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古代,朝堂之上是一个江湖,民间又是另外一个江湖,当即将跻身朝堂的人遇到民间江湖人士,又会产生另外一个纷繁复杂的江湖,这个江湖就是考生与土匪之间的江湖。

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诸多考生中,也存在少数人被土匪抢劫的情况,可是这些被抢劫的人当中,很少存在进京赶考的考生,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更加适合抢劫,为何土匪要手下留情呢?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古代进京赶考的是什么人?

想要搞清楚古代的土匪为何不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进京赶考考生的身份有所了解,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说到进京赶考考生的身份,又不得不提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了,下边我就以明清时期为主大概讲解一番。

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考生最开始参加的第一级考试叫做童试,这种考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县里考,这种考试对考生要求不高,只要当时的读书人都能报名参加考试,经过县里的考试选拔之后,成功入围的人才能去府里考试,只有经过府里的考试之后,才能获得童生资格。

虽然说童生在当时没有任何特权,但是能够成为童生的人,实际上也算得上当地的精英阶级了,毕竟一般人也很难顺利通过童试的两场考试,成为童生之后,也就意味着有资格参加府里和州里进行的第二级考试“府试”了。

能够通过府试的人,称之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秀才,成为秀才之后,一般也就代表着脱离平民阶级,开始跨进士大夫阶级了,因为秀才有很多特权,比如见到地方官员可以不下跪,就连犯法也享有特权,不用交税,生活明显好了很多。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当然了,尽管秀才享有这些特权,但要是不继续往上爬,秀才依旧还是没钱没势的,因此人们才会有“穷秀才”一说。在古代能够成为秀才已经相当困难了,很多人一生的最高成就也就仅仅是秀才,想要继续往上爬实在太难。

秀才之后的考试,称之为乡试,乡试一般是在省城统一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连续考三场才确定最终成绩,秀才们去省城考试的途中,可能会跋山涉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也是没有土匪会抢劫秀才的,至于原因我们下边再说。

乡试顺利入围的人就被称之为举人了,在明清时期,举人已经可以担任七品官员了,相当于一个县长级别的官员,不说在全国而言,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相当优秀的人才了,一个人一旦考上举人,就算后期没有继续往上爬,一生基本上也衣食无忧了,因此才会出现诸如范进中举时高兴疯了的情况。

举人继续考试,参与的就是会试了,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不过会试通常是在京城举行的,因此古代才会出现进京赶考这种说法,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是每个地方的栋梁之材了,不管是地方还是国家,对他们都是相当重视的。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参加会试高中之后成为“贡士”,贡士参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一般殿试就不会再对参与考试的考生进行淘汰了,仅仅是通过考试来排名而已,殿试结果出来之后,按照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主要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三人;二甲从第四名往后推,一般有几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依次往后推,赐同进士出身。

能够走到殿试的人,都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了,其难度之大不是我们今天能够想象的,可以说当时朝中的很多大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爬上去的,所以他们掌权之后,对那些进京赶考的举人有感同身受之感,自然在很多制度以及政策制定方面,会考虑一番举人进京赶考一事了。

为何土匪不抢劫秀才或者举人呢?

事实上古代的那些土匪之所以不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无非就两种原因,第一个是不值得抢,第二个是不敢抢。从不值得抢来说,主要针对那些比较贫穷的考生,比如说一些到省城赶考的秀才,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钱,土匪根本没有必要抢劫。

甚至连一些进京赶考的举人,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他们进京赶考的盘缠,可能还是国家发放的,当时朝廷对进京赶考的举人有路费补助,近一些的地方,比如河南、河北、山东等一般补贴十两左右的银子,远一些的地方,比如云南、贵州、四川,会补贴二三十两银子。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别小看这些钱,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这些钱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要知道当年曾国藩刚到京城当官的时候,一年的俸禄才125两银子,由此可见二三十两已经相当于一个京官两个月的工资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笔钱更是巨款。

要是没有朝廷的补贴,很多进京赶考的考生可能都会因为没有路费无法前往,这样一来国家将会失去很多人才。既然进京赶考的考生这么有钱,为何土匪还是不抢劫呢?主要原因就是不敢了。

土匪的不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报复,二是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份过于明显,土匪不可能有眼无珠。从担心报复这方面而言,主要是因为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份都很特殊,前边就说了,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是举人,举人在当时至少可以当一个县令了,这样的人物,就算将来混得再差,也是一个县里领导,要是土匪不长眼抢劫举人,未来举人回来必然会报复这些土匪,到时候他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说得还是举人混得最差的情况,但凡进京赶考之后高中的话,将来直接带领朝廷的正规军队返回来剿匪,那当初抢劫的土匪,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导致直接团灭,毕竟不管你土匪在地方上多么牛,遇到朝廷的正规军,还是难以应付的。

要是从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份标志来看,那土匪更是无法做到有眼无珠了,要知道当时皇帝以及朝廷为了保护这些进京赶考的优秀人才,都是专门安排人对考生进行保护的,比如在考生进京的路上,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专门接待考生的驿站,这些考生都是成群结队的,身上随身携带一幅写着“奉旨会试”的黄旗,不管是什么人,在几百米之外就能看到这个特殊标志,谁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劫呢?

明明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带盘缠,更适合抢劫,为何土匪手下留情?

结语

总而言之,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规矩,土匪和进京赶考的考生之间的规矩就是不能干涉对方,就连走在路上遇见了,土匪也只能乖乖让开,更不用说抢劫考生了,在关乎生死的巨大利益面前,稍微有点脑子的土匪都明白该如何选择,毕竟脑子不好使的土匪,想必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生存法则!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