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赓手下第一猛将,强剃部下头整军纪,拔据点战法被日本写入战史

共产党的军队,向来多出不要命的猛将,这一点让国民党的军队羡慕嫉妒恨。

这是有深层原因的,国民党的军队派系林立、阀门众多,提拔体系走的是精英路线,大部分能走上将领职位的人,要么是黄埔军校或者地方军校毕业的,要么是走关系网的富贵子弟。这些个人群,很难出现那种李云龙式的动辄拔刀相见的亡命徒。虽说不能一棒子打死说此尽皆贪生怕死之辈,毕竟铁骨铮铮的抗日将领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而言他们书生气还是太浓了。

《亮剑》里的常乃超是德国军校毕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理论和指挥水平不可谓不高,却还是被解放军土将领李云龙收拾了。被俘后,常乃超派头和傲气十足,十分不服,李云龙让俘虏跑上几圈,常乃超一句:“鄙人不善于奔跑!”就露馅身份了。这说明国民党的将领喜欢端着正规的科班架子,非常的不接地气,碰上李云龙式的人就是秀才遇上兵,当然在战争中讨不到便宜。

共产党的军队当然也有不少黄埔军校等科班出身的将领,像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林彪、陈赓等等。但是,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他们开辟根据地、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反扫荡,早就练就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接地气本领,并完美的与理论结合起来。

陈赓手下第一猛将,强剃部下头整军纪,拔据点战法被日本写入战史

而共产党的军队将领中,更大的群体是贫苦出身的草根将领,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恶劣处境中,早就练就了不按常理出牌本事,更有一腔亡命的英勇。陈赓手下猛将众多,楚大明就是其中最有个性的一位,被陈赓称誉:“太岳战将猛,首推楚大明!”

楚大明打仗的不要命故事很多,从红军走到解放军,一路血与火,战功赫赫。哪一回战斗都是刀头舔血,拿着大刀和镖枪和敌人血战是家常便饭,身上光伤就多达62处,28次死里逃生。心痛的是,在1947年1月27日,楚大明在汾孝战役中牺牲,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太平本是英雄定,英雄未得享太平”,这令陈赓和其部下心痛无比。

楚大明打仗固然不要命,但是并非一个莽夫,管理军队和指挥打仗非常的有手段,可谓有勇有谋,有两则事件对此可见一斑。

陈赓手下第一猛将,强剃部下头整军纪,拔据点战法被日本写入战史

整军纪,强剃部下头,巧计收缴获

1941年6月,楚大明升任第二十团副团长。这个团,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但是有本事的人往往毛病也不小,这些人打仗野,作风也很野。具体主要有两个问题比较棘手:一个是一连长胡孝廉和十二连长陈世英居然蓄着长发,团长多次点名批评也不好使,两位仗着战功当耳旁风;第二是一些干部在战场上的缴获不交公,发洋财,像手枪、钢笔、手表、服饰啥的就自己留了起来,团里开会甚至单独谈话,这些就是置若罔闻。另外,还有一些干部仗着有把刷子,执行任务时挑肥拣瘦,讨价还价。

楚大明早就声名在外,出了名的有本事。这下新官上任,大伙都在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鲜招,来烧这三把火,团长、政委都搞不定的事,他楚大明怎么接茬?

7月15日,团部召集排以上干部开会,团长、政委、副团长坐在主席台,下面排以上干部坐满院子。楚大明清清嗓子:“今天这个会,我来主持。先让大家回答个问题,回答好的奖励,答不好的受罚。”大伙不知道楚大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大伙说,我们靠什么打仗?胡孝廉,你先说说!”

“靠勇敢,靠干部带头!”

“回答很好!陈世英,你补充补充。”

“靠机智灵活,靠一切行动听指挥!”

“两位回答的都很好!应该奖励,警卫员把奖品拿上来!”

团部警卫员抬上来两个凳子,上边放着两个白布包。

“发奖之前,我要再说几句,”楚大明话锋一转“刚才说的很好!打仗要勇敢,干部带头,机智灵活,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我军战斗力的体现和保证。这些既是战斗作风问题,又是组织纪律问题。两位连长一点也不糊涂嘛,可是你们却说一套,做一套,违抗组织纪律,还像个连长吗?”楚大明突然提高嗓门,厉声喝道:“胡孝廉、陈世英,把帽子摘下来!”

两个连长摘下帽子,一头长头发瞬间暴露在大众之下,两人十分不好意思。楚大明又道:"八路军有规定,战斗部队干部战士一律不许留须蓄发,团长批评你们都不听,你们这个连长怎么带的头?就是这么行动听指挥的?还想不想当这个连长?马上到领奖台!”

两人被震住了,趋步到领奖台。楚大明掀开白布包,拿出理发工具,接着把胡孝廉的头按到水盆里弄湿,上去就是剃了两刀,胡孝廉直喊“疼,疼!”惹得众人哄然大笑。

楚大明叫来理发员,两位连长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剃了光头。楚大明最后宣布:"以后谁违反纪律就剃谁的头,我违纪了,也剃我的头!”

对于收缴缴获,楚大明自有办法。

7月25日,王高路战役马上打响,开拔之前,点验装备是管理。于是,楚大明突然命令排以上干部带行李到七级堡村广场上集合。集合后,他指派各级干部均选派一人,互相交叉检查,结果行李里翻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钢笔、手表、手枪、香烟、衣服等各种东洋物件。楚大明立即令团供给处登记造册,将缴获全部归公。最后,还令人指挥大家高唱《三大注意八项纪律》。

楚大明用极具个性的处理方式,及雷厉风行的手段,迅速处理了棘手的问题,也得到了干部战士的信服,部队组织纪律性得到极大加强。

拔据点,土法奏奇效,写入日战史

刘官屯,有五百多户人家,是个大村镇,位于王高公路上,是德州通往邢台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重要。日军为封锁我军,在该镇设伪区政府,还设置了一个大据点。这个据点,占地方圆一公里,四周建筑10米高的围墙。围墙中间设置一道隔墙,南边驻扎一个日军小队,北边驻扎伪军三百多人。围墙内构筑了十余个碉堡,日伪军各有一个炮楼,有三层,高达三十多米,可以俯瞰好几里地。围墙上设置工事,外边还挖有战壕,布满鹿砦和铁丝网。

1941年10月,楚大明奉命率二营打响拔掉刘官屯据点的战斗。部队在夜里,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奔袭七十多华里到达目的地。

楚大明指挥部队分了四个组:破坏组、梯子组、火力组、突击组。破坏组趁着夜色,将外围的鹿砦移开,剪断了五道铁丝网,开辟通路;梯子组迅速在围墙上架设了梯子;火力组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火力掩护;突击组登上围墙,敌人根本没有发现。

突击组隐蔽刺死了角楼的哨兵,下到围墙内,直插伪军宿舍。黎明的伪军,正睡得酣畅,楚大明指挥部队各部迅速突进伪军宿舍、炮楼、地堡、区公所、保安队,刺刀、枪支、手榴弹一起招呼,迅速全歼了伪军。打死伪军三十多人,俘敌二百六十多人,我部无一伤亡。

此时,天已经大亮,剩下了日军据点这个硬骨头,为防敌人反击,楚大明一边组织人员占据工事防御,一边准备攻击日据点。七连勘察地形后,连指导员兵分两路攻击日据点,争取突进一路。但是,由于日军早已察觉,且地形开阔,突击部队攻击后,炮楼上的日军机枪和掷弹筒一起开火,七连伤亡五、六人,攻击受挫。

七连后撤时,日军居然还组织一个加强班进行了反冲击,在炮火掩护下,还是使用了毒气弹,幸好我军早有防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化解。两军进入对峙,我军一个600多人的营,居然暂时无法奈何占据有利地形的三十多人的日军一个小队。

现在,楚大明之前使用的轻车熟路的“土坦克”战法,因为地形所限也无法奏效。所谓“土坦克”,就是找个大厚桌子,上面覆盖五层湿棉被,四个健壮士兵躲后面突进,在火力掩护下,靠近据点后,扔出炸药包。

战事进入僵局,硬打吧,伤亡很大,得不偿失,拖延下去,敌人会增援,进行反包围就危险了。这时,旅长和团长着急也来了,看完地形,商议战法。团长徐绍恩说:“老楚,你鬼点子多,你说咋打?”

楚大明想了想:“只有这个办法了,让小鬼子坐大飞机!”

于是,迅速组织强壮人员,土工作业,把地道挖到鬼子跑楼下!大伙轮换休息,一部人员进行佯攻,打枪扔手雷,并大喊:“冲!杀!”吸引敌人注意力。

大伙土工作业进展很快,很多战士仅穿裤头施工,大汗淋漓,楚大明笑吟吟的一会端茶倒水,一会递毛巾,很快地道挖到了炮楼附近。楚大明让人把炸药放进一个棺材里,推到地道尽头,安置好起爆装置,并亲自检查。一声令下,日军炮楼在轰然一声中,黑烟滚滚,砖块直飞,变成一片废墟。

楚大明令人抓紧使用铁锹、镐头挖取埋在砖石下的装备,接着又在砖头缝隙里挖出了八个鬼子,他们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呆若木鸡,黑头土脸,貌无人状。日本小队长和其余二十多个日本兵要么被炸死,要么被砸死,一个不剩。我军此次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冲锋枪180多支,掷弹筒一个。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出版的侵华战争史《华北治安战》记载:“刘官屯前任警备队长曾受到共军 地道战的攻击,损失重大,是个很成问题的地方。”

陈赓手下第一猛将,强剃部下头整军纪,拔据点战法被日本写入战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