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职场如同战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职场一直都是很多人不愿涉及又不得不涉及的地方。在职场,存在很多规矩,要处理好很多关系。其中如何与领导相处,是很多职场人必须要明白的。

有些人在职场场如鱼得水,有些人却举步维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人情世故贯穿在大大小小的事中。有时候学会人情世故,比能力更重要,在职场,学会和领导相处比努力工作有时候更容易受到赏识。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三国演义》里,有一对君臣是很多成功人士最羡慕的,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道。作为领导,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遇到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员工,作为员工,他们也是希望能被像刘备这样的领导赏识:“我得孔明,如鱼入大海”。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取得领导的赏识。

诸葛亮是徐庶在去前往许都看望被曹操软禁的母亲的时候,走到半路又返回来告诉刘备的。

刘备问徐庶,诸葛亮之才比君如何?

徐庶说:“如果把我比作萤火虫的话,诸葛亮就是月亮。”

刘备半信半疑地送走了为他出谋划策的徐庶,有徐庶在的这些日子,刘备才感觉到了打胜仗的滋味。可惜的是,徐庶又被曹操用计骗到许都去了。

其实,徐庶推荐诸葛亮,也算是同门相荐,毕竟二人都是水镜先生的弟子,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态度,徐庶也会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

有了徐庶的推荐,刘备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有苗头总比一点希望都没有要好。所以才有了后面著名的“三顾茅庐”。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隆中对”是刘备和诸葛亮人生的转折,这次简单的对话,不仅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也让刘备和诸葛亮都明白了彼此就是寻找和等待你的那个人。他们的君臣关系,在这一刻就正式确定了。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展现出了很好的大局观和独到的眼光,他能看到天下大势的发展,这其实就是他向刘备的自我推荐。他用他的一番话,让刘备明白,我是有真才实学的,是可以匡扶天下的人才,并非浪得虚名。

“隆中对”让刘备和诸葛亮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以后他们君臣关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认可之后,诸葛亮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了。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诸葛亮才华真正的实践就是火烧博望谷。在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之前,刘备就对诸葛亮寄予了完全的信任,让他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在关羽和张飞还怀疑诸葛亮年轻有没有能力作为军师的时候,刘备就把军权给了诸葛亮,让关羽和张飞也不得不听从诸葛亮的调遣。这其中体现的就是职场的信任,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备的信任加上诸葛亮的才华,他们在博望谷让曹操的人马吃了大亏,这一仗是稳定诸葛亮在刘备军营地位的一仗,至关重要。职场上,能不能被老板赏识和重用,其实第一笔业务是很重要的。

往后很多事情证明,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关系是千古典范,是值得所有领导和员工学习的职场相处之道。

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还不行,职场的一直流行一句话:“相对于聪明人,老板更喜欢听话的人。”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诸葛亮的聪明就体现在他不仅聪明,而且知道取舍,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谨小慎微的,从不敢有非分之想,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就是到了君臣相处,也就是和领导相处的又一个法则。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以来,一家子、一个集体都只能有一个掌柜的和掌舵人,一旦打破这个规律,那么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结局了。

在夷陵之战兵败之后,刘备撤回到了白帝城,他在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事的时候,第一时间把诸葛亮叫到了身边。诸葛亮这次的态度是决定自己的生死和蜀汉未来的。

在面对刘备试探性的问题时,诸葛亮也是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无论如何都会忠于蜀汉政权的,完全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唯有“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的报答。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这次白帝城对话是特别微妙的,是决定诸葛亮是忠是奸的一次对话。也是君臣关系到了见证真假的时候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果然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他无论是北伐中原还是平定西南,都是为了匡扶汉室,都是为了实现他在隆中时对刘备的承诺。

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典范,真的是很难去超越的。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也为后来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模板。

和上级领导如何相处,是一门学问,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诸葛亮这样睿智,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做好我们自己,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做出头的哪一个,也不做拖后腿的那一个,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看与上级相处之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