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作者:微安顺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石头屯堡”的“前尘往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发动征南战争,这场征战对结束战乱、实现大明王朝国家一统有着重要作用。尘埃落定、政归一统后,屯垦戍边成了大明王朝妥当安置数十万大军的国策。这支主要由安徽、江苏籍兵士组成的威武之师,成建制地留驻西南边陲,屯戍守边。

  征南结束后,除沐英率10余万军士留驻云南,其余20万征南军士留驻贵州。贵阳以西新建的卫所,即所谓“上六卫”,有普定卫(今西秀区)、平坝卫(今平坝区)、安庄卫(今镇宁自治县)三个卫在今安顺境内。据咸丰《安顺府志》、民国《镇宁县志》载,明平坝卫44屯堡,普定卫87屯堡,安庄卫98屯堡,三卫合计229屯堡。宣德年贵州按察使应履平奏报贵州屯堡700有余,安顺占了全省屯堡的35.5%。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天龙屯堡 陈婷 摄

  旗军数量上,据万历《贵州通志》载:“普定卫(今西秀区)领5所,旗军6905名(洪武十五年);安庄卫(今镇宁自治县)领5内所及一外守御所,旗军5599名(洪武二十二年);平坝卫(今平坝区)领5所,旗军5600名(洪武二十三年);威清卫(今清镇市。清代近300年均属安顺府)领5所,旗军5100名(洪武二十三年)。”另据万历《贵州通志》载,各卫所旗军合计数为116293名,安顺屯驻的旗军占贵州总数约20%。可见,明初至少五分之一的旗军安插在安顺。按明代卫所制,军人为世袭,必须娶妻生子带家属。按此累计,屯戍军户人口竟达10万之多,加上明洪武年间随后的“调北填南”,使外来汉族人口迅速超过当地原住民。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鲍家屯

  屯堡军屯与明代卫所制度息息相关,凡有卫所之处必有屯田,由国家组织施行,并有严密的屯田制度给予保证。各卫所属五个千户所,每一千户所各辖十个百户所。贵州各卫的军屯,大都以百户所为单位,或称为屯,或称为堡,或称为哨堡。其称谓,有的以百户长官或总旗长官姓氏命名,如鲍家屯、郑家屯、张官堡、蔡官屯、宋旗、丁旗、梅旗等;有的直接以百户长官名字命名,如张胜堡、陈亮堡、张木匠堡、肖志仁堡等;有的则以驻地军事或地理特征命名,如马军屯、槎头堡、河上堡等。这些以军事架构建立并命名的营地,渐渐成为村落的地名符号延袭下来。

  据《大明会典》、嘉靖《贵州通志》载,明洪武年间,贵州都司所属十八卫,原额屯田近一百万亩。“上六卫”屯田最多,共339439亩。其中,普定卫(今西秀区)76724亩、安庄卫(今镇宁自治县)72193亩、平坝卫(今平坝区)36112亩。大面积的土地垦植,且引进江南农耕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经济结构,奠定了黔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短短数十年,安顺屯堡林立,既是军营又是农庄,地域范围延绵百里,构成了今天安顺屯堡的基础格局。

  即便在屯堡遍布的云、贵两省,安顺也属屯垦核心区。明朝中叶后出现的屯政废弛现象,对安顺虽也有影响,但并未造成制度性崩溃。清朝取代明朝后,朝廷曾一度保留屯田制度,顺治年间整顿屯田,据清乾隆《续文献通考》载:顺治三年(1646),“更定屯田官制,每卫设守备一员,兼管屯田,量设千总、百总,分理卫事。”这种状况维持到康熙年间裁卫并县,屯田陆续归于县、州、厅管辖。清朝整顿屯田时,屯田基础废弛,但安顺所在的滇黔大通道沿线地区,仍是治理整肃的重点,相对稳定,这是屯堡聚落得以保存原貌并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黔中江南”的宝贵遗产

  2023年8月,屯堡文化研讨会在安顺召开。会上,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学鹰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21年最新版《实施“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从世界遗产视角切入,提出安顺屯堡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理由有六: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平坝天台山

  一是“作为人类天才创造力的杰作”。屯堡先民因军事所需,因地制宜运用石材,建构了一整套具有结构功能主义色彩的军屯防御居住体系。以石为材的屯墙、碉楼、街巷、民宅等建筑,再现了一幅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黔”的史诗图卷。这一浓厚军事建筑文化的诗性空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怆调式,吟诵着屯堡先民的英雄主义气概。

  二是“展示一段时间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在建筑或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发展方面的重要交流”。屯堡文化属“移民文化”产物,屯堡建筑则是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安顺屯堡自明初逐渐由汉族移民迁入发展成形,与同属江南文化区的江浙、安徽与江西等,构成了屯堡先民的主体源流。屯堡建筑汇聚了江南建筑文化部分要素与特征。如,江南合院、风水环境、门窗雕饰等技艺特色,体现出江南建筑文化对屯堡建筑技艺与审美的影响。屯堡人以江南文化为内核,结合军事防御所需,融入黔中环境,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同构”的文化形态。

  三是“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屯堡作为屯堡文化存在的场域,见证了六百多年来屯堡人经历的历史变迁,近乎完整地传承了语言文化、身份认同、服饰特征、军事谋略、宗教信仰、民族艺术、建筑技艺等历史信息,具有世界唯一性。

【文化中国行】读懂屯堡六百年(三)丨石韵屯堡:兵家要诀融石屯 依山就地建家园(下)

屯堡古巷 潘庄 摄

  四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屯堡村寨选址体现了大陆传统乡土聚落蕴涵的风水观念与宗法礼制思想,是中国乡土建筑营造智慧的杰出范例。“依山不居山、傍水不居岸”的选址逻辑,既考虑村落与环境的呼应,又依据喀斯特地貌兼顾屯田与防御所需。屯堡村落民居空间布局,借鉴了“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处理手法,村落、街巷、民居间既层层设防又贯通穿插,构成“以屯为寨,以堡为宅”的军屯防御居住系统,诠释了大陆古代人居的“惟和”观。

  五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屯堡的选址、布局、营造等,体现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观。黔中地区海拔区间多在1100米至1400米,属喀斯特丘陵和喀斯特盆地组成的复合地貌类型,土层较厚、气候湿润、岩石密布等自然条件,为屯堡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屯堡先民把江南农耕技术与当地环境结合,催生出生产技术转移的文化濡化现象。就地取材、疏落有致的屯堡石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天人合和”思想。

  六是“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态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安顺屯堡作为屯堡文化的空间支撑体系,与大陆儒家文化在精神层面有着深层次关联性。屯堡人在服饰、语言、宗教、曲艺、饮食等文化形式中,传承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这一文化现象本质是以儒家忠义伦理为核心,建构起儒家伦理的礼俗世界,并在此后逐渐与当地文化多元共生。

  安顺屯堡作为屯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可谓“凝固的明代历史”,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范畴。基于物质载体、研究成果和文化认同三方面条件的成熟,有必要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视野对安顺屯堡重新审视。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毛丽 三审 陈明

继续阅读