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在太平天国后期,封王太多,这似乎导致王爵都有点不够用。于是,就有了某王报销或投降后,他的王爵被转封给另外一个人。例如康王爵位,先是封给了汪安钧,但在汪安钧苏州投降李鸿章而被杀之后,洪秀全就把康王转封给汪海洋。另外还有奉王。1862年,古隆贤被封为奉王,但是第二年就投降了清军,于是洪秀全就把奉王爵转封给另外一名将领,这位将领就是下面要讲述的一个叫黄朋厚的人。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黄朋厚在太平天国算是无名小辈,没什么知名度。但在近些年,通过考察,他的平生事迹才被完全挖掘出来。很多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里的堵王黄文金,号称黄老虎,是一员悍将,而黄朋厚和黄文金是同宗,也是他的侄辈,他们都来自广西博白县东乡。

黄朋厚又叫黄明厚、黄十四、十四郎、小老虎(黄文金是大老虎),1836年出生,他的资历很深,当年和黄文金一起,带着族人和乡亲上千人参加了金田起义,只是他当时才15岁,所以只是跟着黄文金打仗,很少有人知道他。不过他打仗英勇,历经百战,逐渐成长为了一员太平军将领。特别是到了太平天国中后期,军中缺乏带兵人才,于是,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壮派受到了越级提拔和重用,而黄朋厚也在那时候被提拔。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1860年十月廿二日,积功升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宗兖天安(太平天国除王爵外,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离封王只差两级了,1863年九月廿八日,奉王古隆贤降清,洪秀全就把奉王爵转封给了黄朋厚,黄朋厚终于被封王了。

然而,黄朋厚封王之时,已是太平天国败亡之际,九个月后,天京就被湘军攻破,幼天王逃往湖州,而黄朋厚和黄文金都在湖州,他们收拾各路残军,护驾幼天王逃往江西,一路上,这支人马溃散殆尽,黄文金等许多将领战死,好不容易逃到江西,又被清军偷袭,幼天王和干王等都被俘虏,黄朋厚和纪王黄金爱等脚底抹油跑得快,才逃了出去,几经辗转,终于投入康王汪海洋大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汪海洋有了权欲私心,排除异己,找借口先杀了纪王黄金爱,后又干掉了侍王李世贤。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大伙都知道,侍王和纪王都是老广西,为太平天国嫡系,而康王汪海洋是安徽系,地位不高,又跟过叛离天王的石达开,所以难以服众,而康王此时手握重兵,想要掌控全部就得清除那些老广西,让自己的安徽系上位占坑。因此,一番清理之后,地位高的广西将领都死了,剩下黄朋厚这种威胁小的广西佬也是战战兢兢,还有那些两广籍的士兵也是备感委屈。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朋厚动摇了,同治四年(1865)底,他在江西龙南秘密派人去清军大营请降。清军将领刘典喜出望外,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安排他潜伏做内应。不久后,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十二预之战中,他和已经加入清军的降将丁太阳合谋,他提前把汪海洋的作战机密密告清将萧雅泗,而丁太阳把汪海洋的在战场出现的位置和个性特征等告诉清军,这导致此战中,汪海洋被清军用枪打成筛子,太平军主力损失大半。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黄朋厚墓

太平军在嘉应州覆亡后,黄朋厚率部伏地请降,剃发,正式加入清军,结束“地下党”身份。当时,有的清军将领想杀他,但是左宗棠爱惜人才,专门向朝廷上了《请将归诚之黄朋厚免罪给守备衔片》,建议“免罪并赏给守备衔”,朝廷旨准,就这样,黄朋厚由太平天国的奉王变成清朝的正五品守备。

黄朋厚投降清军后,认真地做起了官。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对台湾用兵,争夺台湾东部地区的主权。黄朋厚随罗大春入台,帮助东部地区的土著搞开发。也就是开山修路,安抚居民。期间受到不服从朝廷的一些土著的攻击,黄朋厚“屡次血战,遍体受伤”,这样坚持了八年。1882年,奉调浙江台州镇压起义,因“剿匪”有功被奏保副将衔。最后,在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场剿匪战斗中阵亡,留下了“恨不能尽歼匪类,为百姓除害。”的遗言,终年50虚岁。清廷赠武功将军,从二品。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黄朋厚生前,因为有着不光彩的过去和一些政治原因,所以对自身的身份多有隐瞒。在他的墓志中,只字不提他在太平天国的经历,而是把参加左宗棠军作为人生起点。他死后葬在安徽宣城东乡冲岭冷瑞冲的蝉山,墓碑刻“皇清显考诰封武功将军讳朋厚黄公大人之墓”,通过这些,旁人无法得知他的前半生情况,只认为他是一位清朝官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安徽宣城考察出了太平天国降将韦俊的墓茔和生平事迹,这才引发了很多人对安徽宣城一带的其他太平军降将及后人的探索和研究。2018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特别项目组编导王密林先生,亲赴宣城,实地考察了黄朋厚墓和相关事迹,这才让黄朋厚的那段太平天国经历没有被掩埋,而是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太平天国此王投降左宗棠,害死汪海洋,在安徽留下一堆后裔

和韦俊等其他太平军降将一样,黄朋厚也在安徽宣城留在了很多后裔(已繁衍八代有余),他们的祖上因为太平天国的事情,没法返归广西老家,只好在这里定居下来,后代子孙也就视异乡为故乡,乡音淡去,逐渐变成了安徽人。

永宣感叹,韦俊、黄朋厚之辈,早年弃黑暗而揭竿起,舍命反清,亦不愧为英勇壮烈之举,然未能从一而终,后伏地乞降,虽有无奈之情,但变节事大,为忠贞之士所羞,是以有黄朋厚隐天国故事于墓碑,子孙视宣城为故乡之事也。悠悠百载,前人之鉴岂能忘耶?

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王密林《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