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之晚清衣食荣辱与社会结构

01?人民的需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一篇写了大英帝国带来的无耻的鸦片战争,以及对大清帝国的毒害。本篇承接上一篇,就大清帝国的民俗来概述一下。

大清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大航海使得全球真的成为一个球,沟通了整个世界,而大清的封闭使得大清处处充满着落后迟暮的气息,等到这些洋人来的时候,轻轻一踹,就是哗啦啦的倒下了,彻底沦为洋人案板上的的鱼肉。

一个叫做威廉·巴克莱·帕尔森的工程师因为在大清国居住并且主持粤汉铁路的修建,而深入中国大地,因此写下了关于晚晴社会民情的书籍。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之晚清衣食荣辱与社会结构

山水风光

他研究了大清的贫民、权贵、绅士,他对大清国的观察,从商业都市到贫瘠乡镇。他还运用了他的摄影才华,对这些事情进行记录。大清国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他的书里找到答案获得启发。

丰衣足食的生活部分,则描述了一部分乡村的生存状态。

老百姓需求很低,简单而朴素。他们没有急切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甚至没有意识到生活是可以改变的。土地肥沃的湖南,能够生产出粮食,然后运剩余的农产品到集市出售,以便还钱购衣。日复一日的在土地上挣扎劳作,没有太多值得欢乐的事情。老百姓的生活似乎是动物求生的本能,差别不大。

其实也难怪,陆地交通的发达才是人们流动的根本,教育的普及才是志向和理想的起航之所,而如果处于变革之时代,衣食无忧,人们自然会走出去看看。而生活朴素恐怕是没有什么结余吧。虽然他说的有几番道理,但是你要求一个连食物都吃不饱的人追求上进,这简直是禽兽不如了。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意思啊。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之晚清衣食荣辱与社会结构

现代化的交通

02?家庭是社会的最高的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最高的道德。经过帕尔森的观察发现:

清国的社会是以家庭为最高的组织单元,而家庭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老婆、孩子,而是家族的群体意识。这就是说,清国人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对家族行忠孝之道,充分地尊重和服从;其次,是要效忠家族所在的县、省;最后才是国家。这样的结果是,清国民众从整体上说,极为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段话,说实在话,是作者真的不明白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天下和情怀。中国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修身开始的。而后才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严于律己,直到造福众生。历朝历代的文官制度,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都是以“修齐治平”来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准则。而每逢国难,有多少人,为国捐躯。写下这段话的作者虽然看出了家庭的单位,但是中国的家国天下他不懂。王朝时代,都是一姓之天下,而皇家一家肩负天下,所以才有家国天下之说。小到一个个的老百姓,他们都有自己的一盘账。谁不是要料理好自己的家庭然后才能做的更多呢?试问,现在的大多数家庭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大业相融合。只是在王朝时代,他们是为了一家(王室而已),现在是为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难道可以以现在的视角肆意抨击古时候的忠臣不是忠心吗?这就是诛心之言了。所以这段话,作者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最大的过错就是使用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满了现代批判前代的优越感。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之晚清衣食荣辱与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家庭单位

03?钱庄和货币自由兑换

钱庄和货币自由兑换方面。在这方面展示了大清并不是完全的食古不化,毕竟一个外国人能够在湖南当地兑换本国货币,这也算得上是文明与进步了。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之晚清衣食荣辱与社会结构

钱币

他虽然是夸大清,但是不然,当人家的军队入侵到你的国土,这些经济往往是附于其上的了。之前看《血酬定律》知道,很多清朝船只为躲避土匪、差役、流氓的勒索,而挂上外国的国旗。而当地钱庄兑换外币只不过是外国炮舰的延伸之地罢了。他们看到的是文明与进步,我看到的却有很大的耻辱,毕竟自主引进和强迫打开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啊。

整整一百年不忍卒读的历史啊。这还是这部书的开头啊,历史真的很沉重。

帕尔森说的有很多,一一批驳还需要时间,今日时间有限,暂且搁笔。

参考文献

郑曦原编,李方惠、胡书源、郑曦原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8.1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