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讲好中国故事需文以载道,但张艺谋们却只知文不知道

讲好中国故事需文以载道,但张艺谋们却只知文不知道

中国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文以载道”。文字、文章只是“文”的一种,文的正确定义是:人的合乎道的行为表现,包括个人层面的和社会层面的。个人合乎道的行为叫有礼,是个人之文,所以叫文质彬彬,文是外在表现,质则是其内在品德。现在的礼貌就是由此衍生而出,只是礼貌更肤浅、表层。在社会层面,一切的合乎道的风俗、制度、典章都是文。

因此,中国文化有两个层面:文的层面和道的层面,这两个层面也是两个类别。中国对文化、知识的分类、分科,其维度不是横向的,而纵向的,除了“文-道”的二分法,还有“义-利”、“心-物”、“道-器”、“体-用”。这几种说法实质是指的同一回事,只是侧面不同。“文-道”侧重中国文化的表达,“义-利”侧重中国文化的判断和取舍,“心-物”侧重中国文化的思考本质,“体-用”侧重中国文化的结构。

因此,要正确表达中国文化,其关键不在文,而在道。当然也可以说,关键不在利,而在义,不在物,而在心,不在器,而在道,不在用,而在体。

在中国崛起,以及中美冲突、中西冲突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如何正确地表达、表述中国文化。很多人将讲好中国故事理解成一个表达的技术性问题,这是完全错误,因为这样,就把这个问题局限在“文”的层面,但其实质问题则在“道”的层面。

现在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只知其文,而不知其道,知文而不知道。更进一步说,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文道”二分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表层的文式思维、物式思维、器式思维、用式思维,而丧失了深层的道式思维、义式思维、体式思维。

换句话说,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是正确、准确地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对于在思维方式存在缺陷的现代中国人而言,很多人实质上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近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云云,如何表达了中国云云,如何文化自信、大国自信云云。但我是不屑于去看的,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演员、导演,张艺谋是不可能真正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只是说,如果现在非要找一个人去导演这台晚会,张艺谋的确是最好的人选。

张艺谋可以导演出一场现代最好的晚会,但不能说这台晚会就能真正准确表达中国文化。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就是文,“仁”就是道。“巧言令色”就是用外在表达技术、技巧一味地讨好人的表达方式,这样表达是背离仁的、背离道的,也是背离中国文化的。而现代的表演技术、技巧就是“巧言令色”的,张艺谋式的表演就是巧言令色式的。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普遍是知文不知道,在思维方式上是有文无道,根源在中国的学术范式、教育范式。目前中国的学术方式和教育范式是西化的,自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建立,至今已100多年。

有文无道,有利无义,有器无道,有物无心,有用无体是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基于西方文明所形成的现代西方学术和教育也是如此。

因此,中国要正确认知中国文化,要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必须打破当前这套旧的、西式的学术范式和教育范式,而建立一套崭新的有文有道的二元式学术范式。这需要一场学术革命,其方向与民国新文化运动相反。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西化,而这场新的学术革命的方向则是反西化、中国化、传统化,建立一套中体西用的新范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