,可以看到木榫结构的屋檐,房内有顶梁柱,呈三角形支撑,做工精细,用料讲究。

据介绍,举人郑国祺出生于郑集村。清朝末年,外寇入侵,土匪蜂拥,各地举兵易帜。因生于乱世,很多人纷纷以习武为常,保境安民。郑国祺受上辈影响,自幼习武。十来岁时,成年人玩的石锁他就能信手拈来,马下舞刀,马上弄枪。十五六岁时,箭无虚发,已能百步穿杨,三五个壮汉不是他的对手。郑国祺19岁时参加乡试,后过关斩将,考中武举人,泗洲府令人送来牌匾“习武积德”。可惜牌匾于上世纪70年代初被毁。

郑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郑国祺能射善骑,在安徽巢湖许记铁铺锻制丈六大刀,重170斤余。平时放在刀斧架上,一般的成年人很少能拿得动。郑国祺早起骑马顺着祠堂前向南五里,沿路练刀习箭。每每发力之时,路边碗口粗柳树被拦腰斩断。乡人沿路栽柳数百株,供其习武。现在,郑集街向南还有当年的跑马道,也叫“武柳巷”。

举人祠历经风雨。民国期间,郑家后人悉心养护,时常修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经将举人祠作为村公所,也做过村小学。因木结构门窗损坏严重,举人祠前半部分的门窗均被改为砖泥结构。后来举人的后人迁居外地,举人祠转给郑姓和戚姓两家暂住。举人祠现已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郑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郑集街还有着深深的红色印迹。1940年6月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人员在上塘镇水牛冲召开党政军民代表大会,日军闻讯后,从泗县五河纠集2600余人,分两路杀过来。前来驰援的八路军胡炳云大队在郑集西的小胡桥一带设防,大队部设立在郑集东北两里地外的枣岗。从早上开始,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歼灭敌伪军320余人,俘虏了一名少佐。我方也有230余名八路军战士牺牲,长眠在郑集西北面的河堤上。

无论什么年代,郑集街都是十里八乡群众赶集的好去处。上世纪80年代末,农民收入多了,农村市场繁荣,交易量较大,平时逢集都在五六千人,逢会时能达到上万人。由于当时香烟市场供应不平衡,郑集人家家户户做起了卷烟,烤烟切丝卷好,用木盒包装。因为用白纸包装,比其他香烟粗长,得名“大包烟”“白纸包烟”,销量非常好。

今天的郑集人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全村632户2538人通过种植石榴过上了小康生活。郑集村境内有两家大型养猪场,村里也有很多散户纷纷养起了猪。村民秉持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变种植养殖模式,对养殖排放进行高标准无害化处理,形成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平地稻麦轮作,岗坡地种植金银花、碧根果,增加了群众收入。全村社会事业发展良好,有一级甲等综合医疗医院一座,核定床位60张,承担当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服务。街上有大小超市11家,饭店、浴池一应俱全,服务功能健全。今天的郑集是省级法治先进村、市级文明村,逐渐成为集古色、红色、绿色为一身的旅游宜居之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