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因为赵奢代表的,乃是赵国“不惧强敌”的气节。

战国后期,中原成为了赵、秦两个军事强国的对手戏,不过秦国表现出的侵略欲更强,为了吞并天下,手段层出不穷,而赵国,更多时候是一个“老实”的平衡者,譬如在范雎的“远交近攻”提议下,秦国要进攻韩国,就是赵国解的围。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赵奢也是扬名这样的背景下。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民风十分彪悍,后世人只知赵奢乃是名将,但是却又有多少人想到,赵奢在赵国,曾经还是个“文官”,负责的是国家田税的收取,而后也是因为税务得罪了平原君,他才开始了不一样的一生。

平原君当年很喜欢收门客,这是战国四君子的共同爱好,但是平原君手下的门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就代表平原君嚷嚷着这田税我们不交,难为赵奢,一气之下,赵奢就把平原君家里这几个不配合的人给杀了。

这件事落了平原君的面子,平原君就喊着要杀掉赵奢来报仇。

然后赵奢就去找平原君讲道理了,在战国时代,你有拳头未必是最厉害的,你是周天子也不是最厉害的,但有一张嘴,拿着道理说话,那就是真厉害了。

赵奢给平原君陈述利弊,就说如果你平原君都不带头遵守法律,那么赵国就乱了,一旦乱了,荣华富贵就都没了,荣华富贵没了,你平原君也没了,所以劝你还是遵纪守法。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平原君一听,哟呵,这道理,太深刻了,既简单又直击灵魂,反正战国时期的人总是会为一些莫名其妙的道理感动,平原君原谅了赵奢,还把赵奢推荐给了赵王。

赵王一看,是弟弟平原君介绍的,那应该靠谱,就让赵奢掌管全国的税务了,让赵奢把这一套“赵国强,你就强”的理论传播给每一个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贵族和百姓,赵奢的确做得非常好。

不过到了这里,赵奢在历史上就空白了,下一次正式出现,他就成为了将领,带兵攻打齐国的麦丘。

要说跨界,也鲜有赵奢变化那么大的。

在赵奢同时代,赵国还有名将廉颇、乐乘,当年赵国和秦国争锋,赵国罩着一部分国家,秦国就天天想着怎么把人家吃掉,两个国家明面背地里都手段百出,矛盾愈演愈烈,为了缓和矛盾,两国也和议过。

可是秦国的扩张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秦昭襄王早就忍不住收拾齐国了,但是收拾齐国,范雎认为要必须先收拾魏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中原枢纽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是秦昭襄王明白,赵国“罩着”这两个国家,他动不了。

所以要实行步步为营的战略,就要先打赵国。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那么秦昭襄王就以此前和赵国和议,但是赵王却违背和议的理由来进攻赵国,打的也不是别的地方,正是赵国的地方重镇“阏与”,赵惠文王一时之间也紧张起来,毕竟他不是赵武灵王,于是找来了廉颇和乐乘来询问,谁敢打。

廉颇和乐乘的回答都是很保守,他俩都觉得,跑去救阏与,太远代价太大了,秦军已经奇兵突袭拿下了这里,而阏与地势狭窄,谁先占据谁就有优势,假如赵军再去救援,那么赵军就会陷入被动。

这俩人可是当时赵国的门面,两个人都说不行,这阏与估计是凶多吉少了。

赵惠文王很失望,于是他又问了赵奢,谁知道赵奢却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廉颇觉得,阏与乃是狭路,狭路相逢,先者胜,这的确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赵惠文王也明白,他就是不甘心,可赵奢却说,狭路相逢,勇者为胜。

这话怎么理解呢?

最好的理解就是,赵奢说他自己不怕死,也没必要那么谨慎,最终输赢与否,看谁更不要命,在战场上的“勇”,就是要看自己有多么地“不要命”。

赵惠文王被打动了,让赵奢带兵出战。

在秦国人看来,奇袭阏与,是稳妥到不行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赵国能抢回来,而在赵奢带军出了邯郸城后,他就先在邯郸城外驻扎了下来,并没有直取阏与,这就是赵奢的“迷魂药”。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时人都觉得,赵国这个哑巴亏吃定了,能保住邯郸都算是成功了,拿下阏与那是妄想了,可是赵奢却依旧等待着,即便是底下有人不断报来秦军势如破竹的情报,赵奢都是不理,还以军法处置。

就这么“装”着,赵奢装了快一个月。

秦军大喜,觉得赵国的底线就是邯郸了,堪堪足够守护邯郸,于是就加速前往阏与的中心,就是这个时候,赵奢恰好又“买通”了当时秦军的“间谍”(当时间谍没有什么家国荣辱观,都是一群职业者),让秦军一再麻痹。

而后,赵奢让大军轻装前进,以赵国的“骑射”优势,让一群人先比秦军更早到达阏与的中心地带,这就是“埋伏战”。

赵奢的战法核心,就在这里展现出来了,以骑兵为衬托的闪电战,还有一系列的麻痹战术、心理战术、治军能力,赵奢跟保守的廉颇不同,以高风险的姿态,在博取高回报。

可是赵国的骑兵注定不会让风险变得多高,一切都按原计划进行着,赵军很快来到了阏与,此时有一名叫做“许历”的军士刚好提出建议,让赵军立即占领一个高耸的山头,以射箭的优势压制秦军,本质跟赵奢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思路是一样的。

赵奢很谦虚地接受了许历的建议,开始占领高地用远程攻击的箭阻击秦军,赵奢这个安排,在后世看似随处可见,可在当时,却是为数不多的。

因为一直以为赵军躲在邯郸,秦军来势汹汹,士气很足,战斗力因为士气还翻番了,赵军此时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赵奢知道,要击败来犯的秦军,要先击溃他们本来就因为失去疑心反而高涨的士气,其次,就要一直守住高地,耗死秦军,转而让秦军开始产生战争恐慌,最后进行打扫战场的大屠杀。

而赵奢的计划很成功,秦军来到阏与后,立马被赵军阻击了,一开始秦军的进攻还很猛烈,可惜赵奢早有准备,一直压制着秦军,刚好阏与城里的守军看到了友军在痛打秦军,于是放开城门,也杀了出来。

两面受敌,秦军一下子被一边倒地屠杀,让秦军胆寒不已,只要当实力悬殊差到一定程度时,弱势的一方就会害怕,正如秦军的害怕,最后让他们不战而退,一旦退了,就只能是被赵军的骑兵收割。

而赵奢,也以这种方式打赢了廉颇、乐乘都不看好的仗,这也是在秦赵交锋中,赵国重创秦国为数不多的战斗,阏与之战究竟杀了多少秦军,不得而知,但是据后来的长平之战的表现,秦代有人认为是秦国对阏与之战损失的报复。

可以确定的是,此战过后,秦国人开始怕赵奢了,因为跟廉颇和乐乘等人不同,赵奢的打法很猖狂,也很极限操作,先是麻痹,而后又是兵贵神速,让敌人压根还没反应过来,秦国以惨痛教训,了解了赵奢。

大胜后,赵奢被封为了“马服君”,一下子在赵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和廉颇等人平起平坐,甚至隐隐有些盖过他们。

其实,赵奢本身的军事经验,是比不上廉颇的,可是阏与之战,赵奢靠的是“勇”,这也是在赌,区别在于能不能赌赢,廉颇的战斗风格是“稳”,他每打一场战,都喜欢权衡,或许赢不了,但一定不会输。

马服君赵奢只赢了一次秦国,为什么就能够炫耀一辈子?

后面的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廉颇虽然不能对秦军造成巨大的损伤,可是他也能保证赵军没事,可惜的是,赵王最讨厌的,或者说这些国君们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稳”,他们更喜欢“勇”。

而赵奢的儿子赵括,遗传了父亲的“勇”,可是却没有相对应的战场智慧和经验,最终葬送了赵国数十万大军。

赵奢赚来的“名”,也都给赵括给败干净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