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一女生曝光真实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宿!

1930年美国教育学家斯基尔斯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将2名智商低于50的孤儿,转移交给智力轻度落后的妇女来抚养。6个月后,他们的智商检测发现,分别达到了77和87;2年后,他们的智商检测发现,分别达到了95和93,几乎与正常孩子无异。

对此,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2名孤儿得到了像母亲那样的照顾。

即使这个妇女的智力轻度落后,但也丝毫没有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反而因为孩子感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的智商在稳步上升。

可见,父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再苦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寄宿学校”不仅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充分的揭露了寄宿学校对学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虽然观点很犀,但是也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初一女生曝光真实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宿!

同样持这一观点的尹建莉老师更是直言:

初一女生曝光真实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宿!

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

动物都知道这一点,人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

01

家永远是最好的学校

父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在正在成长的过程中,除过日常的学习生活和衣食住行之外,更需要注重的是,孩子们的感情生活和成长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中会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一部分,但是相对应的,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时间也变得更短。

在正处在发育时期和孩子们情感启蒙的时期,家长们对孩子的情感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和交心类型的沟通是未来在孩子们步入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最好的基础。

不少网友在回忆起上学时期住宿的情境,提到最多的就是“想家”、“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与父母不亲密”、“过于独立”......

初一女生曝光真实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宿!

曾经,有一位名叫李珊珊的初一学生,写了一篇寄宿体验的作文《那夜无眠》,令她的语文老师感慨而又心疼。

我想大家看完后,大概就会懂得为什么不太建议孩子寄宿了。

步入初中,开始住宿,产生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想家的情绪,便有了那夜的无眠。

那晚,晚自习早早地结束了。回到宿舍,准备好洗漱用品,走到水房,排队,洗脸,刷牙,走回寝室。早早的,初一的学生就熄灯休息了。

躺在床上,静静地望着上铺的铺板,毫无睡意。想家,想父亲,想母亲。不行,得好好休息,明天还要上课——我告诫自己,便使劲儿闭上眼睛,想要跟在家里一样,慢慢地自然进入梦乡。但脑海中却清晰地浮现出了一个我最熟悉的地方——家,那个简单却温馨的小屋。

此刻,家中应该已经没有灯光了吧?爸爸妈妈应该都睡着了吧?我们房间,应该被妈妈打扫得干干净净吧?床上,应该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还有一个可爱的海豚玩具,床头可能还摆上了我喜欢的书,书桌上应该……想着,想着,一颗泪珠滑过脸庞,滴在我的枕头上,枕头湿了一点儿。

我坐了起来,看窗外,是朦胧的黑夜,白天热闹的校园里一片寂静,几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他们也没有睡着吗?还是特意留下来陪伴我呢?

我靠墙坐着,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实则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随手摸到了一本书,胡乱地翻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在书上。抬手擦擦眼泪,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没错,是妈妈!

妈妈正坐在窗前,看着夜空中正眨着眼的星星出神,她也一定是在想我吧。我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对星星说,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妈妈!妈妈!一下子,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妈妈的唠叨,妈妈的呵斥,妈妈的表扬,妈妈的怀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抱着腿,低着头,任凭泪水涌出,默默地想着爸爸妈妈。一点,两点,五点……就这样,天亮了。

无眠伴我度过了一夜,爸爸妈妈也陪着我度过了一夜。

看见这样悲伤又凄凉的文字后,你还忍心让孩子寄宿学校吗?

02

最好的营养品是亲情

最出色的学校是家庭

在《少年说》的舞台上,一个初二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寄宿故事,简直让人心疼。

因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从小就过着寄宿生活。别人都有爸爸妈妈接送放学,而自己只能独自地面对一个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夜晚。

平时周末难得回家一次,看不到妈妈一眼。即使是寒暑假在家,也是如此。

孩子上节目深情喊话,妈妈仍然缺席。为此,孩子直言自己就像是孤儿院的孩子。

是啊,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必然少了亲子相处的机会。

每当孩子遇到问题,都无法及时找家长倾诉,长久之下,孩子便很难感受到父母之爱,渐渐和父母疏远起来,越发冷淡、沉默、孤僻。

事实上,过早寄宿,割断了孩子的情感关系,孩子成年后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孩子 12 岁以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黄金期”,家长不在身边就错过了。

03

这6种情况,建议不要住校

▼ 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家庭

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毕业于名牌大学,辅导初中孩子的功课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家庭的孩子,底子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让孩子走读,家长完全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甚至为孩子开小灶加加课。

▼ 氛围和谐有爱的家庭

如果父母二人关系和谐,二人之中又有一人有稳定的时间,且愿意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愿意牺牲大量时间陪伴孩子,那么这种家庭的孩子,过早住校,实在可惜。

反之,父母都忙于工作,父母感情不和,父母和孩子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孩子住校。家人平时保持一段距离,反而有利于周末和平相处。

▼ 如果不是名校,不建议孩子过早住校

连985高校大学宿舍和二本院校大学宿舍的学习氛围都能千差万别,更别提初、高中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前的差别了。

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想好好努力学习的孩子,如果孩子高中上的是普通学校,能不住校,就尽量不要让他住校。

▼ 酷爱读书的孩子

如果孩子住校,基本上剥夺了大量阅读的可能性。

住校生要么在宿舍统一晚自习,要么在教室自习,但孩子很难可以自由看课外书。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巴不得孩子们不要看所谓的“闲书”,最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刷题中。

中考和高考只是漫漫人生的一站地,而少时读过的书,书中接触的人和事,将会构成你青春乃至整个人生的基底。

过早用刷题替代阅读,会让孩子后劲不足。

▼ 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

住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

可是,如果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赶着学,去住校又有多大意义呢?

反之,居家学习,可以拥有更高的自我支配机会。

你想预习明天的功课也行,你想预习下个月的课程也可以。你想学课本知识可以,你想看课外书也行,你想看大学专业课课本都行。

而在学校,制定计划的自由性大为削弱,对于主动性强的学霸来说,确实颇有几分“陪太子读书”的意味。

▼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

住校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同学会感到不适应。

这确实不能怪孩子,因为别说是初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可能都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之前比较黏父母的孩子,住校后只能一周或两周见父母一面,心里难受是正常的,想家也是正常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青春期内,孩子会遭遇到更多的情绪波动和成长烦恼。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面对面交谈,就显得格外重要。

04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

莫待无花空折枝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孩子对父母的需求不仅仅是纯粹的“养”,陪伴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蔡康永所说“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父母只有在孩子的童年,给予他足够多的陪伴,往情感账户里不断储蓄,才能在未来遇到亲子矛盾的时候,适当支取。

最后,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

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最后,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就读适合自己的学校,享受风华正茂的青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