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老崔说历史

紫禁城,这座横跨六百余年的宫殿群落,至今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现代游客能够欣赏到其中大部分瑰丽建筑的风采,但仍有一处禁地长期被官方封闭,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冷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曾囚禁无数失宠嫔妃的地方被永久封存?难道里面真的藏着某种旁人不能窥见的秘密?还是说,这其中另有蹊跷?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探紫禁城冷宫之谜。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一. 冷宫缭乱前世

提起冷宫这两个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宫闱故事。的确,历史上不少嫔妃的悲惨命运,都与冷宫这个地方息息相关。

大家有所不知,在明朝的前期,紫禁城内其实并没有专门称为"冷宫"的建筑。当年朱元璋下令兴建这座宫城时,他希望能模仿南京的建制,里三院六宫,都分别有其用途,却并未考虑到日后安置那些失宠嫔妃的去处。直到永乐年间朱棣继位,命人仿造南京皇城样式重建紫禁城,在布局上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眼看着后宫佳丽日渐众多,却无处安置那些被冷落的,终于有人献计,在御花园西侧的乾西区域里腾出一处偏院,作为暂时安置之所。当时,已经有几名嫔妃被打入这里,由此埋下了乾西就是冷宫的传言。

这一传言一直流传到明朝末年,当时皇帝将成妃李氏扫地出门,将她发配到了乾西那里,宫人们更加相信乾西就是所谓的"冷宫"了。从此,在乾西区留下了一些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遗迹,也有嫔妃在此自尽的阴森旧事。

进入清朝后,这个曾被称为"冷宫"的乾西区域,还留存有明朝那些无谓生死的痕迹。然而到了雍正年间,乾西区域就被连本带利拆除了,改建为御书房、御览三十六景等建筑,再也没有留下丝毫当年"冷宫"的影子。

直到晚清光绪年间,慈禧怒将珍妃囚禁在北三所,北三所这个地方才慢慢代替了乾西区的"冷宫"地位,成为人们口中新的"冷宫"所在。也正是北三所这一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蒙上了一层神秘、阴森的色彩。

二. 传说中的怨气冲天

从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节,描述冷宫曾是怎样一个凄凉处境

想象一下,在那个束缚女性的封建社会,失宠嫔妃被打入冷宫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大耻辱。她们从被宠爱的环境突然被贬入这个阴暗潮湿、遍地蛛网的地方,每日只能啃食残羹剩饭,身心俱受折磨。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更悲惨的是,她们时刻要忍受太监的凌辱和虐待。由于身份卑微,她们的人身安全完全无法得到保障。据说当年有位貌美如花的宫女被太监们胁迫,最后无力承受这份耻辱,狠下心一头撞死在石柱上。

另一位嫔妃在冷宫中反复遭受责打虐待,终于精神失常疯疯癫癫,傻笑着在那里踱步。她的下场不知去向,或许是活活冻死在冰冷的房间里。

还有的嫔妃孤苦伶仃,上无片瓦、下无插针,被生生活活饿死在这人间地狱。这些个中惨剧,令人听闻即叫人毛骨悚然,遑论曾亲身经历的囚徒们当年承受了怎样的磨难。

谈及老北京人对冷宫夜半怨气的神秘说法

正因为在这个阴森恐怖的地方,发生过太多惨无人道的事情,所以流传下来了一个怨气的说法。

据说,在宁静的午夜时分,总会传来从地下冒出的哭号声,听起来凄厉无比,仿佛是死者在哀号。有胆量好奇去查看的人发现,那声音似乎就是从那处曾经的冷宫遗址传出。

老北京人们对此很有一番说法,他们相信这声音是冷宫中那些死不瞑目的怨妇在诅咒当年的加害者。受盡凌辱和折磨的她们,死后怨气这么重,灵魂无法离开人世,所以只能永远缠绕在这片土地上哀号不止。

怨气说法的现代唯心主义解读

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其实隐喻了一种对残酷压迫制度的控诉和反抗。

冷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制度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妇女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沦为皇权和男权的牺牲品。她们遭受了多少伤害和冷酷对待,才会使这么浓重的"怨气"在几百年后仍未消散。

所谓"怨气"的哀号,其实是在呼唤这个世界回归公平正义,呼唤人们重视每个生命的价值。从寓意上看,它给了无数被压迫的群体一种寄托。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要坚持奋斗,让自己的命运不再被枷锁桎梏,不再受人凌辱。

三. 溥仪亲自解开谜团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引述溥仪回忆录中关于冷宫的阐述

对于紫禁城冷宫之谜,曾有一位当事人给出了最权威的解释。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在其晚年回忆录中,溥仪对冷宫的存在原由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在他即位时清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国力濒临穷困潦倒。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迫退位,虽然仍获准暂居紫禁城,但皇室的收入已大不如前。

在这种情况下,宫廷每年维持日常开支已是负担沉重,根本无力对一些闲置的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当时北三所等类似"冷宫"的地方,早已多年无人使用,只能任其破败。

现实原因:修缮费用、建筑年久失修

溥仪解释道,北三所等遗留的"冷宫"建筑物保存状况极其糟糕。有的房舍已经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倾塌;有的房顶漏雨腐朽不堪,到处长满杂草野草;甚至还有动物在其中筑巢,弥漫着一股子难闻的味道。

要想将这些建筑修缮一新,重新开放供人参观,可费不菲的人力物力。而清室那时已穷困潦倒,仅能勉强维持皇室最基本的开支。所以,北三所等地于是被彻底封闭,大门紧锜,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消除了冷宫存在"秘密"的猜测

综上所述,溥仪对于冷宫之谜给出了一个最合理的解释:紫禁城的那些所谓"冷宫"建筑之所以长期被封闭,根本原因就在于清室无力修缮,加之建筑太过破旧,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干脆封闭不开放了。

这个解释无疑击破了以往那些"冷宫内部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猜测。在溥仪看来,这些建筑的确不再适合对外开放,但也仅仅是因为太过破败,并非存在什么其他隐情。

四. 冷宫无固定空间位置

明清两代冷宫位置不定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虽然人们对"冷宫"这个名词有着阴森可怖的联想,但事实上在明清两朝,并没有固定的建筑或空间专门被称为"冷宫"。

按理说,作为帝王居住的宫殿应当一应俱全,对于处理那些失宠嫔妃的去处也该有明确规定。但明朝起建紫禁城时似乎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前期并没有专门的"冷宫"存在。

直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后宫人数逐渐增多,为了管理有序,才在西乾清宫的北侧腾出一处偏院,暂作安置之所。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冷清,所以被冠以"冷宫"之名。

进入清朝后,这一做法被延续下来。不过由于统治者的更迭,加上整个后期的宫廷制度改革,所谓"冷宫"的实际位置也在不断变动。

介绍几处曾作为冷宫使用的宫苑

比如在雍正年间,西乾清宫北侧的那处偏院就被拆除重建,取而代之的是御书房等建筑;到了乾隆年间,则是将储秀宫作为一处临时性的"冷宫"使用。

而在晚清时期,那处臭名昭著的珍妃"进井"事件,就发生在北三所的偏房之中。由此,北三所成为人们心目中新的"冷宫"所在。

总的来说,明清两朝从未将"冷宫"这一空间固定下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指定某处偏僻的地方,暂时安置那些失宠嫔妃。

冷宫实为民间艺术概念,非官方正式设置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冷宫"从来都不是官方正式承认和设置的一种建筑或空间。它不过是老百姓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和戏称而已。

古代宫廷剧作中,常常会安排一些情节,比如皇帝发怒贬谪嫔妃,将其囚禁在寒舍之地。这种寒舍、偏院就被导演或观众戏称为"冷宫"。

久而久之,"冷宫"这个名词在民间就等同于"囚室""监狱"的意思,用以暗指那些遭皇家卑躬屈膝的可怜妃嫔们最后的归宿。

紫禁城冷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正是由于艺术创作中这种常见手法和说法,在加上朝野黩武、闲话和衍生文化的影响,才使"冷宫"这个虚构的地名,被人们牢牢记住并流传开来。

五. 近现代文人笔下的冷宫故事

冷宫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

自古以来,宫闱之中那些阴暗、压抑、悲惨的一面,就成为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题材。而其中关于"冷宫"的故事,更是成为他们笔下最为青睐的内容。

不论是旧体诗词还是新兴小说,只要涉及到宫廷人物和情节,作者们往往都会刻意渲染和夸张这一元素,将"冷宫"描绘成一个凄惨绝望、阴森恐怖的所在。

比如有一首古体小令,就写道"昔时佳丽,今在冷宫,檀香纤手淌砂堆。嗟呼无良救世人,愁红怨绿倩谁怜?"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被囚禁在"冷宫"的宫女嫔妃,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冷宫题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无疑,这些题材作品对于揭示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唤起人们对女性权利的重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看,有不少文人其实是夸大其词,煽情渲染,让人对历史上的"冷宫"存有过多遐想和猜忌。

直到近现代,一些文人学者开始较为客观地描绘和分析"冷宫"这个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比较贴近史实,不那么过于虚构和渲染。

现代小说对"冷宫"的重新审视

比如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冷宫外传》,就对"冷宫"这一概念做了新的诠释和解读。全书以一种缓慢、冷静的笔调和手法,描绘了当年那些贬入"冷宫"的宫女的生活。

作者没有像古人那样夸大其词,而是直白地展现了她们在"冷宫"中的种种生存状态:有的渐渐疯癫,有的仍自持尊严,有的则终日无所事事。通过这些平实的刻画,读者反而更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嫔妃们在"冷宫"中所承受的精神折磨。

结尾

总的来说,无论是将"冷宫"神秘化还是直白写实,在文学作品中它都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和符号,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权力、性别和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