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看西看】罗志恒等:穆迪的天然属性让其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经济

【东看西看】罗志恒等:穆迪的天然属性让其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经济

  中新经纬12月10日电 题:穆迪的天然属性让其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经济

  作者 罗志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程嘉仪 粤开证券研究助理

  在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行为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我们认为,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行为有失偏颇,存在三大误判。穆迪下调评级展望不会对中国股市和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改革推进之下,中国经济在2024年仍将保持疫后恢复态势。

  12月5日,穆迪评级公司发布对中国最新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维持A1的评级,但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穆迪在对中国主权评级调整后将8家中资银行、22家中国城投公司、18家中国基建类国企及受评子公司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评级展望下调与评级下调的含义不同,根据穆迪的评级定义,负面展望表明中期内评级变化的可能性较高,主要起到警示作用。通常情况下在首次给予正面或负面评级展望后,下一次评级展望和评级的复评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从历史经验来看,约有三分之一的发行人在评级展望调整后的18个月内会出现相应的评级调整。

  穆迪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方法主要考量经济实力、体制和治理实力、财政实力、对风险事件的敏感性四大方面。从11月30日穆迪评级委员会的讨论要点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对中国财政和债务状况实力大幅下降的担忧。穆迪给出下调评级展望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中央为国企融资平台化解债务问题提供财政支持,这会削弱国家财政实力;从中期的角度来看,房地产下行风险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会导致中国中期经济增长结构性下降。

  穆迪作为盈利性质的欧美控股公司,其独立客观性势必会受到欧美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些天然属性会造成穆迪对于中国国情以及经济运行的理解不足,但中国体制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其评估模型中未全面考虑到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对于穆迪下调展望的三个主要理由,我们认为均不成立。

第一,穆迪对中国财政情况的复杂性理解不足。近几年中国一直持续推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规范地方融资行为、国企改革等措施已颇见成效,地方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的杠杆率已逐步改善,2022年底财政部曾表示存量隐性债务已经化解三分之一以上。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后,各地积极通过财政化债和金融化债等方式推动区域内隐性债务化解。中央对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的范围、处置方式以及资金来源都给出了明确说明,在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同时坚决遏制增量,提出“省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负其责”,尽可能将债务风险控制在省域范围内。地方政府仍然是化债的责任主体,总体隐性债务风险可控。同时,中国的债务背后有大量优质资产做支撑,包括基础设施以及大量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可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这与欧美国家依赖消费和金融的经济结构明显不同,在评估中国财务状况时,应将这些资产情况纳入考量,进而做出更全面和客观的判断。

第二,穆迪对房地产下行风险或存在高估。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高规格的会议均提及满足各类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中央稳地产的决心凸显,各地相关政策有望陆续落地实施。作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标普对中国房地产的判断更为积极,在10月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即将触底,并将在2024年逐步恢复。

第三,穆迪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判断有失偏颇。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均上调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4%和5.2%,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同时,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反映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际关系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强韧性和潜力,未来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相比之下,穆迪对中国的经济增速给出了较低的判断,2024和2025年GDP增速预期为4.0%,明显低于大多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预测。

  不过,穆迪的评级展望调整并非完全对中国经济的负面评价,穆迪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振消费需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给予了正面评价,给出维持A1评级的主要理由包括:经济结构转向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将推动生产力和GDP增长;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预期值,但相对强于其它评级为A的主权国家;中国体制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多次历史考验,能够有效动用大量资源应对财政压力。

因此,我们应客观理性看待评级展望下调,该事件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有限。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穆迪评级或评级展望下调并不会对中国股市、债券、汇率当时的变动趋势造成显著影响。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展望下调对中国更多的是舆论影响以及对海外融资方面或将造成一定冲击,但中国当前外债规模相较于多数大国处于很低水平,2022年占GDP的比例约为50%,低于国际60%的警戒线。即便将隐性债务纳入考量,中国的负债率仍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时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净债权国地位是对外债偿付能力的有力保障。

  中国前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5.2%,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够达到5%左右,总体上仍将延续2023年的疫后恢复态势。(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