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一天,一个焦虑万分的妈妈来进行咨询,她说她的儿子不知道为什么一夜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终日沉迷游戏、拒绝交流、越来越自卑。我们可以暂且叫这个孩子小宝(化名)。小宝从小就很聪明,反应敏捷,为人热情,哪怕见到陌生人也会主动打招呼,性格很开朗,妈妈相信孩子将来长大了,一定会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健康。小宝小的时候妈妈关注的是小宝衣食住行和健康。上学之后呢,妈妈关注的焦点开始放在了他的学业上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妈妈发现小宝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妈妈问她“学校发生了哪些事情呀”,“今天有什么收获呀?”小宝都会“嗯”“啊”应对,或者干脆就是“没有啊”,“还那样”“正常”……一般都是简单的敷衍。妈妈觉得也许是小宝学习太累了,没有太多地去考虑这个问题。直到孩子上了初三之后,孩子性情大变。他开始明确表示自己厌恶学习,不想去学校,希望爸妈可以到学校给自己申请退学。就在那一瞬间,妈妈崩溃了,爸爸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自己一路疼爱、照顾的孩子,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孩子开始整天整天呆在房间里面,要么就是玩手机,要么就是打电脑游戏,吃饭时也拒绝再吃爸妈做的饭菜,只吃自己从网上点来的外卖。妈妈又开始为她的健康状况担心,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是很理想,可是劝说无果,如果再多说一句,引来的只能是又一场激烈的“战争”。家长与学校沟通,老师也表示小宝在学校越来越沉默,而且很多时候明明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小宝都表现得非常的不自信,给他机会他都会主动退缩。小宝对学习也是越来越没有信心,他总是觉得自己学不好,明明已经听听懂的问题,甚至连老师都觉得他听得比其他同学明白,他都会认为自己没懂。久而久之他对学习越发地厌烦,因为他在学习中已经找不到他的成就感。父母看到孩子“堕落”成了这个样子,真的是感到天都塌下来了。

在与咨询师的对话当中,孩子的妈妈才逐渐意识到,在小宝成长的十几年当中,过于关注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操控着孩子的人生,小到孩子每一顿饭吃什么菜,是该多吃一些肉,还是该多吃一些菜,到作业应该几十分钟完成、每天应该补充多少课外练习题、应该报哪个兴趣班、再到初中应该选择哪所学校?甚至于在孩子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把他将来可能会就读的那几所大学作为目标锁定了。所以孩子虽然只有十几岁的年纪,他似乎已经望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因为这一切的“坦途”都已经被父母描绘出来,已经规划的妥妥当当。孩子突然间意识到,“我的生活不是我的,我的灵魂也不是我的,我只是一个被父母操纵的木偶,我只是一个行走着的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如果没有尊重父母的安排去做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遭到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又或者被父母指责“不懂孝道”。

而当孩子有一天忽然发现在游戏中当他突破重重阻碍升级过关的时候,他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成就感,因此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而在手机的交流当中,与那些甚至没有见过面的朋友进行聊天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是自由的,他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和对方畅所欲言而不必担心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对,哪件事办的不好。孩子发现当自己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的时候,戴上了降噪耳机,拒绝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他的世界是安静的,是自由的。耳边已经再也听不到父母喋喋不休的各种嘱咐、叮咛、抱怨、批评,以及对自己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是未来将要做的事的“悉心指导”。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小宝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喜欢独处,把自己锁在小小的卧室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当我们看到孩子那颓废又茫然的眼神的时候,没有人会不为之心痛。当我们看到父母心心念念的孩子逐渐长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时候,那种绝望无助真的是让人扼腕。

如何才能让家长和孩子走出这种教育的误区,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自信的人呢?这已经成为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我们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去做呢?

一. 给予及时的嘉许

父母要有足够的智慧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的琐碎细节、点点滴滴之中看到孩子身上的闪

光点,哪怕细微到孩子吃饭不挑食、自己扣扣子、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都是值得父母进行及时嘉许的。不是因为孩子做成了哪件事、做好了哪件事才会给予孩子嘉许,而是因为看到了孩子在做事过程当中的努力,父母就马上给予及时的嘉许。一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考不到90分的成绩,但是,当孩子从25分提升到了30分的时候,家长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一个及时的嘉许?嘉许不要滞后,当即发生,马上嘉许。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二.给予更多的认同

很多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担心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就会千叮咛万嘱咐。家长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家长是个成年人,思考问题会更加的成熟周到,做的选择也一定会比幼稚的孩子做的选择要更为妥当。因此,家长经常习惯性地否决孩子的主张,并用自己的选择来替代孩子的选择。这个行为就是在向孩子发出一个声音:孩子,你的选择是不好的,你的选择是错误的,你的选择没有我的好。当孩子得不到认同时,就会有一个声音从心底冒出:我的选择不够好,因为我不够好。经过一次、两次,三次……N次被否定之后,孩子得不到足够的认同,他就会愈发地觉得“我真的是不够好”。这样的孩子又如何会有足够的自信呢?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因此,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变得越发的阳光自信,那就给予他更多的认同吧。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许那不是家长眼中最妥当、最合适的选择,但他绝对是孩子在当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孩子最想要的选择。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也没有“应该的选择”,只有“我想要的选择”。如果孩子可以做出“我想要的选择”,同时得到了家长的尊重和认同,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自信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渴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三.贴正向标签

很多家长愿意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太懒了”,“我的孩子没有上进心”,“我

的孩子自律性太差”,“我的孩子太淘气”,“我的孩子不省心”,“我的孩子不信守承诺”……当一个个这样的负向标签贴到孩子身上之后,孩子真的会按照标签所描述的那样去成长,而成长的结果又是家长最不想接受的。而反观回来,我们可能会发现,家长贴了孩子“懒惰”的标签,只是因为今天早上孩子上学的时候起床晚了;认为孩子“不信守承诺”,可能只是因为孩子亲口保证七点就去写作业,结果拖延到了七点半才磨磨蹭蹭地走进了书房去写作业。种种的负向标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不断地向孩子的潜意识输入: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就要这样去做。而孩子真的会这样去做。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智慧的家长的做法与之恰恰相反,他们会随时觉察自己给孩子贴了哪些负向标签,或者是孩子给自己贴了哪些负向的标签,觉察一个撕掉一个,继而用一个正向标签取而代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发现一处闪光点,就给予及时的嘉许,并及时地贴上一个正向的标签。看到今天早上孩子起床自己叠了被子,那么家长马上贴个标签---“我的孩子很勤快”,看到孩子今天晚上突然间不用爸妈提醒就主动去写作业了,马上贴个标签---“我的孩子学习很勤奋”,看到孩子在电梯中主动和邻居奶奶问好,马上贴个标签---“我的孩子很有礼貌”。久而久之,这样的正向标签也会形成深深的烙印,烙烙在孩子的心中。孩子觉得我就是标签描述的那样的人,而且他会自动自发地向着标签描述的那个方向去发展,去成长。

四.守望孩子的成长

作为孩子的家长,要有一颗能够慢下来的心。面对孩子的成长,面对孩子在生活中的拖

拖拉拉、磨磨蹭蹭,出尔反尔,家长要有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耐心与坚持。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只小小的蜗牛,它柔弱的身体和柔弱的灵魂,蜷缩在小小的壳子里面向前慢慢地爬行,它需要父母用爱去呵护、去滋养。在家长的眼中,也许小蜗牛只前移了一厘米而已,而对于小蜗牛来说,它可能已经拼尽了全力。所以,你眼中的孩子是一匹千里马也好,是一只慢腾腾的小蜗牛也好,他都是你挚爱的宝贝,都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存在。既然如此,那么家长朋友们就怀着一颗守望的心,用守望的眼神去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放下所有的期待,只是守望着孩子一点点长大,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看着这只小蜗牛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慢慢爬行,慢慢前进,哪怕是一厘米的前进,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值得为之欢呼雀跃。别再让拔苗助长的悲剧再次上演。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家长朋友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越发地自信,越发地开朗、阳光,就请放下过多的期待,安抚好你焦虑的心,缓下你急迫的脚步,松开你的操控,用守望的心去静待花开,让孩子成为“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