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世行前副行长萨拉戈尔丁:中国践行多边主义体现开放包容,“三大全球倡议”契合世界发展

作者:王琦 78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上周,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与会代表们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共识,为《巴黎协定》深入实施指明方向,对于进一步巩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近日,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共同主席伊斯美尔·萨拉戈尔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谈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表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践行多边主义并建立在包容的基础上,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行动十分迅速有效。

面对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等中国方案。萨拉戈尔丁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之间开辟了合作渠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合作,中国方案极具包容性,符合世界当前的发展。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去美元化”在全球范围内多点散发,世界多国在弱化美元依赖的路径上将进行更多积极的探索。同时,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正不断增强。

萨拉戈尔丁认为,虽然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数量还不够多,还需要时间继续发展,但中国是国际贸易大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潜力巨大。

专访世行前副行长萨拉戈尔丁:中国践行多边主义体现开放包容,“三大全球倡议”契合世界发展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共同主席萨拉戈尔丁,胡慧茵/摄)

应对气候变化要建立在包容的基础

《21世纪》:你如何理解多边主义?为什么当今世界比以前更需要多边主义?

萨拉戈尔丁:多边主义是一种得到认可的外交方式,代表国家聚集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因此,多边主义加强了所有国家,尤其是小国的力量。多边主义通过设立机构、建立准则和规则来实现,由此将更便于开展集体行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比如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参与的,它不分政治界限。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应建立在包容的基础上。中国在这方面行动很快。

在这之前,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证明了它的开放和包容。截至今年8月,过去十年间已有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一个双赢的案例,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个人都受益。我认为经济协定与军事同盟协议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更具包容性。

另一方面,中国引领建立的经济协定将带领其他国家通向和平与繁荣,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就非常适合我们当前的发展,过去的欧盟也因为建立经济合作赢得繁荣和友谊。

数字经济使传统贸易发生变化

《21世纪》: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国家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怎样的机遇?

萨拉戈尔丁: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之间开辟了合作渠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合作,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现在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这是在数字革命之初我们绝对无法预见的。数字化浪潮下,传统贸易的观点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无处不在。

尽管外界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劳动力,有分析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在10年内将能够“取代80%的已知工作”,但我相信影响不会那么严重。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过渡到拥有三天周末来适应这种变化。过去,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每周只有一天假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两天周末已成为常态。因此,如果我们在5个工作日中减少1天,我们仍可维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平衡,这样就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的影响。相反,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享受生活、追求兴趣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只由少数人控制而牺牲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IMF援助效用或有限

《21世纪》: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次提高利率,你如何预期美国的经济走向?

萨拉戈尔丁:美国将通胀率从超过8%降至3.1%,没有造成经济衰退或大量失业,这是一个好消息。虽然资本成本略有上升,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但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依旧不俗,其就业市场表现不错,失业率持续降低。

因此,我认为美联储会稳定下来。即使经济学家之间有很多讨论,不管是因为地缘局势冲突、供应链断裂还是其他原因,我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我相信美联储会慢慢降低利率,但不会把利率降到几乎为零的水平。

《21世纪》:你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应对全球开放收紧“逆风”的挑战吗?

萨拉戈尔丁: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员,该组织与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年度磋商,讨论经济形势、政策、债务等问题。世界上一些顶级专家每年都会对每个国家进行经济分析。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否对分析结果做出回应。

就目前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来说,每年国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应对气候变化、价格波动等问题,但每年IMF批给国家的整体援助资金只有2000亿美元左右。所以对于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仅仅依靠IMF获得援助是不可行的,它们还需要另辟蹊径。

人民币国际化潜力巨大

《21世纪》:今年年初以来,欧美国家纷纷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引发亚洲等新兴经济体汇率波动,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因此有些国家提出了去美元化,你如何看待这一波去美元化浪潮?

萨拉戈尔丁: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去美元化暂时行不通。美元是一种储备货币和可兑换货币,这意味着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会持有美元储备,且可以很容易地在市场上兑换;美元是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用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目前全球央行储备中美元占比近60%,而欧元储备量约为20%,若再加上英镑,整体储备量接近90%,其他剩余货币量占比约为10%至12%。若要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兑换,还得考虑到该货币的储量。但目前来看,美元的便利性还没办法替代。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国际贸易大国,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很有可能的,但这并非一蹴而就。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是人民币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各地之间的兑换没有任何限制。目前来说,它在国际上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需要时间继续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