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连研考“一个人的考场”牵动人心 如何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作者:央广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据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之声报》报道,12月26日是2021年全国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天。同日,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出现一间特殊检查室,一名正在隔离治疗的无症状感染者在特设负压病房完成了第一天的检查。这也是该国首次对感染新冠肺炎的人进行检测。

大连研考“一个人的考场”牵动人心 如何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专项检查室(受访人图片)

一个人的考场触动人心 医院表示最担心的是考生的意外情况

"起初非常困难和犹豫。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孙爱军告诉《中国之声报》,在医院设立单一检查室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与政府、教育等部门的反复讨论,医院最终决定承担责任。"人们一生中经历过很多考试,但关键考试并不多。"孙爱君说。

大连研考“一个人的考场”牵动人心 如何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大连单考房一度火热搜,有网友评论:考生的梦想,由全市守卫!对此,孙爱君回应,抗疫一年,完全没有考虑过热点搜寻的问题。为了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医院做了大量准备。医疗保健提供者首先评估了候选人的身体状况。"最担心的是,候选人处于突发状态,毕竟他还是个病人。孙爱君担心考生在高压体检时感到不适,根据最严重情况准备急救器材。医务人员在考场巡视,监考老师通过监控视频和对讲机与考生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保证了教师的健康和安全,而且"无时差"给考生指导。考卷后的派送工作与医院污染区的日常物流配送流程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医护人员已经习惯了这种监管。"孙爱君说。

大连研考“一个人的考场”牵动人心 如何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答卷后送达(受访人地图)

谈到这次专项检查,一直坐在镇上的孙爱君说,关键词是"紧张"。考生一开始很紧张,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考试,医务人员和监考员也很紧张,周边媒体、上级部门领导也随时关注,不停地给孙爱君打电话,发视频。"运输,检查,传输,回答...我以前一直在监控。孙爱君告诉中国之音新闻有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考场"感动了不少人,但也有网友质疑:对于一个考生来说,用了这么大的力气,值得吗?对此,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孙爱军表示,只要我们能做到,就一定要努力帮助应聘者实现梦想。如果我们因为疫情而错过了这次考试,可能不仅是考生的遗憾,更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一、大连教育发展中心分析"全国5次亮相"

2021年科研考试是科研前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的首次大规模笔试,面临疫情防控和考试安全的双重挑战。大连教育发展中心招生部负责人王吉告诉中国之声报,今年大连的报名人数为34848人,全市共设立了7个考区、54个考点、1501个考场。市、区、县各级党委按照战时状态、战时标准和战时举措,保障广大考生和考官的安全健康。为确保实现"检测应检测",工作部在考前进行反复调研,针对普通考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密切接触者提前设计了一套工作流程。"尽量不要让任何候选人落后,永远不要让你错过!"王季说。

除"一人考场"外,隔离考场内还有40名密切接触者、重点人群和其他考生分别组织考试。由于疫情的影响,增加了两个试验点和119个试验点,金浦新区控制区的304名考生在备用试验场组织了单独的考试。

每个考场的背后,都有很多人付出付出和努力。王吉告诉中国之音新闻,在这项工作中,他印象深刻的是"全国五次首次出场",即首次发生无症状感染的负压病房检查,第一次有密切接触者大规模转移检查,第一次在控制区进行群体迁移检查, 第一次2天前大规模调整考核安排,第一次密切接触的考官集中隔离并设立临时党支部。

王吉介绍,大连市招聘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和市卫健委六院院研究成若干院,最终建立了单人隔离检查室方案。密切接触转移检查,40辆特种车辆点对点转移40个关键候选人,备用测试点建成过夜,无延迟。金浦新区304名考生改为"封闭区考试",通宵启用锦州中学作为后备考点,考生在考试前一天集体入住5家偏僻酒店,单人间、食宿免费。在考考安排方面,招聘办公室全体职员在考前凌晨,对1400多名考生的1119篇全国公开课题和2073篇高校自考试卷进行重新抽取、盘点、调配、核对,无误。开试2天内,重置考点、考场,大规模印刷国家公开课题试卷,大规模提取、分包高校自命题试卷。在本次考试中,共有223名监考老师勇敢逆行,参加密切接触考生监考,考试后需要集中隔离14天。经中共甘井子区委组织部批准,在集中隔离点设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在疫情爆发时发挥"非临时"作用。

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分析"考研热":未来研究生将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正在扩大。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告诉中国之声新闻,今年主要大学招收的研究生人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这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学生就业援助的增加以及教育部采取的一系列招聘政策。虽然没有出现激增,但近5年来,研究生比例一直高增长,"试研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困难"。而从研究生招生结构来看,"激增"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陈志文建议,从就业角度看,考生可以先选择理工科专业。

陈志文说,今年7月,召开了全国毕业生工作紧急工作会议,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召开大会。会上对高层人员进行了重新定位。有人指出,为了扩大博士规模,稳定硕士学位的规模,并在硕士学位上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说得清楚,专业硕士招生达到2/3,博士教育在培养中的招生环节提出了从本科直接到博士的路径。也就是说,学术研究不再以硕士为基础,重点将放在博士上,硕士是专业应用导向的培养。

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这种现象,不少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由于竞争过于激烈造成的,是"内卷"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陈志文说,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在街头、中小学的工作都是正常的。陈志文说:"现在谈的是建设现代治理体系,首先要从街头办基层起步,核心要依靠高素质的职工。那么,为什么不迈出发达国家的第一步呢?而且,优秀的大学生被加入基础教育也是一件好事。高等教育系主任吴岩说,"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思想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时代,这种现象非常多,我们对研究生有严重的误解。"我坚信,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群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将不得不失去他认为对国家最有利的工作,我认为我不需要担心。"

监管:白中华

记者:杨

编辑:曹波、王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