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访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城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清水河无城,对于清水河城的城墙知之甚少,很少有人提及。笔者查阅了县志和大量的相关史料,就城墙的遗迹与县内知情者进行多次交流,了解了民国时期清水河城的基本情况,与读者分享,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斧正。

清水河县城关镇(清时为清水河县八里中的时里,民国称第一区亦或中区,日伪占领时为古城坡镇)是清代乃至民国时清水河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但在清代并没有筑城,《古丰识略》中提到“今五厅分列,自悍我牧围,迺除绥远城驻防,而外三厅俱无城。托克托土城虽存,难资保障(1)”,外三厅即清水河厅、和林格尔厅、萨拉齐厅。直到民国20年(1931年)春,民国清水河县政府征用民工修筑土石城墙,新筑县城周长约5.46里,高3丈6尺,设有东西城门,后设有北城门,于解放后拆除。

一、城址规摸

据乔继延所撰《清水河县概略》分析,清水河城北靠银滚山,南临清水河,依地势而建,分为土墙和石墙,西北以今明大边长城旧墙为基础,筑夯土城墙,东南两墙依河流走向,沿河岸用石头砌墙,土墙高2丈5尺(约8.3米),石墙坐底宽5尺(约1.6米),高1丈8尺(约5.7米),内有东城墙,X百11丈(因文字遗失,笔者估约500至600米),坐底宽1尺(约1.2米),高1.5丈(约4.9米),设有东、西二城门,东门约在今东门桥附近(东门桥的名称想必由此的来),站到东城门抬头便可看到雷胡坡村,西门约在今一中附近,门巅建瞭望楼1处,环城筑炮台4处,今红旗市场仍存有有一段石墙遗址。计土墙长350余丈(约1165米),石墙长470余丈(1565米),全长约2730米,后又设北城门,北城门在今边墙壕(明大边长城)以南,但是现在这些城门早都已无迹可寻了。

前人在修筑清水河城墙时,不求直线直角,而是依据地形山势,因地筑城,西北选择山势陡峻之处筑土墙,这样既可减少运夯土的工程量,又增加了城墙的险峻,整个城建在一个低缓山坡上。新筑的清水河城以清康熙四公主花园基础上形成的县署为中心,建在清水河以北河滩地和银滚山半山坡,将永安街和古城坡纳入城中,城南小庙子村,城东雷胡坡村不在其中,在清水河县平顶山即可观城内全貌。

二、建城背景

清水河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境内山脉众多,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南、西部地区。今城关镇就是在两条山脉(北银滚山,南平顶山)间的河谷地带,典型的两山夹一盆地形。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盗匪肆虐,每每流窜县境,先隐藏在山顶控高点,占据优越地形,举高临下,县城中动向观察得一清二楚,若向城中猛烈攻击,很难坚守,县长及官员,官兵,商家、百姓不得不弃城而走。几经浩劫,给地方经济,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危害,尤以民国六年十月卢占魁匪部搔扰本县为甚。

自四公主经营多年及至清末,农业,商业得到良好发展,当时本街商号约有六十余户,以山西人为主,加以当时庆享升平,无苛捐杂税之剥削,铺殷户实,比比皆是,商业的繁荣,可谓登峰造极。但民国六年卢占魁匪部骚扰县境内,其造成的危害,使本县境内商业从些走向衰落。《清水河县概略》载:“自经民六十月卢匪搔扰,本县商业一落千丈,市廛益行不振。摊派既重,业务萧条,得之者寡,而失之者巨,徒事消耗,坐吃山空,爰是相率停业。而原有殷实铺户,一变而为小本营生,妇孺易市,习见不鲜。昔日引为笑柄,今且视若谋生之途,于此可见一般矣。”

自卢匪过境后清水河县商号只剩二十多家,杂货行五家,面铺四家,山货行三家,药铺二家,银炉三家,染房一家,铜铺数家,每家资本最多不过千元,此其概略也。

不仅如此,除卢占魁外,还有杨猴小等土匪,经常袭扰县城外,还有军阀的敲诈勒索。民国17年(1928年)3月奉系汲金纯任绥远都统。奉军驻绥期间,其官兵甚为蛮横,在土默特随意敲诈勒索商民,鞭打百姓。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被时属奉军绥西护路队王英部队掠取民财,十室九空。

此外本县保卫团的团丁,平日里没有严格的训练,更没有剿匪和作战的经验。导致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十九日,溃兵陷城,二十一年(1932年)同月同日兵变导致县城失守,枪械被抢走,并绑走了县长,县境内治安混乱,而自卫的方法只能是修筑城墙。

三、筑城经过

当时县境内士绅和人民都感到修筑县城很重要,经地方各法团绅耆发起,决意建筑城垣,以防匪患。于是成立城工委员会,分设总务、工程、庶务、募捐等股,办理筑城事宜,然后详细计划,呈请绥远省政府建设厅拨款资助。省政府以库款空虚为由,让地方自行设法筹款进行修筑。但清水河县因久遭匪患,又遇旱灾,困难万分,很难筹集到如此巨额资金,无法兴建。后经地方会议讨沦,决意将赈款票洋三千元,暨省政府退还民国20年(1931年)二成烟亩罚款大洋六千元(合钞票一万二千元)充作筑城费用,倘若入不敷出,就发动民间募捐。至此经费有了着落,工程于二十年四月十七日开始动工,历时一年多,需费一万余元终于建成。

四、城中往事

清水河城建于1931年,后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次进入清水河县解放全县后拆除(防止流窜在绥远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占据县城迫害清水河县人民)在清水河这块土地上存在了18年,这18年里这座城先后见证了清水河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往事。

清水河县,这个个黄土高原的小县城,居晋西北根据地外翼,又是绥远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激烈。当年的革命壮举我并没有亲身经历,但通过文史资料和老兵的口述,我们可以得知抗日战争时期,在连接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道上,在这片厚重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历史,出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曾经多次反复的激战争夺,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曾上演“八进七出”的战争史和“一日两夜换三国”的战斗景象。可以反映出当时抗战胜利后,清水河在整个山西、绥远地区的战略位置,确实是激烈的争夺每一寸土地,而且是刀兵相见的争夺。

如今到此的匆匆旅人,很难曾想象当年这城墙上的的枪林弹雨,或许现存残破的城墙遗址上,下面的裂缝中,还残留着战士们的鲜血,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着这片土地。

“烈士回眸应笑慰”,随着社会的不断清水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这些当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先辈们,看到家乡的新面貌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五、结语

清水河城的遗址,如今只能在红旗和古城坡村找到一点遗迹。现存的文史资料中,提到清水河城的很少。只有《清水河县志》,《清水河县概略》有记载,清水河县的革命斗争史中能找到关于国共拉锯,争夺县城的战斗中提到。在今老牛坡党支部展览馆,复原了当年争夺县城发生的八进七出战斗史。夫“八进七出”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战仍乃激烈,然此景以昭炯戒,激众志,则其意深长矣。

当然,现今的清水河县城里已经看不到坚固的城墙和厚重的城门了,也没有城里城外的地域概念了。有关城的故事都被覆盖在今天的繁华的街市下,城的历史像河水淌过的沙滩一样,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即便是这样,它仍是清水河历史文化的浓重一笔。

注:

(1)(清)钟秀,张曾:《古丰识略》卷十一,城郭。钟秀,字石帆,满洲正红旗人。咸丰五年八月至咸丰六年三月和咸丰六年九月到咸丰九年三月,两次担任归绥道台。张曾,字小袁,山西崞县人(今山西原平市)咸丰年间,钟秀高薪延聘张曾至归化城,撰修《古丰识略》

(2)乔继延撰《清水河县概略》乔继延字永新,清水河县人。绥远省立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毕业。曾任集宁县政府秘书、清水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国民党清水河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者:白文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